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合作 不断开拓社会服务新领域

master | 2016-09-05  阅读:6665

——云南农业大学校企合作工作汇报材料

云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办公室

201695日)

 

校企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经济发展、人才培养以及高校发展,是实现高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云南农业大学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牢固树立扎根边疆、开门办学、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理论创新敢于顶天,实践创新甘于立地,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开创了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

一、校企合作现有基础和条件

(一)丰硕的科研成果

云南农业大学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先后承担了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务院综改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3000多项,科研经费达11.7亿元在动植物品种选育、绿色食品产业、地方特色生物产业、环境资源与生态保护、农田水利与节水农业、农业工程与农业信息、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370多项审定登记滇撒猪配套系、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甘蔗、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动植物新品种(系)150余个。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公斤的世界纪录;曾养志教授等潜心研究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35年,繁育28世代,近交系数达99.96%,居国际领先水平;朱有勇院士团队的研究论文在《Nature》上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创建的作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技术、冬季马铃薯无公害超高产技术被省委、省政府列为重大科技成果推广,累计推广应用2亿余亩;盛军教授团队围绕云南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在生物多酚代谢免疫调节技术、普洱茶和辣木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为一批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二)较强的创新能力

云南农业大学是云南省唯一一所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大学。农业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综合优势明显,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学科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有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烟草和普洱茶学科是服务云南区域经济发展而建设的特色学科。学校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等38个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具备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全校副高职及以上教师占全校在职教职工的1/3以上,博士、硕士学位教师近600人,具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学部委员、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云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一批杰出人才。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8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类创新团队2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6个。

(三)突出的社会服务

云南农业大学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教兴农之路,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目标和“三农”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校地、校企间的深度合作,致力于产学研政企商相结合的农科教一体化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了以服务“三农”为主体、多项社会服务工作为支撑点的“一体多点”科技服务新体系。全力推进姚安县前场镇木署村、南华县沙桥镇新华村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努力完成镇雄县、澜沧县、泸水县、维西县、剑川县、独龙江乡的加挂扶贫任务;以剑川县、会泽县、马龙县为代表,创造性地开展了“3+3”校县联合行动;持之以恒地在姚安县开展定点挂钩扶贫工作;深入实施临沧市镇康县、怒江州泸水县“兴边富民”工程;与老山英雄团77322部队实施了“科技文化进军营,老山精神进校园”军民融合“122”工程;先后与昆明、曲靖、文山、楚雄、大理、丽江、怒江等10余个州(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地合作关系;与160多家省内外龙头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围绕水稻、烤烟、茶叶、甘蔗、花卉、蔬菜、畜禽等高原特色产业,在科技示范、成果推广、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研究;特别是近五年来,先后承担了企业委托项目近300项,到位经费1.2亿多元,实现了我校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转化应用。各项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也因此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2008~2015年,连续八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扶贫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是全省受表彰的唯一高校;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先进单位”。

二、校企合作基本情况

(一)功能食品产业化

盛军校长率领的普洱茶创新团队与清华大学、天津天士力集团等高校和企业联合,对普洱茶功效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创新普洱茶生产工艺,构建了速溶普洱茶粉成套技术,实现了清洁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2009年以来,由天津天士力集团投资转化普洱茶科研成果,如今市场上备受追捧的帝泊洱茶珍已累计销售7亿多元。普洱茶创新团队还将与天津科技大学等联合开发核桃咖啡伴侣,以核桃油替代植物氢化油,经过配料、溶解混合、均质、灭菌、喷雾干燥等工艺程序制成液态或粉状咖啡伴侣。盛军校长率领的科研团队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围绕教师科研、学生创业等方面,在食用鲜花、蓝莓领域共同研究,开发鲜花宴和鲜花食品,精深加工蓝莓,打造优势高原特色农业和生物产业。我校中药材科研创新团队与香格里拉蓝琉璃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藏药研发平台,开展藏药资源的收集、精深加工、新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文山三七产业化

朱有勇院士率领的科研创新团队与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文山三七科技示范园。目前在种质资源收集保育、优质高产三七专用肥研发、商品三七覆膜避雨栽培技术研发、三七工厂化育苗中适宜光、温、水、肥的研究、种子处理技术研发、三七播种机研发、工程集约化健康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三七连作障碍的消除研究、三七苗期生长的病虫害调查、三七避雨栽培控制病害研究、根腐病复合侵染及成灾机制研究、三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三七产业农业基础综合平台建设、三七种质资源圃及育种基地建设、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朱有勇院士率领的科研创新团队还与云南三七科技有限公司在三七连作障碍等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集成和共享双方技术创新成果、加强技术辐射与研发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三七产业化发展及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企业家型人才等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

(三)种质资源创新

稻作研究所与云南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云南省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杂交粳稻新品种选育、高产繁殖制种技术、种子生产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获得发明专利8项,审定水稻新品种7个,已实施滇型杂交粳稻系列组合规模化繁殖制种8000余亩。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昆明金耕种子有限公司在文山合作建立砚山玉米研究所,开展热带亚热带玉米良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发,面向东盟国家、海拔500-1000米选育杂交玉米新品种20个,建成杂交玉米育种基地5000余亩。农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马铃薯脱毒种产业化研究,获得一批抗旱、抗线虫、抗青枯病的亲本材料,建立了马铃薯高效雾培原原种生产技术体系,集成了分户繁殖,辐射推广一分地工程三级种薯繁育方法、覆膜补灌抗旱早收避病高产栽培技术垄作密植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四)产业发展规划与农业信息化

我校与云南国惠农业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农业领域开展全面合作,打造“七园一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通示范园的观光通道、水系通道和旅游通道,推进辣木基地、玫瑰基地、蔬菜基地、水果基地、林下种植基地、特色畜牧基地建设,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上做文章,以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为宗旨,依托高科技现代农业技术,打造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础与信息学院与红河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农村信息化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发,采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等实现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的生产、加工、物流、经营等相关信息的全程追溯,以信息化技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

(五)新型肥料研发

农学院与云南云叶肥料有限公司开展微生物直接作为农药、微生物的产生物(代谢物)作为农药、以生物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发新农药等方面的合作。资源与环境学院、烟草学院与云天化集团、云南顺丰生物科技肥业公司联合开展新型肥料系列产品、烟草减害系列产品开发。

(六)其它合作

动物科技学院与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云南邦格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等企业开展猪瘟腺病毒载体疫苗、特色饲料系列产品产业化研发。云南省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云南卓一食品有限公司联合致力于云南特色资源风味调料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园林园艺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蔬菜、花卉新品种、园林规划设计、绿化和果树苗木等产业化合作。基础与信息学院与云南禄达财智有限公司联合开展农业废弃物制气技术研发合作。热带作物学院与云南爱伲农牧(集团)有限公司、昆明沃可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普洱圣元堂产业机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在科研基地建设、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选派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发展。

三、下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措施及建议

(一)以政府战略为导向,整合资源构建我校科技创新有效平台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20166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全面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积极探索校地共建、校企合作、校农协同的运行机制,充分释放高校的优势资源,联合政产学研用等各方面力量,我校将举全校之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培养高端农业科技人才,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以支柱型农业企业组织为依托,与企业建立技术合作研发平台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地方农业院校来说,地方龙头农业企业把握市场动向,只有与其进行战略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我校在人才、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科技资源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又能帮助企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为企业打造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库,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与企业建立深度对接的产学研用实验实习基地

通过产学研用实验实习基地等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依托我校研发与技术服务体系,促进科研成果示范与推广向农业基层转化,让更多的农业新成果在基地以最短的时间惠及农户,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更高效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为我校教师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平台,使其成为我校的师生实践地、新科技的推广地、科研教学的试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