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产业经济动态国内动态
2018-11-08 16:52:40  产业经济研究室

甜蜜的产业

一九五三年开始,国家农业部确定在崖县建立全国的第一个甘蔗育种场之后,便真正迎来了海南蔗农的春天。国家农业部门给予了肥料与种苗无息贷款及技术指导的政策支持,使得乐东、东方等当时的崖县四区,飞速发展成为海南甘蔗的主产地之一。水土丰美而又平坦肥沃的西部沿海平原,被一块块翠绿的蔗田点缀得更加美丽及繁荣。产出的甘蔗,竹蔗榨糖,果蔗则主要通过望楼港等水道,运往海口及北海广州等地行销。收获季里农民们将成捆的甘蔗装上牛车,就近拉往望楼港和莺歌海等地的港口,装上停泊在那里的两帆三帆的大木船,经由海路,运往各地的加工厂。父亲一贯甚是热衷于将自己记忆中的往昔旧事与我分享,以作为我写作的题材和对比新旧时代的不同。他回忆说当时还在小学读书,闲暇经常跟着同学一起跑到码头帮忙扛蔗上船,赚上几个钱分零用之余,还可以顺便捡上几根不合规格被抽出来的蔗尾,解个嘴馋。

五四年时,要从广东顺德整体搬迁一个工业化机制榨糖厂到崖县,定址落地在了乐东冲坡公社的望楼河边上,名为利国糖厂。这在当时可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件,这是海南的第一个机械化糖厂,意味着四区当地从单纯的原料供应区转变成为自己拥有榨糖能力的工厂,对当地的甘蔗种植业和经济就业,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它的顺利落成,将会开启海南岛种蔗榨糖这个古老的甜蜜实业的工业加速器。不光是四区地域周边辖区群众,整个自治州的民众都对它的建设寄于了极高的关注和期望。

当时交通不便,陆路难行也没有条件运送大型的榨糖设备,故此器械都是从广州经由海上船运而来。船只泊岸后,当地群众闻讯,自发地从莺歌海黄流等处,聚集到望楼港的停船之地,在厂方和当地政府组织下,无偿帮助运送糖厂的生产设备。虽然钢铁沉重,光是其中一个类似巨型水泥浇灌筒的圆形礶便有近十吨重,但是几百名干劲如火的青壮劳力,硬是将几十条钢索和大麻绳绑在锅炉上,底下垫上木板和滚木,牛拉人拖,沿着港口处的望楼河道,延成百米的长蛇阵,一寸一尺的向前拉,足足拼命了几个昼夜,才把这个“巨无霸”拉至建厂工地。再与其它冰冷沉重的大铁块们一起,组装成榨糖的生产线。利国糖厂在鼎盛时期日榨糖能力达到两千吨上下,解决了千余名工人的工作岗位,从这里生产出来的甜蜜之糖,行销广东以至全国,是当时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排得上数的八大厂矿之一。

旧时崖县蔗田里常见的是外皮青黄的蔗种,如今市面常见的食用黑蔗,好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才传种进来的。古巴甘蔗种植与榨糖产业举世闻名,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古友谊深厚,古巴的蔗种也被引种到了中国最南的崖县。

自从利国糖厂启动运作,为了提供足够的蔗源给厂里榨糖,崖县县委县政府发动了九所、重坡、黄流、佛罗、尖峰等几个公社的农民们大种甘蔗,还要求县里的学校有土地的都要种上甘蔗,全力支持糖厂生产,四区群众种植甘蔗的热情一时空前高涨。常年处处可见蔗田青翠、蓬勃生长的情形。这样繁荣的景象持续的许多年,直到我成为一个小学生时,还得以感受过其中的热闹及繁忙。每逢收割季节,就连我老家这样沙地咸土种植不了甘蔗的渔村,也是倾屋空巷村中无人。大人们都去附近种植甘蔗的农村去帮亲友收蔗去了。学校虽然没有罢课,但家在农村的同学也大都请了假在家里帮忙,剩下的家在渔村的学生只余小猫十几只,摇摇摆摆的无心听课。戴着啤酒瓶眼镜的老老师眼看着心不在焉的学生们,唯有一声叹息,早早下课。解放了的孩子们欢呼着冲出课室,撒丫子奔向收获过后的甘蔗田,如果能捡拾到一两根因为短小细弱而被丢弃在在田间的甘蔗尾,便雀跃不已!

甘蔗种一茬可以收两造。第一造砍伐之后,蔗根自然会再生长成苗。二茬收获之后,要将枯枝残叶及地上的杂草烧一遍,有利于保肥养地。在收获过的蔗地里,人们把干涸的蔗叶蔗梗和杂草收集成堆,烧灰肥田,空气里的烟气中都弥漫着微甜的蔗香。不怕烫手的话,也可以从残灭后带着些微火星热气的灰堆里淘出一两枝焦蔗,烧过的甘蔗有种蜜甜到了顶点的烟火之味,啃起来暖热而浓甜,沁透在许多人的记忆里。

从前的蔗种生长周期长,十月十一月进入秋季便是榨糖季节,如今的果蔗基本四季都有行销,估计是品种早已改进了能够四季种植收获的品种。有些东西在悄然间改变,但是在海南各地,有一个有趣的乡村市井风景,却不管是以往社会,还是现今乡村市面依然存在。那些常见小买小卖,常设小店、移动摊位,什用小食或有缺少的,但摆买果蔗的,却是早夜不断。现在连繁华大都市,也卖果蔗,但极少手抓口咬的,多是用榨汁机直接榨蔗水,成杯饮用,解渴尝甜。不只是在夏暑之时畅销,就是寒冷的冬日,现在也有了将甘蔗烤透之后食用的新法,据云还有治疗感冒咳嗽之功。看来这源于自然的甜蜜味道不分时代与季节,依旧是人们舌尖与内心的向往。



Copyright © 2010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