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体系建设体系管理
2010-12-30 09:45:04  产业经济研究室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2009-2010年工作总结

 

在省农业厅、财政厅的领导和支持下,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一年来,以国家食糖安全和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云南甘蔗产业发展的需求,按照甘蔗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经过体系成员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按计划积极有序地开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果。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体系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甘蔗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

1、甘蔗遗传育种

1)甘蔗野生资源杂交利用和种质创新研究

一是对12个割手密、斑茅和蔗茅野生种及其后代材料进行杂交利用,进行种质创新和亲本筛选,初选出14份优良材料,综合评价出2个优良创新种质材料;二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入选优良材料进行杂交真实性鉴定,并利用染色体分析和原位杂交技术进行遗传规律研究。以期利用云南优良野生资源,拓宽甘蔗血缘范围和遗传基础,为实现甘蔗育种的突破奠定基础。

2)甘蔗育种技术研究和新品种选育

一是完成了445个杂交组合、14万实生苗的培育,在水浇地和旱地条件下进行筛选,并对2500份各年“五圃”选育材料进行筛选和升级试验,有60份优良材料进入品比试验;二是在全省8个点组织开展了17个品种材料的省第十一套品种区试工作;三是在全省5个不同生态类型蔗区,对69个材料开展了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和生态育种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应云南蔗区生态类型多样化对品种的需求;四是在综合试验站和区域推广站组织开展了甘蔗品种示范和抗旱品种筛选工作;五是开展了甘蔗抗旱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构建了8个主栽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六加强国内外甘蔗新品种的引进和筛选,年内,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引进品种材料12个,从法国和菲律宾引进品种材料23个。

3)甘蔗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

一是研究完善了甘蔗温水脱毒种苗生产技术,制定了标准化技术规程。在全省5个点进行技术示范面积1150亩,与对照相比,甘蔗增产10%以上。同时,提供温水脱毒健康种苗2100吨;二是在国家糖料基地中,规划进入了云南5个县建设温水脱毒种苗生产车间,为今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进一步完善了甘蔗茎尖脱毒培养技术,获得3个甘蔗良种(选三、桂11、新台糖16)的茎尖脱毒再生植株,为对主推品种进行脱毒快繁和提纯复壮奠定了良好基础。

2、甘蔗营养与栽培

一是开展了甘蔗间套种模式和技术研究示范。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筛选优化了甘蔗与马铃薯、豆类、花生、玉米、蔬菜(辣椒、瓜类、叶菜类)等12种间套模式,采用宽窄行等综合栽培技术,在全省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二是对35份甘蔗栽培原种进行了甘蔗磷营养生理研究,拟筛选耐低磷甘蔗品种材料,为选育磷高效甘蔗品种提供依据;三是开展了甘蔗不同品种需肥特性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合不同品种的施肥方案;四是开展了甘蔗叶还田模式与氮肥互作效应研究,在德宏、红河、临沧等蔗区示范2.5万亩;五是选用抗旱性不同的5个甘蔗品种,进行了不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研究,以期筛选抗旱检测技术,对甘蔗品种进行抗旱特性早期选择。

3、甘蔗病虫害研究与防治

1)甘蔗主要病害及其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开展了花叶病、黄叶病、黑穗病、锈病等病害发生与甘蔗互作关系、病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初步建立了花叶病、黄叶病、黑穗病快速检测技术,改进完善了宿根矮化病PCR检测技术;完成了500份品种材料的宿根矮化病、黄叶病检测。

2)主要病害抗性检测技术研究和抗原筛选。研究完善了甘蔗黑穗病、花叶病抗性检测技术;完成了28个品种材料抗黑穗病鉴定,筛选出2个高抗、1个抗病品种材料;完成了86个品种材料抗花叶病鉴定,筛选出18个免疫、8个高抗品种材料。

3)甘蔗病虫害可控高效化学生态制剂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示范。完成了“加强型及普通型杀虫双、云力杀螟丹”等10 余种药剂筛选和应用技术研究,示范510亩。

4)甘蔗螟虫预警监测。采用智能型自动虫情测报,结合田间调查,初步建立了甘蔗螟虫预警监测ACCESS数据分析系统;开展了以综合试验站、区域站为主的甘蔗螟虫预警监测网点建设规划工作。

4、甘蔗综合利用和加工技术开发与示范

一是开展了甘蔗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和应用。研究形成了“酒精废醪液提取钾肥工程化技术”中试方案,在永德等2家制糖企业进行生产试点,可达到工业化规模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二是完成了“蔗渣生产低聚木糖技术”研发工作;三是完成了“离子交换技术处理糖汁”的小试试验,初步结果显示,离子交换技术在一步法生产精制糖上具有可行性;四是加强为制糖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咨询各种。旱灾期间为糖厂提出“调整制糖工艺控制参数、稳定产品质量指标、加强酒精生产管理、提高万吨甘蔗产酒率”等系列措施和方法;同时,为糖厂节能减排、麦坝糖厂生产线设计,景真糖厂末端废水治理工程等进行设计和科技服务。

5、甘蔗产业经济与政策研究

在全省主要蔗区和企业开展了产业发展状况和需求、旱灾受灾损失与影响评估、政策性保险、间套作以及循环经济等生产、产业政策等调研和资料收集;撰写了《2009年云南甘蔗产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云南省甘蔗旱灾受灾损失与影响评估报告》、《云南省甘蔗政策性保险问题研究》等报告;编写并及时发布了六期《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市场与信息》。

(二)甘蔗产业技术示范与推广

1、建立了产业技术示范区

4个综合试验站,初步建立了设施完善的试验基地155亩、百亩连片的核心技术示范区460亩;8个区域推广站,建立了千亩连片的综合技术示范区9880亩。

2、大力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结合当地实际和需求,在各站广泛开展了甘蔗新品种(材料)、间套种技术和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综合试验站以技术熟化和示范为主,区域推广站以示范推广应用为主。

1)甘蔗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见附表一)

一是开展了甘蔗抗旱品种筛选和示范。针对今年特大旱灾,体系组织了全省不同旱区甘蔗品种的表现情况调查,为蔗区推荐了12个抗旱品种,提供普通种苗6517吨,健康种苗2100吨。在此基础上,12个站开展了对34个品种进行抗旱种性筛选和示范工作,示范面积138亩。就目前表现情况看,有16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

二是开展了甘蔗新品种的示范。在12个站均开展了甘蔗新品种引进以及60个品种的展示和示范,示范面积39928亩。就目前表现情况,初选出13个优良品种。

三是开展了甘蔗良种的繁殖和推广。在品种示范的基础上,加大了良种的繁殖和推广。各站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现场会,进行良种推介和技术培训,在各站蔗区推广甘蔗新良种合计11.5万亩,辐射带动118万亩。

2)甘蔗间套种技术示范推广

各站均开展了50亩以上的甘蔗与马铃薯、豆类、花生、玉米、蔬菜等不同间套模式和宽窄行、间隔行等种植技术的试验示范,示范面积21136.2亩,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显著,亩增收均在300/亩以上(红河点除外),间套马铃薯效益尤为显著,平均亩产600-1650公斤,亩产值1200-2475(见附表二)

3)甘蔗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

一是围绕抗旱,各试验站开展了蔗叶覆盖、保水剂、测土配方施肥等单项抗旱技术试验示范3703.8亩;二是开展了“选用良种、环山开沟、深沟板土、地膜覆盖”的规范化旱地综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核心示范面积2601亩;三是在水田和水浇地开展了“吨糖田”综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核心示范面积2974亩;四是开展了高效低毒农药、除草膜等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推广,核心区面积8775(见附表三)

4甘蔗饲用综合技术试验示范

围绕蔗、畜、生态”三元模式,与企业合作,在陇川、勐海开展了单位面积甘蔗蔗梢产量与规模化养牛饲料量、企业基本情况、养牛数量、有机肥料产出量调查和相关技术研究工作。

)甘蔗产业基础性工作

主要是开展甘蔗产业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

1、加强国家甘蔗产业体系衔接,初步建立了甘蔗体系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平台。

2、加强甘蔗产业科技服务。参与了云南省甘蔗产业发展规划、高产创建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对口服务、产业技术咨询和服务;开展了产业发展状况和需求、旱灾损失与影响评估、政策性保险等调研;牵头制定了《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规范》和部分甘蔗间套种标准技术规程等

3、初步建立了7个甘蔗产业基础性数据库。包括:甘蔗主要亲本遗传特性数据库,完善甘蔗种质资源数据库,云南主要蔗区农业气象与土壤养分数据库,主要肥料企业和肥料品种数据库,甘蔗主要病虫害研究和防治技术数据库,云南糖业加工企业数据库,甘蔗生产规模、产量等情况数据库;收集整理了甘蔗水肥利用、主要病害鉴定技术及优良抗源、国内外糖业加工技术、综合利用、新产品开发和相关企业信息

)甘蔗科技服务与技术培训

1、积极投身甘蔗抗旱救灾工作。针对我省蔗区遭受百不遇的严重旱灾及部分蔗区霜冻灾害严重的情况,一是及时体系成员深入基层开展干旱、霜冻受灾情况调查,不同品种干旱表现情况调查统计,及时上报旱灾、霜冻和抗旱品种情况;二是及时制定了《甘蔗抗旱应急技术方案》和《甘蔗抗旱技术指导明白纸》、抗旱技术指导光盘等,下发各地,并实际应用到抗旱救灾工作中;三是积极行动,明确责任,分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强化措施落实,加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全力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四是在旱区品种表现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地的抗旱品种3-5个,并组织12个站开展了抗旱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五是配合农业厅和相关部门,跟踪各地甘蔗的旱灾、墒情、苗情,提出恢复性生产的指导意见和主要措施。至6月底,体系各层级共派出团队成员2580 余人次,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会126期,培训人员18762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3万份次,先后在云南农业信息网上宣传报道62篇。

2、积极参加国家甘蔗高产创建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2010,是农业部启动甘蔗高产创建的第一年,云南有12个县列进入(其中8个县是省甘蔗体系试验站所在地),由国家和省甘蔗体系各6名专家作为技术责任人进行分片负责。按照农业部糖料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要求,8个试验站和6名专家作为科技责任单位和专家,重点开展了示范高产高糖品种、集成高产高效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推进全程机械化试点、推广产业化运作模式,培训蔗农,指导高产创建。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进一步挖掘甘蔗单产潜力,促进农民增收,探索稳定发展甘蔗产业的新路子。

3、广泛开展甘蔗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一年来,体系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会312期,培训人员43422人次,发放资料10.5万份次;先后在云南农业信息网上宣传报道234篇,其它媒体报道64条次(见附表四);这对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主要生产措施的落实、农民素质的提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大灾之年保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体系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初步建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甘蔗产业研发团队

体系以支撑云南蔗糖产业发展为目标,整合省、州、市(县)三级甘蔗科教农等部门的资源优势,一年来,体系所属的5个功能实验室、4个综合试验站和8个区域推广站共17个层级部门,形成了由178人组成的产业技术研发团队,其中,核心团队成员102人,包括,5个功能实验室37人,4个综合试验站24人,8个区域推广站41人;核心成员中,高职37人,中职48人,博士 4人,硕士24人,本科33人;涉及育种、栽培、植保、加工、经济、信息和管理的科研、教学、农技、生产管理、糖厂农务等领域人员。一支结构基本合理、集“研发-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现代蔗糖产业体系队伍初具雏形,并围绕甘蔗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甘蔗研究、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工作,为今年甘蔗抗旱保丰收和甘蔗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见附表五)。

(二)初步建成了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甘蔗产业研发平台

经过一年来的建设,体系17个层级部门的研究和示范设施设备条件不断完善,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甘蔗产业研发平台初步建成(见附表六)。

1、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在原有基础上,5个功能实验室不断完善。至2010年底,共具备实验室3706平方米,仪器设备276/套(本年度新增15/套),其中,3万元以上设备90/套(新增1台),价值1146.78万元(新增10.48万元),设施23456平方米,价值737万元;甘蔗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平台初具备规模,基本具备了开展甘蔗资源与育种、繁育与推广、营养与栽培、植保与病虫害、加工技术与产业经济等相关研究的基本条件、功能和能力。

2、综合试验站和区域推广站条件得到初步改善

在体系的支持下,基层甘蔗农技推广部门的基本条件得到了初步改善。一年来,两个层级的12个单位新购置60/套,价值18.7万元,占体系新购置设备29.18万元的64%,其中,8个区域推广站新购置35/套,价值12.36万元,为原有设备价值36.1万元的34%。同时,按照年度计划任务,4个综合试验站初步建立了155亩的试验基地和460亩的核心技术示范区,8个区域推广站建成了综合技术示范区合计9880亩,基本具备了开展甘蔗综合技术示范、转化和推广的条件和能力。

(三)为甘蔗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科技支持和技术服务

1、选育的甘蔗新品种云蔗99-91通过了国家品种鉴(审)定,“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种云蔗94-375的选育”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由育种与繁殖研究室牵头完成的《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规范》》(DB53/T2362010),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09月正式发布,并将于201111实施(见附表七);获得专利6项(见附表八);发表论文44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研究生1

2、围绕云南蔗区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和冬春干旱的实际,启动和实施了甘蔗生态育种研究,对69份“选种圃”入选的品种材料5个生态点(开远和4个综合试验站)进行筛选,14个材料表现良好,为选育适宜蔗区推广应用的甘蔗新品种奠定了基础;在12个试验站开展了34个品种材料的抗旱性筛选与示范,初选出16个品种材料。

3加强甘蔗新品种引进示范和繁殖推广。研发中心从国内外引进甘蔗品种材料35;在12个站开展了甘蔗新品种引进,对60个品种进行了展示和示范,初选出13个优良品种材料;在各站蔗区推广甘蔗新良种合计11.5万亩,辐射带动118万亩。

4、甘蔗野生资源的杂交利用和种质创新取得新进展,初选出14份优良材料,综合评价出2个优良创新种质材料;开展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构建了8个主栽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

5研究完善了甘蔗温水脱毒种苗生产技术,形成了标准化技术规程。在全省5个点进行核心示范1150亩,增产甘蔗产量10%以上。该技术被国家农业部纳入主推技术,并列为“2011年甘蔗健康种苗示范项目”支持。

6、优化形成了12种甘蔗间套模式和技术,核心示范面积21136.2亩,辐射带动7.5万亩。其中,间套马铃薯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显著,马铃薯平均亩产600-1650公斤,亩产值1200-2475元,同时,甘蔗可增产10%以上,宿根年限可延长1-2年。

7、优化形成了“水田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核心示范2974亩,其中,盈江18亩高产样板达亩产2吨糖的目标;优化形成了“选用良种、环山开沟、深沟板土、地膜覆盖”的旱地规范化综合栽培技术,核心示范2601亩;样板引路,以点带面效果良好。

8、研究形成了甘蔗主要病害快速检测技术和抗性检测技术,筛选出2个高抗、1个抗黑穗病和18个免疫、8个高抗花叶病的优良抗原品种材料,为抗病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展甘蔗病虫害可控高效化学生态制剂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示范、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甘蔗产业奠定了基础。

9开展了甘蔗螟虫预警监测网点建设工作。采用智能型自动虫情测报,结合田间调查,初步建立了甘蔗螟虫预警监测ACCESS数据分析系统和技术,为建立全省主要害虫预警监测网奠定了基础。

10、加强与国家甘蔗产业体系衔接,初步建立了甘蔗体系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平台;初步建立了7个甘蔗产业基础性数据库;加强与糖业公司的合作与交流,提供良种、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划设计和加工工艺等相关科技服务。

11、广泛开展甘蔗产业科技服务。加强甘蔗产业发展状况和需求、旱灾受灾损失与影响评估、政策性保险、间套作以及循环经济等生产、产业政策等调研,撰写了《云南省甘蔗政策性保险问题研究》、《坚决抵制在甘蔗上使用特丁硫磷和其它违禁农药,推荐使用高效中低毒农药的建议》等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积极参与云南省甘蔗产业发展规划、高产创建实施方案编制和技术对口服务、产业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了体系对产业发展的科技服务功能;广泛开展甘蔗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示范,让蔗农看得懂、学得会、有实效,这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主要生产措施的落实、农民素质的提高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对产业技术体系的理解、体会和思考

1、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为解决云南甘蔗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重大问题,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目标,建立一个集研发、推广和生产应用为一体的新型项目运行和管理平台,整合和培养一支科技队伍,开展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2体系启动一年来,基本解决了以往科研、推广和生产脱节的现状,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为省、州()、县甘蔗科研、农技、企业等部门之间搭建了了合作交流工作平台,切实推进了“科、教、农、政、企”的紧密结合,建立直接面向生产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团队,把科研成果直接投放到最基层的区域推广站,直接检验其效果,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科技服务能力和整体实力大幅度提高,对推进甘蔗产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3、体现的建立和运行,围绕全省一盘棋,统一思路,上下联动,集成攻关、注重转化、强化服务,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蔗农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种蔗水平,为甘蔗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4、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种新的项目组织、运行和管理形式,需要各方面的重视和持续支持,才能得以不断发展。随着体系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其研发、推广和生产服务能力和作用将不断显现,且可源源不断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甘蔗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和服务作用。

四、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体系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前瞻性、关键性和针对性的工作推进不足,为企业和蔗农服务的意识不强。

2各层级和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体系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规范管理、制度建设和检查监督等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4、财政支持力度偏弱,基层站的工作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5、数据统计、信息交流和反馈、档案和台帐的管理有待加强。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一)下一步工作打算

1、根据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按照《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目标和任务,围绕甘蔗产业发展需求和各地实际,体系各层级负责人,特别是各岗位专家,要在总结一年来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认真思考、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周密安排本学科、本岗位今后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2011年计划任务和工作重点,前瞻性、针对性、创造性、实效性地开展工作。

2、加强甘蔗新品种,特别是抗旱品种的筛选和评价;加大良种推介、繁殖和推广,特别是甘蔗温水脱毒种苗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3、加强甘蔗抗旱、节水综合技术、不同间套种模式和规范化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加快推广应用的速度。

4、加强高效低毒药剂的筛选和应用,加快甘蔗主要病虫草的预测和综合防治。

5、加强加工技术研究和中试,加快成熟技术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6、加强产业政策性问题、绩效评估等专题调研,加快产业经济研究和信息服务。

7、加强本岗位、本单位工作的开展,加快体系各层级间的合作、交流和配合。

8、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与合作,加快对蔗农的培训和社会化服务的推进。

9. 加强本蔗区品种和技术的示范,加大对辐射区的技术服务。

10、按照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关管理办法,加强研发、生产信息、资料的科学统计和档案、台帐的规范管理;加强项目预算和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建议

1、体系管理方面

1)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体系的作用,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一是将体系研发、试验后确定成熟的新品种、间套种等新技术通过高产创建活动向全省主产区进行推广,提高高产创建活动的科技含量与效率。二是将体系内试验示范片和高产示范片的功能、特点进行有效整合,促进两类示范片在品种、技术和管理方式上的衔接。

2)建议成立甘蔗农机研究室,开展甘蔗种植、中耕管理、收砍农用机械的研究、引进、试验和推广,降低甘蔗生产成本。

3)建议将糖业龙头企业纳入产业体系。在2011年考核基础上,新增或调整2-3个区域推广站由糖厂承担建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责任感,让企业匹配一部分资金,可以一举多得,有利于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4)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严格绩效考核。

2、政策方面

1)大力开展甘蔗高产创建,加快甘蔗科技和生产措施的推广应用

一是建议把甘蔗纳入云南省高产创建作物范畴,每年15个县(片),大力开展甘蔗高产样板示范,带动甘蔗增产和蔗农增收。二是把甘蔗地膜覆盖纳入省级财政支持内容,加以大力扶持,增强甘蔗的抗旱能力和生产能力。三是加大甘蔗间套种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2)加大甘蔗政策性补贴(补助)

一是把甘蔗良种补贴纳入政府支农惠农直补政策范畴,对甘蔗健康良种扩繁生产进行补贴,鼓励农民使用健康种苗,加快优质良种推广步伐,提高甘蔗产量和糖份,促进糖料稳定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二是把甘蔗间套粮油作物纳入现行粮食生产补贴和良种补贴的范畴,加快发展甘蔗间套种,增加蔗农收入。三是研究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全面推进甘蔗收购和蔗糖销售价格联动机制,发展“订单甘蔗”生产,确保甘蔗价格平稳,保护蔗农利益。四是加大甘蔗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五是开展甘蔗农资综合补贴试点。

3)全面推行甘蔗生产性保险

在德宏、版纳、临沧已经开展甘蔗保险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实施范围,在7个主产州(市)全面实行甘蔗保险保费补助,保护农民种蔗积极性和蔗农利益,提高主产蔗区抵御以旱灾为主的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下载 [794_20101230094713.doc]


Copyright © 2010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