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县与云南农业大学“县校合作”2007年-2015年工作总结

master | 2016-05-24  阅读:8237

2016524日)

中共剑川县委员会     剑川县人民政府     

剑川县与云南农业大学的合作缘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张兴旺教授等为代表的云南农业大学教师团队曾帮助剑川实施上兰乡(现老君山镇)苹果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12月,云南农业大学与我县签订了《支老帮少科教扶贫“县校合作”协议》,拉开了“县校合作”的序幕。2011年,在不断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县校双方反复斟酌,率先推出了由云南农大的一个学院、一个党支部、一名专家分别挂钩联系剑川县的一个乡镇、一个村党支部、一个村民小组的科技兴农“3+3”校县联合行动,开展一对一农业科技帮扶,剑川县与云南农业大学的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迈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县校合作各项工作。云南农业大学由常务副校长负责县校合作,社会服务办公室具体处理日常事务,校党委书记、校长多次亲临剑川帮助指导工作。剑川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把“县校合作”当作剑川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长、财政和农民增收的强大引擎,成立了由县政协主席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玫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校合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科技局,抽调相关部门人员开展具体工作。全县上下联动,层层签订责任状,将各项责任落实到个人,并列入全县重点项目年终考核,高位推动县校合作深入开展。

(二)明确目标,全面落实联合行动各项措施。根据县校双方签订的《科技兴农“3+3”联合行动合作协议》,剑川县的8个乡镇、8个县级部门和12个脱贫示范村党支部分别与云南农业大学的11个学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从2008年开始,云南农业大学12个学院、8个部门累计派出教师260名、学生800余人次赴剑川开展城乡规划、数字乡村建设、剑湖湿地保护、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季差蔬菜推广种植、畜牧养殖、烟叶标准化生产、核桃连片种植和县乡(村)技术人员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等技术服务140余场次,剑川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科技帮扶的强大助力。

(三)发挥优势,科学编制县校合作专项规划。云南农业大学依托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剑川实际,帮助编制了《剑川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 2009-2015)》和《剑川县畜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两个事关长远发展的规划,相关院校还根据剑川争取项目的需求,先后帮助编制了《马登城镇发展规划》、《金华镇桑岭村美丽乡村规划》、《剑湖湿地保护规划》和《万头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为剑川农业发展和项目争取打牢了基础。由教授、博士一对一挂钩种植养殖专业户、重点户开展具体帮扶。如今全县完成多样性栽培种植近20万亩。在甸南镇回龙村,每年5月份烟 草学院指导种烤烟,6月份下旬植物保护学院指导种蔬菜,蔬菜收获后园林园艺学院指导种春蒜,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做到了“三院共种一亩田、一季拉长变三季”,极大提高了土地的收成和效益,充分显现了科技帮扶的力量,有力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证。

(四)突出重点,全面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培训会、专家一对一帮扶、田间地头现场培训指导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培训,逐步建立起农业科技培训基地。结合各类项目的实施,云南农业大学组织专家深入我县举办科技培训130余期,培训科技人员和农户3.5万余人次。科技培训中,科技管理处、动物科技学院、资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普洱茶学院、水利与工程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烟草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等组织科技服务团深入村庄、基地、农户、专业户,开展现场咨询及培训,面对面解答群众的问题,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烟草学院7年下派24名专家教授、45名学生长驻金华、甸南、马登、弥沙等乡镇,全程提供烤烟生产技术服务,与剑川烟草公司联合举办烟叶病虫害综合防治、烟叶密集型自动化烘烤、优质特色烟叶生产栽培等披术培训50余期,累计培训6800余人次,培训了一大批烟科员和专业大户,开展了20多项课题研究和试验示范,有效提升了全县烟草种植科技含量。水利水电学院在剑川县开设水工专业剑川函授点,学院合计派出30余名骨干专家教授认真组织教学,先后为当地培养水工专业学员近100人,有效解决了全县水利人才短缺的问题,资环学院主要领导带队多次深入我县最偏远的象图乡开展核桃种植培训,云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云南农村干部学院的 培训资源优势,针对性地为我县培训各级干部学员60余人次,有力推动了全县农村干部素质的提升。通过大规模科技培训,全面推进了农作物制种、烤烟、泡核桃、季差蔬菜、肉牛羊、生猪等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推动了我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全县广大基层农村实现了村村有一个“科技致富能手”、 户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家家有一张“科技明白纸”的目标。     

(五)支部共建,县校合作与党建工作双推进。紧密结合中央、省、州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和阶段任务,由云南农业大学相关学院和县级部门党支部根据挂钩联系乡镇、村的实际情况,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培训。以集中面授、专家辅导、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有计划选派村组干部、农科员、烟科员、兽医防疫员等优秀党员和积极分子,开展政策法规、经济管理、社会保障、乡村规划、基层党务等农村专业知识培训和烤烟栽培、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培训,把优秀农村党员培养成有文化、懂政治、会经营、善管理的“田秀才”和学握先进技术的乡村“土专家”。云南农业大学相关学院、县级部门、各乡镇挂钩联系大学生村官,每年在挂钩乡镇积极培养发展大学生村官新党员,县级部门每年为大学生村官新党员上一次党课。通过大规模的培训,实现了“一名党员掌握一门致富本领,一名党员成就一个致富项目,一名党员引领一个致富门路”的工作目标。通过“3+3”校县联合行动,促进每年至少有31个党支部进行互助互建,1.8万名农才群众直接从支部共建中受益,基层党组织建设正向制度化、规模化、标准化迈进,切实加强了全县农村基层党支部各项建设。

 二、合作成果     

云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不断组织师生送科技、技术到剑川,为剑川培育了一系列优良作物品种和畜禽品种,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剑川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破解剑川“三农”难题和加快扶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县校合作已成为了推动剑川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走出了“一条路子”。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亿元,粮食总产达9198万公斤,全县累计发展种植中药材10万亩、烤烟3.15万亩、马铃薯5万亩。全县共建成冻精改良点24个、万头种猪场1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4个、肉牛和肉羊规模养殖场各1个,实现畜牧业产值4.96亿元。全县累计发展专业合作社70个,扶持发展州级农业龙头企业5户、农业庄园4个,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835元、同比增长10%,走出了一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剑川被列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杈登记颁证试点县,并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和云南省“云药之乡”。    

(二)建立了“三大基地。一是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了水稻、玉米、马铃薯良种培育基地,推广杂交水稻新品种“滇杂86”,亩产比“剑粳6号”增产180多公斤,并广泛推广种植;完成了红花大金元栽培、膜下移栽、密矮早栽培、漂浮育苗等20多项烤烟种植新技术,并在种烟乡镇推广,实现了烤烟增效,烟农增收.2014年我县被省科技厅授予“云南省优质种业基地”称号,全县累计完成多样性栽培种植近20万亩。二是建立了农业科技培训基地。每年设立20万元“科教兴农基金”,实施“千人培训、万人受益”计划,实现了科技人才培训和双向互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8年来,全县累计投入专项培训资金160万元,培训各类农业人才共计45000人次,培训内容涵盖了农业科技技术应用、花果蔬种植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畜禽养殖及疫病防治、乡村规划及环境整治、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规划、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党建等。三是建立了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云南农业大学各学院根据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结合我县农业科技需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自主设置实施畜禽标准化养殖、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农作物制种、反季蔬菜生产、经济林果栽培、优质烤烟种植、城镇规划建设等科技项目近百项,项目受益30万余人次。8年来云南农 业大学先后累计帮助我县向上级部门争取了马铃薯高产创建、中药材种植、春蒜种植、生猪基地县建设、高原优质鸡规模化养殖、乌骨羊和赤骨羊养殖、人畜共患病防治、河道治理、剑湖湿地保护等项目20余项,得到各级各部门项目扶持资金达 4300余万元。     

(三)推进了“四个工程”。剑川县以“学院+部门+乡镇(村)”的党员培训模式,进一步整合县校合作资源,紧紧依拖“县校合作”平台,实施了“四个培训一批”工程:立足提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推进党组织书记培训,着力实施了农村发展“领头雁”工程;立足提高带头致富能力,推进党员致富能力培训,着力实施了农村发展“主力军”工程;立足提高各类人才专业水平,推进农村党员“村官”培训,着力实施了农村发展“助推器”工程;立足提高服务农村能力,推进优秀新党员培训,着力实施了农村“后备军”工程。

(四)培育了“五大产业”。一是烤烟产业。剑川县在过去被认定为理论上不适宜种植烤烟地区,但在“县校合作”中得到云南农业大学的挂钩帮扶以来,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几代专家教授多年来在剑川开展烤烟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等烤烟种植试验,突破了“矮、密、早”和膜下移栽两个关键技术,并在全省、全州应用推广,为剑川县成功种植烤烟形成了一系列创新独特的育苗栽培管理模式,将剑川由一个理论上不适宜种植烤烟地区变成了大理州乃至全省种植优质烤烟的地区。2010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25470亩,收购烟叶8万担,实现烤烟收入7700万元,到2015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达3.15万亩,收购烟叶8.98万担,实现烟农总收入1.38亿元。全县烤烟种植水平、烟叶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单户种植规模和效益不断增强,成为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二是马铃薯产业。云南农业大学薯类专家深入我县大力推广马铃薯高产创建管理技术,指导农民良种化、标准化、科学化种植,以剑川独有的“剑川红”种薯为基础,建设滇西马铃薯基地县,建成了年产 500万试管浅插苗组培室和年产1 00万粒种薯的连体式钢架大棚,建立了2000亩原种扩繁基地和1亩原种繁育基地,并被认定为全省马铃薯5个种源中心之一,实现了马铃薯种薯从调入型向调出型转变,每年外销种薯近万吨,如今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万亩,“剑川红”马铃薯获得了无公害认证和地理标识认证,山区农民种植马铃薯种薯每户年收入均达1万元以上,最高达到6万多元,山区群众靠种植马铃薯实现了脱贫致富。三是核桃产业。8年来,全县累计发展泡核桃54.81万亩,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提高。以象图乡为例,全乡1535户5737人拥有泡核桃12.1万亩,其中核桃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的就有400多户、2万元以上的有200多户,核桃已经成为象图乡名刮其实的“摇钱树”、“致富树”。四是山地牧业。云南农业大学帮助我县制定了《畜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县、高原优质地方鸡养殖基地、乌骨羊养殖基地、畜禽疫病防控体系、人畜共患病等项目建设,全县畜牧养殖良种覆盖率、标准化程度、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由云南农大专家一对一挂钩养殖重点户、专业户,生猪等畜禽存栏与出栏水平大幅提升,全县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五是制种产业。围绕“十二五”期间建成1万亩高原杂交玉米繁育基地和5000亩高原粳稻良种繁育基地的目标,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帮助下我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帮助引进种业公司推广丰产高效栽培制种技术,杂交玉米制种试验由2008年的18亩增加到2014年的1260亩,亩均产值由1800元提高到2100元。结合我县高寒冷凉气候实际,不断强化本土良种,繁育“滇杂86"、“剑粳”水 稻良种,并在全县实现全面推广种植,成为云南省唯一县级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和自主水稻品种的县份。同时,利用剑川海拔高,温差大的优势,实施季差蔬菜基地建设,培育出剑川春蒜l号、2号、3号,发展春蒜制种300亩,在甸南、沙溪、羊岑推广春蒜种植3000亩,2013-2015年,三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 1.5亿元。

(五)提升了服务“三农”的能力。县校合作的实施,提高了政府对科技的重视,提高为农服务水平,使政府抓产业,服务“三农”的能力不断提升。政府抓产业发展由原来的行政命令转变到政策引导为主、技术服务保障、试验示范先行、典型带动推进的正确轨道上来;从而使政府真正做到了为民谋利、为民兴利,引导农民兴业致富,推进了科技服务创新,建设了服务型政府。

(六)破解了农业人才缺乏的瓶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缺的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县校合作刚好破解了县域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为贫困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培训实用性人方提供了极其有效的机会和途径。在县校合作过程中,一是水利水电、农学、畜牧兽医三个专业函授本科班于2011年开班,共有118名干部职工参加了在职学习,提高了在职科技人员的学历层次。二是培训工作常抓不懈。依托云南农大的优势,加强乡镇干部、村干部以及科技人员等方面的人才培训,通过专家教授实地授课,县乡人员赴农大学习等方式,提高了相关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三是实现“专产面对面”。通过专业户、重点户与农大专家建立联络、沟通机制,实现专家与产业无缝对接,出现问题,马上咨询,及时解决了种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七)搭建了科技转化于生产实际的平台。县校合作以来,云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科技研究成果率先在剑川大地上进行实践应用推广,最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缩短了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转化的周期,提高了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转化效率,构建了科研在生产中完成、人才在实践中成长、科研论文在剑川大地上书写和完成的互利多赢机制。通过县校合作,使人民群众从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中得到实惠,增长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下步工作计划     

剑川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农业产业发展成绩更为明显,离不开云南农业大学各位领导、专家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但剑川属“老、少、边、穷”地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结构层次低下,农业生产组织单一,有效耕地面积产值不高,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二是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业商品率低,交易成本高,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部分“县校合作”成员单位、部门和乡镇领导重视不够,缺乏主动性,同时受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制约,从而使县校合作成果未能充分显现。在今后“县校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将精心组织,着眼长远,巩固和扩大“县校合作”成果。

当前,我县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按《协议》签订的内容,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真抓实干,把此项工作抓好抓实。

(一)完善组织领导,健全机制,完善措施,强化县校双方的沟通协调,不断巩固和深化双方合作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立足“十三五”县校合作协议,认真谋划好今后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安排。

(二)以培植农业产业为基础,以科技帮扶为抓手,以脱贫攻坚为重点,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支部共建方法和措施,集中力量对我县乡村干部、农村党员、新型农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本领,把农村党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三)在贵校的大力帮助下,结合剑川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相关联的后续产业,充分依靠云南农业大学科技人才和各种资源优势,帮助向上积极争取一批农业产业项目,带动我县农业产业发展。

(四)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农业发展新业态,充分利用云南农业大学“大数据”平台,以剑川县被列为电子商务进农村全国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和电商扶贫为契机,逐步建立和完善县域农产品综合交易平台,开展好“云品入沪”工作,促进我县农业跨越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持。

(五)进一步总结县校合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推动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和合作模式,把“县校合作”推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向纵深方向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把剑川打造成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县,真正把云南农大的真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落到实际工作中,惠及剑川18万各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