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研究报告
2011-03-22 13:38:14  产业经济研究室

2010年云南甘蔗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产业经济研究室)

一、国际国内蔗糖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国际蔗糖业发展情况

12010国际糖价走势

年初至5月的下跌阶段。在宏观环境方面由于欧洲债务危机升级打压期市,期货市场集体下挫,加之此时印度、巴西食糖主产国调高食糖产量预估,在内外夹击下美糖应声下跌并且在57创下年内新低13.47美分/磅。

5月份以来的上涨阶段。当时由于巴西出口受到下雨的影响,港口的装运作业以及港口堵塞导致巴西食糖出口缓慢,而那时正值亚洲和中东国家补充食糖库存量,于是“糖荒”出现。纽约白糖自5月初初级地点13.67美分开始反弹以来开始了反弹。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是推动糖价上涨最重要的动力,全球范围内经济发达体二度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渐展开,引发相关的新增流动性流入大宗商品领域,推动全球通胀预期,推动了糖价上涨。

22010/2011榨季食糖供需偏紧

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食糖市场的供给继续向偏紧的方向演变。国际糖业组织(ISO)在最新的报告中已把10/11制糖年全球食糖市场的供给过剩量从先前预期的320万吨大幅下调至129万吨。不仅如此,美国农业部(USDA)也出于同样的原因把10/11制糖年全球食糖市场的供给过剩量从先前预期的620万吨下调至300万吨的水平。两大国际组织在同一时间段相继大幅下调新制糖年全球食糖供给过剩量都向市场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新制糖年全球食糖供求前景并没有早些时候想象的那样宽松,供给稍稍偏紧仍是全球食糖市场的主基调。

(二)国内蔗糖业发展情况

12009/2010榨季国内食糖减产

2009/2010榨季全国共生产食糖1073.83万吨,比2008/2009榨季减少169.29万吨,其中生产甘蔗糖1013.83万吨,减少139.16万吨,产甜菜糖60万吨,减少30.13万吨。从各主产区来看,北方甜菜糖减产幅度较大,由于播种面积下降,黑龙江、内蒙古减产幅度均超过了50%,南方主产区海南减产幅度最大,减少14.34万吨,云南、广西受干旱天气影响分别减产46.37万吨和52.8万吨。

22010年全国食糖进出口量增幅较大

2010年全年我国累计进口食糖176.6万吨,价值9.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65.9%和1.4倍,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512.9美元,增长44.1%,量、价均创2000年以来的历史新高。食糖的进口来源地集中在巴西、古巴和韩国,占食糖进口总量的9成以上。导致食糖进口量增价扬的原因之一是受2010年多重不利气候条件影响,令国内外食糖产量萎缩,供求偏紧格局进一步加重,国际糖市期货价格连续创出新高。另一个原因是国家在2009年至2010年连续投储,食糖储备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大量进口弥补供应短缺,从而刺激进口量的增长。2010年全年我国累计出口9.43万吨,较2009年同期的6.39万吨增长了47.7%

3.国内白糖现货市场价格大幅上涨

2010年年初国内食糖现货价格在5000-5500元区间运行,国际上原糖价格的大幅下挫对国内食糖现货价格影响并不太大,国内现货在受国家收紧流动性影响小幅下滑后。在经过长达半年多时间酝酿之后,受流动充裕、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动,国内食糖现货价格大幅上涨,食糖价格在2010年年八九月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迅速飙升,从5000多元/吨迅速上涨到6000多元/吨,10月中旬以来,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又迅速从6000多元/吨飙升到7000/吨,进入11月之后,报价更一度逼近7500/吨的历史高位。为了保证食糖市场供应,稳定价格,2010/2011榨季,国家连续安排三批中央储备糖投放以进行调控,分别于1022投放21万吨、1122投放20万吨、1222投放20万吨。受国内调控物价力度加大,新糖正陆续上市,糖价近期上涨阻力将加大,不过,国际糖价较强势也抑制了国内糖价的向下空间。20101231,南宁白糖现货价仍维持在6960/吨以上,昆明白糖现货价格保持在7050/吨附近,广州糖价保持在7080/吨左右。

42010/2011榨季糖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将有所上升

根据桂林糖会对10/11榨季做出的预估,全国糖料作物播种面积为2548.21 万亩,出现恢复性增长。其中,甘蔗种植面积为2268.71万亩,同比增加11.11万亩;甜菜种植面积为279.5万亩,同比增加54.44万亩。国内主要蔗区10/11榨季的糖料种植面积情况如下:广西地区甘蔗种植面积1520万亩,同比增加40万亩;云南种植面积438万亩,与去年持平;广东种植面积207万亩,同比增加18万亩;海南种植面积85万亩,同比减少20万亩。在产量方面的预计:广西760万吨,云南200万吨,广东105万吨,海南24万吨,福建3.3万吨,四川3万吨,湖南1.5万吨,甘蔗其他产区2.5万吨。北方甜菜糖产量为100万吨左右,其中,新疆52万吨,黑龙江、河北、内蒙、山西等产区预计共产糖42万吨。预计2010/11年制糖期全国产糖为1298万吨,较上一个榨季增产100余万吨。2010/2011榨季全国预计消费1400万吨左右(09/10榨季为1379万吨),加上国储储备糖和后续的进口糖,国内供需将依然偏紧。

5.截至201012月末本制糖期食糖产销进度

截至201012月末,本制糖期全国已累计产糖294.22万吨(上制糖期同期产糖309.38万吨),其中,产甘蔗糖231.99万吨(上制糖期同期产甘蔗糖256.85万吨);产甜菜糖62.23万吨(上制糖期同期产甜菜糖52.53万吨)。本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169.04万吨(上制糖期同期销售食糖179.86万吨),累计销糖率57.45%(上制糖期同期58.14%),其中,销售甘蔗糖141.87万吨(上制糖期同期162.62万吨),销糖率61.15%(上制糖期同期63.31%),销售甜菜糖27.17万吨(上制糖期同期17.24万吨),销糖率43.66%(上制糖期同期32.82%)。

 

二、2010年云南省蔗糖业发展情况

(一)2009/10榨季云南省蔗糖业基本情况

1.甘蔗旱灾受灾严重

依据国家水利部、农业部下发的干旱评估标准,全省有378.45万亩甘蔗受灾,其中处于特旱的蔗地面积为63.04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4.0%),处于严重干旱的蔗地面积90.94万亩(约占20.2%),处于中度干旱的蔗地105.31万亩(约占23.4%),处于轻度干旱蔗地119.16万亩(约占26.4%),全省84%的种植面积受旱灾影响。各甘蔗产区旱灾等级评估情况具体如下:

2010年云南省甘蔗产区蔗地旱灾等级评估表

产区

受旱面积(万亩)

 其中:不同旱灾等级面积(万亩)

轻度干旱

中度干旱

严重干旱

特大干旱

临沧市

126.37

51.18

19.9

43.03

12.26

德宏州

61.26

18.9

25.82

11.32

5.22

保山市

50.91

6.55

10.02

11.55

22.79

普洱市

39.04

22.55

8.82

4.38

3.29

红河州

33.14

4.56

12.78

6.15

9.65

玉溪市

27.98

9.23

7.55

6.63

4.57

西双版纳州

9.01

0.32

8.69

­—— 

 ——

文山州

25.84

3.08

10.29

7.52

4.95

大理州

1.6

1.3

0.3

 ——

—— 

巧家县

1.2

0.12

0.5

0.3

0.28

永胜县

2.1

1.37

0.64

0.06

0.03

合计

378.45

119.16

105.31

90.94

63.04

2.旱灾损失巨大

由于罕见的持续干旱,全省84%的甘蔗受灾,甘蔗干旱成灾面积超过300万亩,其中,绝收面积达60余万亩。本榨季全省共入榨甘蔗1363万吨,较上一榨季减少379万吨,按平均每吨甘蔗价格280元计算,蔗农因灾减少收入达10.6亿元。由于甘蔗入榨量大幅下降,全省仅产糖为177.15万吨,较上一榨季减少45.85万吨,减幅达20.5%,按平均每吨糖价格5000元计算,制糖企业销售收入减少22.9亿元;生产酒精11.43万吨,较上榨季14.35万吨减产2.92万吨,减幅20.35%,按平均每吨酒精价格6100元计算,制糖企业销售收入减少1.78亿元。

32009/10榨季云南省蔗糖业生产情况

云南省2009/2010榨季从20091128勐捧糖厂率先开榨至2010531南伞糖厂收榨,历时185天。全省种植面积450.8万亩,同比持平,在大灾之年,云南仍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共入榨甘蔗1363万吨,生产酒精11.43万吨,产糖177.15万吨。平均混产率12.98%,平均含糖分14.95%,创出历史新高。全省食糖平均销售价格4921.74元,制糖生产成本接近4000元,制糖行业实现工农业销售收入116.42亿元,(其中:制糖工业销售收入78.86亿元,蔗农销售甘蔗收入37.56亿元) 比上榨季增6亿元,制糖工业实现利润16.15亿元,比上榨季增加12.41亿元,制糖工业已上交税金8.35亿元(不含所得税), 比上榨季增加2.25亿元。

(二)2010/11榨季云南省蔗糖业发展情况

1.甘蔗产量和产糖量将出现恢复性增长

云南发生旱灾后得到了国家和企业的大力扶持,2010年云南甘蔗面积出现恢复增长,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38.19万亩,甘蔗种植面积有恢复性的增长。云南糖协与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等进行合作,加强甘蔗种植的指导,预计全省甘蔗单产达到4吨,入榨1600万吨,预计甘蔗糖分会有所下降,全省产糖200万吨左右。

2.食糖产销状况良好

2010/2011年榨季云南省糖厂开榨生产时间比上榨季提前16天,于20101112在西双版纳州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勐捧糖厂率先开榨生产。受不利天气影响,云南糖厂多数推迟开榨,截止1231统计,全省有21间糖厂开榨生产,全省累计入榨甘蔗74.57万吨(上年同期入榨甘蔗48.1万吨),产糖8.04万吨(上年同期产糖5.32万吨), 平均产糖率10.78%(上年同期产糖率11.07%),销售食糖3.45万吨(上年同期销售食糖1.96万吨), 食糖产销率42.92%(上年同期食糖产销率36.86%),工业库存4.59万吨;产酒精3853吨,已销酒精1285吨,产销率33.35%

3.糖价不断攀升,维持高位

一季度, 受云南甘蔗糖料产量将因灾减产和春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糖价冲高,从1月初的5200/吨,到2月底达到阶段糖价最高点5400/吨;二季度,白糖进入了消费淡季,也是糖厂集中收榨到停榨的时段,在市场供应缺口得以弥补后,二季度糖价在5400/吨的基础上有所回落,回落到5月中旬的4770/吨;三季度糖,价继续上扬,自830,大幅上扬到5450/吨,破了云南白糖15年以来的历史最高价之后,其价格就在一路上扬。923,价格突然攀到5800/吨。四季度疯狂飙升,大幅波动,10月中旬以来,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从6000多元/吨飙升到7000/吨,1110更是达到7300/吨的历史高位,之后一泻千里,回落到11226480/吨,随后继续回升,20101231昆明现货糖价7050/吨。预计未来几个月随着新糖的大量上市,供不应求的状况将随着新糖上市量的逐步增加而改变,糖价或将回落。

 

三、云南省蔗糖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1.蔗区基础设施薄弱

甘蔗是一年生植株高大作物,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甘蔗生长后期的需水量更大,水分不足,不但影响植株根系吸收,而且无法施肥影响甘蔗生长。云南省旱地甘蔗面积达80%以上,水田、水浇地种植面积仅20%,蔗区水利设施滞后,绝大多数蔗区生产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加之甘蔗种植的时节正处云南冬春少雨干旱季节,更加大了甘蔗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2009/2010干旱导致云南甘蔗减产30%就是这一问题最好的例证。

2.品种改良任务艰巨

品种选育推广仍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各地多样化气候、土壤类型需求和蔗糖产业的提质增效的要求。现在品种适应肥水条件好的田蔗品种多,适应旱坡地种植的抗旱品种少旱地平均单产仅为3.5/亩,与广东、广西等先进省区相比,平均单产低0.50.8吨;甘蔗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品种熟期集中,榨期短,不能充分发挥制糖企业的加工能力,影响制糖企业效益。

3.糖料种植成本上升,劳力资源不足

虽然近两年糖价上涨,甘蔗收购价格也显著提高,但快速上涨的生产成本影响和制约了蔗农增收和种蔗的积极性。一方面化肥、农药、地膜等物料成本价格不断上涨,推高甘蔗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甘蔗生产手段落后,以手工操作为主,而甘蔗生产劳动需求大,劳动强度大,随着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和劳动力转移,导致甘蔗生产用工不足,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目前生产中一般用工价格上涨为40-50/工,砍工为60-80/工,有些地方砍工甚至涨到100/工。成本上升,劳力资源不足已经成为甘蔗发展的重要瓶颈。

4.糖料种植受到其他产业和作物的竞争

受比较利益的趋动,很多甘蔗优势区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水果、蔬菜、马铃薯、香料烟等甘蔗竞争性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甘蔗种植面积有下降趋势,尤其是田蔗面积下降明显,稳定和扩大甘蔗面积面临较大压力。

(二)发展机遇

1.国家桥头堡战略的实施

胡锦涛总书记“使云南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要批示,是我国实施全方位开放的新思想、新突破、新举措,是进一步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边疆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将加大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云南由一个西南内陆省份将一跃成为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前沿,这为云南蔗糖产业进一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实施蔗糖产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了历史机遇。

2.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

随着沿海产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进,我国糖业生产格局正发生变化,“东糖西移”的趋势使云南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省市重要转移地区。国家政策应将顺应这种变化,加大对云南糖业的支持将是国家战略,云南可以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大力促进糖业的发展,提升糖业在我国的地位和影响。

3.国家高度重视食糖消费安全

 为切实抓好糖料生产,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糖料高产创建活动。从2010年起至“十二五”期间,计划在优势区域或重点区域内创建150片万亩高产示范片,通过推广高产高糖品种和高产高效技术,挖掘单产潜力,示范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201052526日,农业部在湛江召开了全国甘蔗高产创建会议,农业部确定在全国甘蔗和甜菜主产区的8个省(区)首批启动创建5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其中在南方甘蔗优势区创建4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亩产比非示范片增产10%以上,含糖率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投入产出比11.5。在甜菜重点产区创建1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亩产比非示范片增产10%以上。云南省盈江、陇川、龙陵、永德、耿马、双江、勐海、澜沧、孟连、元江、弥勒、红河12个县被列为首批国家甘蔗高产示范片创建县,这将有力促进云南蔗糖产业的发展。

4.水利建设将迎来黄金期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特别是在强化水利投入、管理和改革等方面有很多新亮点和新突破。“十二五”期间云南将累计投入1000亿元以上资金,新建几百件重点骨干水源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地1000多万亩,云南将迎来水利建设的重要黄金期,这将加快扭转云南甘蔗产业水利设施薄弱的被动局面。

四、促进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抓住当前水利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蔗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引导制糖企业增加农田水利、道路建设投资的新机制、新途径,使制糖企业自觉对蔗区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二是甘蔗生产水利化建设优先申报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民办公助”项目,争取上级资金补助。三是广泛发动受益区群众积极筹措资金,投工投劳,积极参与蔗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积极争取国家糖料基地建设和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等支持,为改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提高甘蔗生产的抗灾和减灾能力,为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加快甘蔗良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

云南甘蔗生产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困难都说明,选育和推广应用高产、高糖、抗逆和广适应性的甘蔗新品种,加快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是甘蔗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云南蔗区立地条件多样性的实际,要组织科研机构与制糖企业联合开发,培育出适合本地区气候、土壤及栽培条件的甘蔗良种,加大良法推广应用,如:深耕深松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冬植地膜覆盖技术、旱地喷灌和滴灌技术、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等。加大粤糖86-368、云蔗03-194、福农91-21、德蔗03-83桂糖21号、柳城03-182等抗旱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围绕旱地节水抗旱实行“三改”:一是改甘蔗种前土地翻犁为夏季秋翻犁;二是改传统的浅耕浅种为深沟板土深种;三是改传统的开沟、种植、覆膜三脱节为开沟、种植、覆膜一气呵成,千方百计利用和保持水分,实现旱作甘蔗丰产高效。同时大力推广规范化的间套作技术,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提高甘蔗生产的比较利益,调动蔗农生产积极性。

3.提高甘蔗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甘蔗生产机械化是提高产量、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需求及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现行国家实施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为推动云南甘蔗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今后一段时期,云南甘蔗机械化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械化深耕深松,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保墒能力,为甘蔗的发芽、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促进甘蔗获得高产。二是甘蔗收获机械化,既克服劳动力不足问题,又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机械碎叶还田,既节约了处理蔗叶的劳动力,通过蔗叶还田,又实现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的目的。

4.创新和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

应加快推进甘蔗联动价格、二次结算政策的规范实施。积极推动龙头业的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引导企业与农民由各自独立的利益的主体变为统一的利益主体,协同一致地承担风险、化解风险。健全产业化经营的约束机制,合理确定有关各方的责权利,处理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以及各种服务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要维护生产者的利益,其中包括在系统内部稳定地实行一些“非市场安排”。

5.风险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由于生产基础设施落后,干旱、霜冻、火灾等灾害成为云南甘蔗种植的最大威胁,常常使种植甘蔗的农户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应加快发展甘蔗种植保险和建立甘蔗巨灾风险准备金,通过全面推行蔗糖价格联动、甘蔗最低保护价、提高甘蔗保险的优惠和扶持力度、加大甘蔗保险的宣传动员工作等措施,调动保险公司、制糖企业、蔗农的参保积极性,尽早实现全省甘蔗种植保险全覆盖,提高甘蔗产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促进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

6.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率

目前云南蔗糖生产产品单一,在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产值不到蔗糖业总产值的15%,绝大多数糖厂企业仍停留在“糖+酒精”的原料型模式上。甘蔗除大部分蔗糖分被提取出来制各成品糖外,有机非糖分大都被转移到糖厂的副产物中,由其衍生的副产品多达20余个。必须创新科技,从原来制糖、制酒精等传统产业中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糖厂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既能减少制糖企业污染,提高综合生产效益和企业竞争力,又能使企业向农民让利成为可能。

 



Copyright © 2010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