您的位置: 首页体系建设功能研究室
2020-01-21 13:45:18  产业经济研究室

栽培与农机研究室2019年年度考核总结

 

一、2019年计划任务和落实情况情况

2019年,在首席科学家指导下,栽培农机研究室围绕我省蔗糖产业发展绿色的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技术需求,通过制定实施方案,实施了绿色轻简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示范样板,宿根蔗平铲蔸深松深施肥、甘蔗田间残膜回收,宿根蔗叶粉碎还田,全程机械化(机栽、机管、机收)关键技术试验示范,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各项试验示范工作按计划任务落实,为进一步总结绿色轻简高效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促进我省蔗糖产业的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现将一年来的工作完成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年度计划任务指标和完成情况对比

1、实施绿色轻简高产示范样板

为推进我省蔗区甘蔗绿色轻简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广,本年度按照2017年云南省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甘蔗绿色轻简栽培技术方案”。结合全省蔗区的生产实际,通过选用粤糖93-159、粤糖00-236、新台糖22、新台糖25、云蔗05-51、云蔗08-1609、福农38号、柳城03-182等高产高糖良种,采用秋冬植或早春植;机械深耕30-35 cm,或沿等高线采用挖机开沟深35 cm以上,种植行距100 cm3-5芽苗下种,8000-10000/亩,应用中高浓度缓释配方肥80-100千克/亩或普通复混肥100-150千克/亩,3.6%杀虫双颗粒剂6千克/+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40/亩,或10%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40/亩,减量施肥施药,配套地膜全覆盖,形成集一次性完成下种,减量施肥施药,盖膜全膜的绿色轻简高产栽培技术进行集中示范。

本年度完成核心示范样板38.5亩,本县推广164亩,辐射县推广38亩,合计240.5亩。其中水田核心示范样板13.3亩,本县推广37亩,辐射县推广亩20,合计推广70.3亩,平均甘蔗产量10.67/亩,合计甘蔗总产750.10,其中普洱站3亩样板最高产量达12.12/亩;旱地核心示范样板25.2亩,本县推广127亩,辐射县推广 18亩,合计推广170.2亩,平均甘蔗产量8.94 /亩,合计甘蔗总产1521.59,其中昌宁县站3.5亩样板最高产量达9.75/亩。

 

 

1    绿色轻简高产示范样板

示范项目

核心示范(亩)

平均单产

(吨/亩)

其中最高单产

(吨/亩)

甘蔗总产

(吨)

水田高产示范样板

13.3

10.67

12.12

750.10

旱地高产示范样板

25.2

8.94

9.75

1521.59

 

2、甘蔗田间残膜回收试验示范。

针对甘蔗应用地膜覆盖生产中田间残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本试验通过选择新植或宿根全膜覆盖蔗田。设5月底或6月初,甘蔗生长进入伸长期前揭膜培土、揭膜不培土和收获后揭膜回收田间残膜三种处理,小区面积0.05-0.1亩,三次重复进行田间试验,培土采用机械或人工,揭膜回收残膜以人工进行田间回收残膜试验。

2  甘蔗田间残膜回收试验

项目

株高(cm)

茎径(cm)

单茎产量(kg/条)

有效茎(条/亩)

甘蔗产量(吨/亩)

蔗糖分(%

伸长期前揭膜培土

252

2.52

1.15

4969

5.714

13.5

伸长期前揭膜不培土

243

2.51

1.05

5150

5.408

13.3

收获后揭膜

248

2.43

1.01

4935

4.984

13.6

 

试验结果表明,甘蔗进入伸长期前揭膜培和伸长期前揭膜不培土的甘蔗产量均高于收获后揭膜,分别较收获后揭膜增产甘蔗0.730.44/亩和0.44/亩,通过本试验,本年度实施了22.75残膜回收核心试验,平均单产5.36/亩,甘蔗产量121.94吨,带动推广300亩,合计示范推广322.75亩,甘蔗总产1730.59吨。对于进一步总结分析回收田间残膜农艺措施对甘蔗产量和糖分质量的影响,探索回收甘蔗田间残膜配套农艺管理技术和总结回收方式方法,探讨解决蔗田残膜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3、宿根蔗平铲蔸深松深施肥试验示范

针对蔗田土壤施肥利用率低的突出问题,选择宿根蔗田,在前植蔗后,清除蔗叶,接着及时平铲蔗蔸,深松蔗蔸行间20-30 cm,深施肥20-25cm。设平铲蔸+深松+深施肥+缓释肥100千克/+全膜覆盖;平铲蔸+深松+深施肥+缓释肥80千克/+全膜覆盖;平铲蔸+无深松+常规施肥+缓释配方肥100千克/+半膜覆盖;平铲蔸+无深松+常规施肥+普通复混肥100千克/+全膜覆盖;无平铲蔸+无深松+常规施肥+普通复混肥100千克/+半膜覆盖共五个处理。通过本试验,研究分析平铲蔸深施肥对甘蔗产量和糖分质量的影响,总结深松深施肥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为宿根蔗田应用推广深松深施肥技术提供指导依据。

试验结果表明,(表3)平铲蔸深松深施缓释肥100千克/+全膜覆盖,甘蔗产量达4.171/亩,较平铲蔸无深松,施普通复混肥100千克/+全膜覆盖甘蔗产量3.422/亩增产0.749/亩,增产21.89%,同时表明,采平铲蔸深松,深施缓释肥,在减施化肥20千克/亩的条件下甘蔗产量达3.594/亩,仍比平铲蔸无深松,施普通复混肥100千克/亩的甘蔗产量3.459千克/亩增产甘蔗135千克/亩,增产3.7%。这一结果表明,宿根甘蔗采用深松,配合缓释肥深施,可有效实现减少化肥用量,保持宿根甘蔗持续高产稳产。

3    平铲蔸深松深施肥试验

项目

株高(cm)

茎径(cm)

单茎产量(kg/条)

有效茎(条/亩)

甘蔗产量(吨/亩)

蔗糖分(%

平铲蔸深松深施缓释肥100千克/+全膜覆盖

193

2.45

0.86

4850

4.171

14.02

平铲蔸深松深施缓释肥80千克/+全膜覆盖

191

2.47

0.77

4657

3.594

14.06

平铲蔸无深松施肥缓释配方肥100千克/+半膜覆盖

188

2.41

0.72

4753

3.422

13.58

平铲蔸+无深松施肥普通复混肥100千克/+全膜覆盖;

184

2.46

0.73

4738

3.459

13.73

无平铲蔸+无深松施肥+普通复混肥100千克/+半膜覆

185

2.42

0.71

4612

3.275

13.67

 

本年度在5个点组织实施宿根蔗平铲蔸深松深施肥试验,完成核心试验11.7亩。同时,通过本试验,示范带动辐射推广平铲蔸技术22309亩。

 

4、宿根蔗叶粉碎还田试验示范

为充分利用甘蔗生产中产生的大量蔗叶有机质还田,有效解决焚烧蔗叶的环保突出问题,促进蔗田减施化肥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本试验通过选择宿根蔗田,设蔗叶粉碎还田或蔗叶隔行还田2种模式,应用中高浓度缓释配方肥80-100千克/亩或普通复混肥100-150千克/,以无蔗叶还田(人工清除),等量施肥为对照进行田间试验。通过本试验总结蔗叶还田农艺技术,为蔗糖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4    宿根蔗叶还田试验

项目

株高(cm)

茎径(cm)

单茎产量(kg/条)

有效茎(条/亩)

甘蔗产量(吨/亩)

蔗糖分(%

蔗叶粉碎还田

248

2.47

1.04

4969

5.168

12.9

蔗叶隔行还田

245

2.51

1.06

5150

5.459

13.1

无蔗叶还田(清除)

237

2.42

0.95

4735

4.498

12.7

 

 

 

 

 

 

 

试验表明,蔗叶隔行还田甘蔗产量5.459/,分别较无蔗叶还田增产甘蔗产量0.961/,提高蔗糖分0.4%,其次是蔗叶粉碎还田平均甘蔗产量5.168/亩,分别较无蔗叶还田提高甘蔗产量0.67/和蔗糖分0.20%本年度实施宿根蔗叶粉碎还田核心示范181.3亩,辐射带动推广蔗叶粉碎还田20180亩,实现增产甘蔗13520吨。

5、全程机械化(机种)关键技术试验示范

围绕甘蔗机种、机管、机收全程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配套关键技术,通过选择适宜我省蔗区主要推广的甘蔗种植,中耕管理、收获机械机型进行集中试验示范,研究总结机种、机管、机收农机农艺配套技术,推动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

一是通过选用金山碧水2CZX-2(贵州产)和富来威2CZX-2(江苏南通产)甘蔗种植机,配套甘蔗良种,种植行距100 m3-5芽苗下种,下种量10000-12000/亩,中高浓度缓释配方肥80-100千克/亩,或普通复混肥100-150千克/亩。同时,配施3.6%杀虫双颗粒剂6千克/+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40/亩,或10%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40/亩长效农药集成一次完成甘蔗种苗下种、施肥、施药的农机农艺机械化种植技术进行示范。本年度实施机种核心示范68亩,平均单产8.16/,带动本县推广20735亩,辐射县推广13510亩,合计推广34313,与当地传统人工种植、相同品种、施肥、施药栽培管理示范相比,采用富来威2CZX-2、金山碧水2CZX-2甘蔗种植机进行机种成本150/亩。与人工种植成本300-350/亩相比,每亩节省种植成本投入150-200/亩,本年度实现节省种植投入514-686万元。

二是通过选用以奥伦3TG-5.5,汽牛3ZP-0.4SB等机型,在以当地甘蔗良种,施肥、施药栽培的新植或宿根蔗田进行中耕培土管理示范,总结评价机械中耕管理的农机农艺配套技术。本年度实施77亩核心示范,平均单产6.43/,本县推广276550亩,辐射县推广11280亩,合计推广287907亩。采用奥伦3TG-5.5,汽牛3ZP-0.4SB等机型进行中耕培土管理,按培土高度30 cm左右,每亩成本50-70/亩,与当地传统人工中耕培土管理150/相比,节省80-100/亩。本年度实现节省中耕管理投入2303-2879万元。

 三是进一步总结评价分析了机械收割的收获效率,以及机收对下季宿根的影响。通过田间机械收获调查表明,采用机收平均收割甘蔗效率6-10/小时,收获成本80/吨,与人工收获甘蔗综合价150/元相比,节省收获成本70/吨。同时,田间调查表明,在甘蔗种植行距110-120cm的范围内,与人工收获相比,随种植行距的扩大,机收宿根甘蔗减产从0.708下降到0.286/亩,平均减产0.211/亩,减产达2.8%。这表明,适当扩大种植行距可有效解决机收宿根蔗的减产问题。2018/19榨季,在版纳、德宏甘蔗主产区,采用洛阳辰汉4GQ-130、约翰迪尔CH-330、凯斯-4000 等机型实施机收核心示范158亩,甘蔗单产7.33/亩,本县推广23192亩,合计推广机收23350亩,收获甘蔗总产109980吨,与人工收获相比,本榨季实现节省收获甘蔗投入769.86万元。

5    不同种植行距机收对收获甘蔗质量和下季宿根的影响

项目

凯斯-4000

人工

凯斯-4000

人工

凯斯-4000

人工

种植行距(cm

110

110

120

120

平均

宿根发株数(株/亩)

6656

7830

6017

7067

6337

7449

宿根蔗产量(吨/亩)

7.884

8.592

7.024

6.738

7.454

7.665

宿根蔗糖分(%

12.23

12.30

12.08

12.27

12.155

12.285

 

6、积极组织科技抗旱,为全省蔗区抗旱保增产提供技术支持

针对入春以来我省蔗区发生的严重干旱,栽培农机岗位团队先后深入红河、澜沧、西盟、耿马、双江、勐海等蔗区调研旱情,提出抗旱保增产指导意见。一是充分利用地膜全覆盖和蔗叶还田覆盖抗旱保苗。二是针对前期严重干旱,甘蔗萌发出苗少,基础苗量不足,伸长期推迟的不利影响,通过加强中耕管理,采取增施氮、磷肥措施,促进分蘖和中后期生长,弥补前期基础苗量不足,生长缓慢对收获有效茎数量和单茎产量的影响。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先后培训指导甘蔗制糖企业和当地农业科技人员、蔗区农村农民650余人次,指导当地甘蔗制糖企业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采取措施组织抗旱保增产。

7、地膜全覆盖实现大面积应用推广,增产增效显著

2019年全省蔗区应用推广地膜全覆盖抗旱栽培技术724085亩,其中新植370215亩,宿根353870亩,预计平均增产甘蔗1.5/亩以上(按甘蔗价420/吨计),实现增收630/吨以上。同时,采用地膜全覆盖栽培增加地膜投入150/亩,盖膜人工投入100/亩,合计增加投入250/亩,扣除增加投入,实现增效380/亩以上。预计2019/20榨季,实现增产甘蔗108.61万吨,新增农业产值4.56亿元,新增农业纯收入2.75亿元,为促进全省蔗区农村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村产业脱贫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8、服务地方政府,助力当地农村产业脱贫攻坚

20191月,按照省农业农村厅要求,通过技术培训指导,组织甘蔗良种、化肥、地膜、农药农资,在西盟县班母村委会集中建立了200亩甘蔗轻简栽培技术核心示范样板,覆盖39户种植农户,其中21户建档立卡户。在上半年当地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甘蔗出苗整齐,长势良好,预计亩产甘蔗5吨以上,较当地非示范区增产2吨以上,实现亩增收1000元以上,为带动当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甘蔗产业,助力农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受到农业农村厅驻西盟工作总队领导和西盟县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在普洱市西盟云、普洱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任务组织落实情况和主要措施

在首席科学家的统一组织领导下,严格按照《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案》、《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体系岗位人员考评办法》要求,规范体系运行管理。围绕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开展调研,加强与各试验站信息交流,组织本岗位团队开展项目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推广,接受云南省农业厅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的监督和管理,协助首席科学家组织指导各综合试验站和区域推广站开展工作。

(三)岗位成员责任落实和上岗情况(核心成员有变动的需要说明)

本岗位在岗核心人员7人,其中岗位专家、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3人,助理研究员2人,研究实习员1人。

6  本岗位成员上岗、作用和管理情况

姓名

性别

工 作 单 位

职称

在体系岗位主要职责

刘少春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研究员

岗位专家

高欣欣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核心成员

刘高源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

核心成员

刀静梅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高级实验师

核心成员/信息员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副研究员

核心成员

李如丹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副研究员

核心成员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核心成员

 

二、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一)实施绿色轻简高产示范样板

为推进我省蔗区甘蔗绿色轻简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广,本年度按照2017年云南省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甘蔗绿色轻简栽培技术方案”。结合全省蔗区的生产实际,通过选用粤糖93-159、粤糖00-236、新台糖22、新台糖25、云蔗05-51、云蔗08-1609、福农38号、柳城03-182等高产高糖良种,采用秋冬植或早春植;机械深耕30-35 cm,或沿等高线采用挖机开沟深35 cm以上,种植行距100 cm3-5芽苗下种,8000-10000/亩,应用中高浓度缓释配方肥80-100千克/亩或普通复混肥100-150千克/亩,3.6%杀虫双颗粒剂6千克/+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40/亩,或10%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40/亩,减量施肥施药,配套地膜全覆盖,形成集一次性完成下种,减量施肥施药,盖膜全膜的绿色轻简高产栽培技术进行集中示范。

本年度完成核心示范样板38.5亩,本县推广164亩,辐射县推广38亩,合计240.5亩。其中水田核心示范样板13.3亩,本县推广37亩,辐射县推广亩20,合计推广70.3亩,平均甘蔗产量10.67/亩,合计甘蔗总产750.10,其中普洱站3亩样板最高产量达12.12/亩;旱地核心示范样板25.2亩,本县推广127亩,辐射县推广 18亩,合计推广170.2亩,平均甘蔗产量8.94 /亩,合计甘蔗总产1521.59,其中昌宁县站3.5亩样板最高产量达9.75/亩。为促进我省蔗区甘蔗绿色轻简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广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甘蔗田间残膜回收试验示范。

针对甘蔗应用地膜覆盖生产中田间残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本试验通过选择新植或宿根全膜覆盖蔗田。设5月底或6月初,甘蔗生长进入伸长期前揭膜培土、揭膜不培土和收获后揭膜回收田间残膜三种处理,小区面积0.05-0.1亩,三次重复进行田间试验,培土采用机械或人工,揭膜回收残膜以人工进行田间回收残膜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甘蔗生长进入伸长期前揭膜培和伸长期前揭膜不培土的甘蔗产量均高于收获后揭膜,分别较收获后揭膜增产甘蔗0.730.44/亩和0.44/亩,通过本试验,本年度实施了22.75残膜回收核心试验,带动推广300亩。对于进一步总结分析回收田间残膜农艺措施对甘蔗产量和糖分质量的影响,探索回收甘蔗田间残膜配套农艺管理技术和总结回收方式方法,探讨解决蔗田残膜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宿根蔗平铲蔸深松深施肥试验示范

针对蔗田土壤施肥利用率低的突出问题,选择宿根蔗田,在前植蔗后,清除蔗叶,接着及时平铲蔗蔸,深松蔗蔸行间20-30 cm,深施肥20-25cm。设平铲蔸+深松+深施肥+缓释肥100千克/+全膜覆盖;平铲蔸+深松+深施肥+缓释肥80千克/+全膜覆盖;平铲蔸+无深松+常规施肥+缓释配方肥100千克/+半膜覆盖;平铲蔸+无深松+常规施肥+普通复混肥100千克/+全膜覆盖;无平铲蔸+无深松+常规施肥+普通复混肥100千克/+半膜覆盖共五个处理。通过本试验,研究分析平铲蔸深施肥对甘蔗产量和糖分质量的影响,总结深松深施肥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为宿根蔗田应用推广深松深施肥技术提供指导依据。

试验结果表明,平铲蔸深松深施缓释肥100千克/+全膜覆盖,甘蔗产量达4.171/亩,较平铲蔸无深松,施普通复混肥100千克/+全膜覆盖甘蔗产量3.422/亩增产0.749/亩,增产21.89%,同时表明,采平铲蔸深松,深施缓释肥,在减施化肥20千克/亩的条件下甘蔗产量达3.594/亩,仍比平铲蔸无深松,施普通复混肥100千克/亩的甘蔗产量3.459千克/亩增产甘蔗135千克/亩,增产3.7%。这一结果表明,宿根甘蔗采用深松,配合缓释肥深施,可有效实现减少化肥用量,保持宿根甘蔗持续高产稳产。本年度在5个点组织实施宿根蔗平铲蔸深松深施肥试验,完成核心试验11.7亩。同时,通过本试验,示范带动辐射推广平铲蔸技术22309亩。

(四)宿根蔗叶粉碎还田试验示范

为充分利用甘蔗生产中产生的大量蔗叶有机质还田,有效解决焚烧蔗叶的环保突出问题,促进蔗田减施化肥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本试验通过选择宿根蔗田,设蔗叶粉碎还田或蔗叶隔行还田2种模式,应用中高浓度缓释配方肥80-100千克/亩或普通复混肥100-150千克/,以无蔗叶还田(人工清除),等量施肥为对照进行田间试验。通过本试验总结蔗叶还田农艺技术,为蔗糖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试验表明,蔗叶隔行还田甘蔗产量5.459/,分别较无蔗叶还田增产甘蔗产量0.961/,提高蔗糖分0.4%,其次是蔗叶粉碎还田平均甘蔗产量5.168/亩,分别较无蔗叶还田提高甘蔗产量0.67/和蔗糖分0.20%本年度实施宿根蔗叶粉碎还田核心示范181.3亩,辐射带动推广蔗叶粉碎还田20180亩,实现增产甘蔗13520吨。

(五)全程机械化(机栽)关键技术试验示范

围绕甘蔗机种、机管、机收全程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配套关键技术,选择适宜我省蔗区主要推广的甘蔗种植,中耕管理、收获机械机型进行集中试验示范,研究总结机种、机管、机收农机农艺配套技术,推动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

一是通过选用金山碧水2CZX-2(贵州产)和富来威2CZX-2(江苏南通产)甘蔗种植机,配套甘蔗良种,种植行距100 m3-5芽苗下种,下种量10000-12000/亩,中高浓度缓释配方肥80-100千克/亩,或普通复混肥100-150千克/亩。同时,配施3.6%杀虫双颗粒剂6千克/+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40/亩,或10%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40/亩长效农药集成一次完成甘蔗种苗下种、施肥、施药的农机农艺机械化种植技术进行示范。本年度实施机种核心示范68亩,带动本县推广20735亩,辐射县推广13510亩,合计推广34313,与当地传统人工种植、相同品种、施肥、施药栽培管理示范相比,采用富来威2CZX-2、金山碧水2CZX-2甘蔗种植机进行机种成本150/亩。与人工种植成本300-350/亩相比,每亩节省种植成本投入150-200/亩,本年度实现节省种植投入514-686万元。

二是通过选用以奥伦3TG-5.5,汽牛3ZP-0.4SB等机型,在以当地甘蔗良种,施肥、施药栽培的新植或宿根蔗田进行中耕培土管理示范,总结评价机械中耕管理的农机农艺配套技术。本年度实施77亩核心示范,本县推广276550亩,辐射县推广11280亩,合计推广287907亩。采用机械进行中耕培土管理,按培土高度30 cm左右,每亩成本50-70/亩,与当地传统人工中耕培土管理150/相比,节省80-100/亩。本年度实现节省中耕管理投入2303-2879万元。

 三是进一步总结评价分析了机械收割的收获效率、收获质量,以及对下季宿根的影响。通过对田间机械收获试验调查表明,采用机收平均收割甘蔗效率6-10/小时,收获成本80/吨,与人工收获甘蔗综合价150//吨相比,节省收获成本70/吨。同时,田间调查表明,在云南蔗区采用120cm种植行距可有效解决机收宿根蔗的减产问题。2018/19榨季,在版纳、德宏甘蔗主产区,采用洛阳辰汉4GQ-130、约翰迪尔CH-330、凯斯-4000 等机型收获甘蔗面积达23350亩,收获甘蔗总产109980吨,与人工收获相比,本榨季实现节省收获甘蔗投入769.86万元。

)积极组织科技抗旱,为全省蔗区抗旱保增产提供技术支持

针对今年入春以来我省蔗区发生的严重干旱,栽培农机岗位团队先后深入红河、澜沧、西盟、耿马、双江、勐海等蔗区调研旱情,提出抗旱保增产指导意见。一是充分利用地膜全覆盖和蔗叶还田覆盖抗旱保苗。二是针对前期严重干旱,甘蔗萌发出苗少,基础苗量不足,伸长期推迟的不利影响,通过加强中耕管理,采取增施氮、磷肥措施,促进分蘖和中后期生长,弥补前期基础苗量不足,生长缓慢对收获有效茎数量和单茎产量的影响。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先后培训指导甘蔗制糖企业和当地农业科技人员、蔗区农村农民650余人次,指导当地甘蔗制糖企业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采取措施组织抗旱保增产。

(七)地膜全覆盖实现大面积应用推广,增产增效显著

2019年全省蔗区应用推广地膜全覆盖抗旱栽培技术724085亩,其中新植370215亩,宿根353870亩,预计平均增产甘蔗1.5/亩以上(按甘蔗价420/吨计),实现增收630/吨以上。同时,采用地膜全覆盖栽培增加地膜投入150/亩,盖膜人工投入100/亩,合计增加投入250/亩,扣除增加投入,实现增效380/亩以上。预计2019/20榨季,实现增产甘蔗108.61万吨,新增农业产值4.56亿元,新增农业纯收入2.75亿元,为促进全省蔗区农村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村产业脱贫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八)服务地方政府,助力当地农村产业脱贫攻坚

20191月,按照省农业农村厅要求,通过技术培训指导,组织甘蔗良种、化肥、地膜、农药农资,在西盟县班母村委会集中建立了200亩甘蔗轻简栽培技术核心示范样板,覆盖39户种植农户,其中21户建档立卡户。在上半年当地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甘蔗出苗整齐,长势良好,预计亩产甘蔗5吨以上,较当地非示范区增产2吨以上,实现亩增收1000元以上,为带动当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甘蔗产业,助力农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受到农业农村厅驻西盟工作总队领导和西盟县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在普洱市西盟云、普洱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三、 取得的重要进展

(一)重要进展

1、总结形成了以甘蔗高产高糖良种,秋冬植或早春植,机械深耕深种,中高浓度缓释肥、缓释药,地膜全覆盖集成配套的一次性下种、减量施肥施药、盖膜绿色轻简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本年度完成实施核心示范样板38.5亩,本县推广164亩,辐射县推广38亩,合计240.5亩。其中水田核心示范样板13.3亩,本县推广37亩,辐射县推广亩20,合计推广70.3亩,平均甘蔗产量10.67/亩,合计甘蔗总产750.10,其中普洱站3亩样板最高产量达12.12/亩;旱地核心示范样板25.2亩,本县推广127亩,辐射县推广18亩,合计推广170.2亩,平均甘蔗产量8.94 /亩,合计甘蔗总产1521.59,其中昌宁站3.5亩样板最高产量达9.75/亩。为进一步总结绿色轻简高产栽培技术,扩大应用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围绕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通过试验示范总结,初步构建了机种、机管、机收的甘蔗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体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社会效益。

一是总结形成了以金山碧水2CZX-2(贵州产)和富来威2CZX-2(江苏南通产)等甘蔗种植机机型为主,配套甘蔗良种,种植行距100 m3-5芽苗下种,下种量10000-12000/亩,中高浓度缓释配方肥80-100千克/亩,或普通复混肥100-150千克/亩。同时,配施3.6%杀虫双颗粒剂6千克/+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40/亩,或10%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40/亩长效农药集成一次完成甘蔗种苗下种、施肥、施药的机械化种植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体系。本年度实施机种核心示范68亩,平均单产8.16/,带动本县推广20735亩,辐射县推广13510亩,合计推广34313,与当地传统人工种植、相同品种、施肥、施药栽培管理示范相比,采用机械种植成本150/亩。与人工种植成本300-350/亩相比,每亩节省种植成本投入150-200/亩,本年度实现节省种植投入514-686万元。

二是通过试验示范,总结形成了以奥伦3TG-5.5,汽牛3ZP-0.4SB等中小型机型为主的机械中耕管理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体系。本年度实施77亩机械中耕管理核心示范,平均单产6.43/,本县推广276550亩,辐射县推广11280亩,合计推广287907亩。采用机械中耕培土管理,按培土高度30 cm左右,每亩成本50-70/亩,与当地传统人工中耕培土管理150/相比,节省80-100/亩。本年度实现节省中耕管理投入2303-2879万元。

三是总结形成了以洛阳辰汉4GQ-130、约翰迪尔CH-330、凯斯-4000 等机型为主机收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体系。2018/19榨季,在版纳、德宏甘蔗主产区,采用洛阳辰汉4GQ-130、约翰迪尔CH-330、凯斯-4000 等机型收获甘蔗面积达23350亩,收获甘蔗总产109980吨,与人工收获甘蔗综合价150/元相比,机收节省70/元,本榨季实现节省收获投入769.86万元。

(二)论文、专利、培训和对外宣传情况

    2019年以来,制定地方标准《甘蔗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1项;在《中国农业气象》、《中国糖料》等期刊发表论文2篇;在<人民网><云南信息网>等媒体报道工作信息9篇。本年度本岗位先后培训甘蔗制糖企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蔗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蔗农骨干进行技术培训,累计完成技术培训13场(次),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蔗农骨干950余人,发送技术资料2200份。

四、对本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支撑情况

(一)总结形成了以甘蔗高产高糖良种,秋冬植或早春植,机械深耕深种,中高浓度缓释肥、缓释药,地膜全覆盖集成配套的一次性下种、减量施肥施药、盖膜绿色轻简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本年度完成实施核心示范样板38.5亩,本县推广164亩,辐射县推广38亩,合计240.5亩。其中水田核心示范样板13.3亩,本县推广37亩,辐射县推广亩20,合计推广70.3亩,平均甘蔗产量10.67/亩,合计甘蔗总产750.10,其中普洱站3亩样板最高产量达12.12/亩;旱地核心示范样板25.2亩,本县推广127亩,辐射县推广 18亩,合计推广170.2亩,平均甘蔗产量8.94 /亩,合计甘蔗总产1521.59,其中昌宁县站3.5亩样板最高产量达9.75/亩。为进一步总结绿色轻简高产栽培技术,扩大应用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围绕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通过试验示范总结,初步构建了机种、机管、机收的甘蔗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体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社会效益。

一是总结形成了以金山碧水2CZX-2(贵州产)和富来威2CZX-2(江苏南通产)等甘蔗种植机机型为主,配套甘蔗良种,种植行距100 m3-5芽苗下种,下种量10000-12000/亩,中高浓度缓释配方肥80-100千克/亩,或普通复混肥100-150千克/亩。同时,配施3.6%杀虫双颗粒剂6千克/+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40/亩,或10%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40/亩长效农药集成一次完成甘蔗种苗下种、施肥、施药的机械化种植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体系。采用富来威2CZX-2、金山碧水2CZX-2甘蔗种植机进行机种成本150/亩,与人工种植成本300-350/亩相比,每亩节省种植成本投入150-200/亩,本年度实现节省种植投入514-686万元。

二是通过试验示范总结,总结形成了以奥伦3TG-5.5,汽牛3ZP-0.4SB等中小型机型为主的机械中耕管理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体系采用奥伦3TG-5.5,汽牛3ZP-0.4SB等机型进行中耕培土管理,按培土高度30 cm左右,每亩成本50-70/亩,与当地传统人工中耕培土管理150/相比,节省80-100/亩。本年度实现节省中耕管理投入2303-2879万元。

三是总结形成了以洛阳辰汉4GQ-130、约翰迪尔CH-330、凯斯-4000 等机型为主机收农机农艺配套技术体系。 2018/19榨季,在版纳、德宏甘蔗主产区,采用洛阳辰汉4GQ-130、约翰迪尔CH-330、凯斯-4000 等机型收获甘蔗面积达23350亩,收获甘蔗总产109980吨,与人工收获甘蔗综合价150/元相比,机收节省70/元,本榨季实现节省收获甘蔗投入769.86万元。为切实降低制糖甘蔗原料生产成本,促进我省蔗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产业扶贫情况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定点扶贫和面上扶贫工作和主要成效

20191月,按照省农业农村厅要求,通过技术培训指导,组织甘蔗良种、化肥、地膜、农药农资,在西盟县班母村委会集中建立了200亩甘蔗轻简栽培技术核心示范样板,覆盖39户种植农户,其中21户建档立卡户。在上半年当地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甘蔗出苗整齐,长势良好,预计亩产甘蔗5吨以上,较当地非示范区增产2吨以上,实现亩增收1000元以上,为带动当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甘蔗产业,助力农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受到农业农村厅驻西盟工作总队领导和西盟县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在普洱市西盟云、普洱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产业精准扶贫助农增收调查(按照产业经济研究室安排任务和要求进行总结;岗位专家可不报本内容)。

六、提供科技服务和取得成效

(一)对政府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咨询服务等方面

(二)对企业提供的科技服务和成效

针对今年入春以来我省蔗区发生的严重干旱,栽培农机岗位团队先后深入红河、澜沧、西盟、耿马、双江、勐海等蔗区调研旱情,提出抗旱保增产指导意见。一是充分利用地膜全覆盖和蔗叶还田覆盖抗旱保苗。二是针对前期严重干旱,甘蔗萌发出苗少,基础苗量不足,伸长期推迟的不利影响,通过加强中耕管理,采取增施氮、磷肥措施,促进分蘖和中后期生长,弥补前期基础苗量不足,生长缓慢对收获有效茎数量和单茎产量的影响。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先后培训指导甘蔗制糖企业和当地农业科技人员、蔗区农村农民500余人次,指导当地甘蔗制糖企业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采取措施组织抗旱保增产。2019年全省甘蔗主产区应用推广地膜全覆盖抗旱栽培技术724085亩,其中新植370215亩,宿根353870亩,蔗叶覆盖61000亩,为全省蔗区的抗旱保增产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三)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基地服务情况

(四)对甘蔗专业合作社培育和服务情况(试验站需要总结重点专业合作社培育情况和面上服务情况;岗位专家总结面上服务合作社情况)

七、资金到位使用情况和仪器设备购置使用情况

本岗位年度到位经费6.5万元,完成预算执行6.5万元,其中专用材料费2.0765万元,差旅费2.0895万元,印刷费0.42万元,劳务费1.914万元。

7  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单位:万元)

序号

科 目

金额

①预 算

②决算

1

专用材料费

2

2.0765

1--1

试验材料费

 

 

1--2

设施设备购置费

 

 

2

委托业务费(测试费)

 

 

3

差旅费

1.94

2.0895

4

培训费

 

 

5

印刷费

0.61

0.42

6

劳务费

1.95

1.914

7

租赁费

 

 

 

 

6.5

6.5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云南蔗区地处云贵高原,受蔗区自然地形条件的制约,适宜中大型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区域少,规模小,机械化效率低。

(二)田间农艺不配套,如种植行距不统一,田间管理不培土、不揭膜等田间农艺不配套,影响机械收获质量,机械收获应用推广缓慢

(三)缺乏适宜丘陵山坡地蔗区作业的突破性中小型农机,尤其是适宜丘陵山坡地蔗区作业中小型收获机型。

九、2020年工作计划任务和目标

(一)主要工作思路

围绕甘蔗(机种、机管、机收)全程机械化产业发展技术需求,进一步总结优化筛选机栽、机管、机收的配套农机装备和农艺技术体系,为扩大甘蔗全程机械化应用推广提供指导

构建政府主导,甘蔗制糖龙头企业、种蔗专业合作社(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多方协作的技术推广体系。统一整治规划蔗区,统一技术规范进行集中示范,扩大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应用推广。

(二)主要计划任务和考核指标

进一步总结完善甘蔗机种、机管、机收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配套技术,扩大示范推广,降低制糖甘蔗原料生产成本。

(三)保障措施

加强与甘蔗制糖龙头企业、地方农业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合作,创新农机农艺技术推广体系,广泛组织技术培训,促进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

 

 

 

 

                             

   

 



Copyright © 2010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