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08:07:27 陈立佼
茶学本科专业介绍(含茶艺茶道方向)
所属学院 |
龙润普洱茶学院 |
专业负责人 |
李家华 |
批准日期 |
1972年 |
招生时间 |
1973年9月 |
学校可支撑的相关学科:经济作物学(烟糖茶果)、园艺学 |
一、专业简介
茶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传统学科,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现代学科。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是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茶叶既是云南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数百万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源。云南的山区,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一直把茶叶视为生命产业。为了加快云南茶叶经济的发展步伐,改变过去茶学专业人才一直依靠省外农科院校培养的状况,经有关部门批准,云南农业大学于1972年建立了茶学专业,1973年开始招生。茶学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授权点,1997年开始招收茶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云南农业大学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茶学专业是学校首次招收留学生的学科,从2000年开始,茶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扩大了学生来源。办学四十余年来,茶学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为促进云南茶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005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茶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增设茶学专业(茶艺茶道方向),实行文理兼招,于2006年首批招收学生29人。目前,茶学专业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包括农业推广硕士、高校在职教师硕士)及外国留学生的多层次办学的格局,在认真办好专业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开办中、高级茶艺师、评茶员培训班;茶学专业知识培训班,招收函授生,同时,主动走出学校,为云南普洱茶龙头企业大益普洱茶集团等员工开办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把茶叶产业培育成区域性支柱产业”进程的推进,茶学专业将显现更加蓬勃的活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茶学专业(含茶艺茶道)主干课程: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学、茶树育种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叶贸易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茶馆设计与经营、茶文化学、茶艺茶道学、普洱茶文化学、民族茶艺学。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和茶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在农业、食品和商贸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茶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茶文化教育与研究、茶文化推广、茶艺表演编创及茶叶生产技术推广、茶叶新产品研发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三、教学条件
1、 师资队伍
茶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硕士学位(含研究生班毕业)9人。所有教师均符合主讲教师任职资格,高职教师在本科生教学中上课率为90%。
表1 茶学专业师资队伍情况一览表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学历 |
职称 |
讲授课程 |
吕才有 |
男 |
1964-08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 |
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茶馆设计与经营 传播与传媒学 |
陶 玫 |
女 |
1963-03 |
本科 |
教授 |
植物保护学通论 |
周红杰 |
男 |
1962-11 |
本科 |
教授 |
茶叶贸易学 茶艺茶道 茶叶包装与设计 风味茶调制 |
王宣军 |
男 |
1974-03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 |
茶叶保健与功效 茶叶深加工 |
周 玲 |
女 |
1969-01 |
硕士研究生 |
教授 |
茶艺表演与创编 茶礼仪与形体 社会交往心理学 茶艺茶道 |
李家华 |
男 |
1970-11 |
博士研究生 |
教授 |
茶树栽培与育种学 茶叶生物化学 茶叶企业经营管理 |
张亚萍 |
女 |
1962-03 |
本科 |
副教授 |
遗传学 茶文化学 茶树育种学 |
周斌星 |
男 |
1963-07 |
本科 |
副教授 |
茶叶加工学 茶叶生产机械化
茶学专业英语 |
高 峻 |
男 |
1968-05 |
研究生 |
副教授 |
茶学概论 茶叶加工学 茶用香花栽培学 绿色营销 旅游生态学 |
张冬英 |
女 |
1976-11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世界饮茶习俗 |
李亚莉 |
女 |
1976-02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茶艺茶道 茶叶包装与储运 |
张广辉 |
男 |
1973-03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茶树栽培学 遗传学 茶学专业英语 |
赵 明 |
男 |
1979-06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食品微生物学 旅游文化学 茶学专业英语 |
张云选 |
男 |
1956-12 |
本科 |
副教授 |
旅游文化学 |
马 啸 |
男 |
1980-01 |
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茶叶保健与功效 茶叶深加工 |
彭 洁 |
女 |
1964-04 |
本科 |
副教授 |
茶树栽培学 |
杨广容 |
女 |
1974-09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茶树栽培学 茶树育种学 |
段红星 |
女 |
1978-10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 |
茶叶生物化学 茶叶审评与检验 |
周剑云 |
男 |
1971-10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 |
茶学经典文献选读 茶文化学 |
袁文侠 |
女 |
1980-04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 |
茶艺茶道 风味茶调制 茶叶企业经营管理 |
侯 艳 |
女 |
1978-08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 |
食品营养学 茶标准与食品安全 |
刘春艳 |
女 |
1982-10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 |
茶学概论 茶叶审评与检验 茶文化学 |
马 燕 |
女 |
1975-11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 |
农业生态学 茶学概论 |
方崇业 |
男 |
1979-08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茶叶保健与功效 茶叶深加工 |
谢 瑾 |
女 |
1983-11 |
硕士研究生 |
讲师 |
茶树育种学 茶树栽培学 |
刘晓慧 |
女 |
1985-07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茶叶生物化学 |
吴晓云 |
女 |
1979-08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茶叶保健与功效 |
陈立佼 |
女 |
1987-01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遗传学 |
字成庭 |
男 |
1986-03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茶叶保健与功效 |
2. 实验条件
“十二.五”期间,学院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一学科建设为抓手,发展成为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云南茶树与茶叶加工科学观测站、云南茶叶深加工中学等科研平台,以及新建和完善了茶文化实验室、茶叶种质资源室、茶树栽培育种实验室、茶叶加工实验室、茶叶综合利用及包装实验室、茶叶审评实验室、茶叶生理生化实验室、茶叶品质分析实验室、茶叶实验场等一批实验室(场)。另外,“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可供部分教学利用。
3. 实践教学基地
现有校内教学实践基地1个,面积为15.4亩,其中生产园8.3亩,种有国家级良种、省级良种20多个;品种园2亩;移栽成活濒临灭绝的“十里香”古茶树10余株;从1993年至今,茶学专业历届学生在该基地进行教学、生产、毕业实习等以及进行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制茶学、茶学概论,茶叶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实习;并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在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玉溪、昆明等地建有11个特色鲜明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条件良好的实践基地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本专业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
多年来,在搞好本科教学,参与教学研究及各类教材的编写工作的同时,教师还积极开展了有关茶学科研项目方面的研究,其中一些研究已深入到茶学研究的前沿,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科研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术水平,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科发展和茶产业发展均产生积极的影响。
表2 茶学专业课程建设成果统计表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建设类型及级别 |
茶学 |
邵宛芳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 |
茶学 |
吕才有 |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 |
茶树栽培学 |
杨广容 |
校级一类课程 |
茶叶审评与检验 |
段红星 |
校级一类课程 |
茶学实践平台建设 |
李家华 |
校级教改 |
表3 2010年以来茶学教材及学科专著资源及编写一览表
序号 |
名称 |
作者/主编或参编 |
出版社 |
出版年份 |
教材类别 |
1 |
《中国南涧茶业》 |
周红杰(主编) |
云南科技出版社 |
2010年 |
学科专著 |
2 |
《云南普洱茶化学》 |
周红杰(主编) |
云南科技出版社 |
2011年 |
学科专著 |
3 |
《中国茶产品加工》 |
周红杰(参编)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1年 |
学科专著 |
4 |
《中国茶艺学》 |
周玲(副主编) |
世界图书出版社 |
2011年 |
全国“茶文化”系列教材 |
5 |
《云南茶树栽培》 |
周红杰(主编) |
自编 |
2012年 |
教学团队特色教材 |
6 |
《云南茶叶加工》 |
周红杰(主编) |
自编 |
2012年 |
教学团队特色教材 |
7 |
《茶馆设计与经营》 |
吕才有(主编) |
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2014年 |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
8 |
《茶标准与安全》 |
吕才有(主编) |
自编 |
2012年 |
特色专业建设自编系列 |
9 |
《茶文化传播与传媒》 |
吕才有(主编) |
自编 |
2012年 |
特色专业建设自编系列 |
10 |
《普洱茶成分及功效探究》 |
邵宛芳(主编) |
云南科技出版社 |
2012年 |
学科专著 |
11 |
《茶叶审评与检验》 |
段红星(参编)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12年 |
高等职业教育农业部
“十二五”规划教材 |
12 |
《茶叶市场营销学》 |
吕才有(参编) |
世界图书出版社 |
2016年 |
高等院校茶文化系列
教材 |
13 |
《茶的综合利用》 |
吕才有(参编) |
农业出版社 |
2013年 |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
14 |
《茶道与茶艺》 |
李亚莉(副主编)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14年 |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云南省精品教材 |
15 |
《茶叶企业经营管理学》 |
周红杰(参编)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14年 |
其它出版社规划教材 |
16 |
《普洱茶文化学》 |
邵宛芳(主编)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2014年 |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
17 |
《民族茶艺学》 |
周红杰,李亚莉等(主编)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15年 |
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
18 |
《保山茶树资源》 |
李家华(参编) |
云南科技出版社 |
2016年 |
学科专著 |
19 |
《茶树栽培与育种》实验指导教材 |
杨广容(主编) |
自编 |
2015年 |
专业课实验指导教材 |
20 |
《茶叶审评实验技术》 |
段红星(主编) |
自编 |
2015年 |
专业课实验指导教材 |
21 |
《不同茶类的评审》 |
段红星(主编) |
自编 |
2015年 |
专业课教辅材料 |
表4 茶学专业近年来获奖情况一览表
成 果 名 称 |
项目完成人 |
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时间 |
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 |
周红杰,等 |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9.4 |
利用微生物提高云南普洱茶品质 |
周红杰,等 |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2.1 |
昆明市地方历史文化名茶保护、研究与开发 |
吕才有,等 |
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2.1 |
打造茶艺团 培养高素质特色人才研究与实践 |
周 玲,等 |
云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 |
表5 茶学专业教师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编号) |
项目来源 |
项目时间 |
负 责 人 |
普洱茶降血糖功能食品开发机理研究 |
云南省科技厅州市一把手 |
2008.1- |
盛 军 |
普洱茶调节人体代谢机理的研究 |
云南省政府科技攻关 |
2009.1- |
盛 军 |
优质普洱茶低碳经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
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
2009.1-2012.12 |
邵宛芳 |
云南普洱熟茶兴奋作用降低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
2010.1-2013.12 |
马 燕 |
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岗位专家” |
财政部 农业部(CARS-23) |
2011.1-2015.12 |
邵宛芳 |
普洱茶固态发酵过程酶组成与来源的蛋白质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2.1-2015.12 |
赵 明 |
云南普洱茶特殊多酚类物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2.1-2015.12 |
李家华 |
普洱茶特殊水溶性色素降脂分子机理及其化学基础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3.1-2016.12 |
张冬英 |
普洱熟茶固态发酵过程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3.1-2016.12 |
周红杰 |
灯盏花黄酮6-羟化酶(F6H)和类黄酮7-O-葡糖醛酸转移酶(F7GAT)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3.1-2016.12 |
张广辉 |
茶树特异新品种‘紫娟’花色苷的分离纯化及其分子结构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4.1-2017.12 |
李家华 |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高温菌与茶叶品质关系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5.1-2018.12 |
李亚莉 |
灯盏花主要药效成分灯盏乙素的微生物合成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6.1-2019.12 |
张广辉 |
紫娟茶树调控花色苷生物合成的MBW转录因子复合体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6.1-2019.12 |
赵 明 |
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 |
云南省发改委 |
2015.10-2019.12 |
周红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