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体系建设功能研究室
2019-03-19 11:10:48  产业经济研究室

2019年农机栽培试验示范方案

2019年农机栽培试验示范方案

一、甘蔗超高产综合技术攻关示范

(一)水田水浇地甘蔗超高产示范攻关

采用机械深耕深种、新植蔗以早春植,集成配套高产高糖品种,合理密植,地膜全覆盖、配施有机肥、配方施肥、分次施肥等高产高糖栽培技术进行集中示范。连续进行新植1年,宿根1年示范。宿根甘蔗管理要求在2月底以前收获前植蔗。前植蔗收获后及时进行开垄松蔸,施足基肥,灌水,覆盖全地膜,其他措施与新植蔗相同。

1、方案与措施

选用当地高产高糖品种,甘蔗种植行距100-120cm种植沟深30-35cm,双芽苗下种,下种量8000-10000芽/亩。甘蔗种苗下种后,采用(基肥型)配方肥60-80千克/亩,配施有机肥1.0-1.5吨/亩,施足基肥,施肥后灌水1次,3-5天后,采用地膜全覆盖。5月底6月初,当甘蔗生长进入伸长期前要求揭膜。揭膜后,采用(追肥型)配方肥80-100千克/亩重施追肥。追肥后培土20-30cm,8月底9月初,补施尿素15-20千克/亩作为壮尾肥,促进后期生长。全生长期保持田间土壤湿润,同时注意防止田间积水。

2、经济指标:甘蔗产量12吨/亩以上,蔗糖分15%以上。

3、示范规模:每个承担单位集中示范3-5亩。

4、计算投入产:记录示范区每亩投入肥料、农资、人工成本,计算投入产出比。

(二)旱地甘蔗超高产示范攻关

新植蔗以冬植或早春植,集成槽植深沟板土下种,配套抗旱高产品种,地膜全覆盖配施有机肥、配方施肥、分次施肥超高产高糖栽培技术进行集中示范。连续进行新植1年,宿根1年集中示范。宿根甘蔗管理要求在2月底以前收获前植蔗。前植蔗收获后视土壤湿度及时进行开垄,施足基肥,覆盖全地膜,若土壤干旱则可不施基肥,但需要全膜覆盖,提早增施追肥。其他措施与新植蔗相同。

1、方案与措施

选用当地抗旱高产高糖品种,根据地形沿等高线采用挖机机械开沟深35cm以上,行距90-100cm。甘蔗种苗采用3-5芽苗下种,下种量10000-12000芽/亩。甘蔗种苗沟底板土层,下种后,施用基肥型配方肥40-60千克/亩,配施有机肥1.0-1.5吨/亩,施足基肥,接着覆盖全膜,5月底6月初要求揭膜。揭膜后,当甘蔗生长进入伸长期前,采用追肥型配方肥60-80千克/亩重施追肥。8月底9月初,再补施尿素10-15千克/亩作为壮尾肥,促进后期生长。

2、经济指标:甘蔗产量8吨/亩以上,蔗糖分15%以上。

3、示范规模:每个承担单位集中示范3-5亩。

4、计算投入产:记录示范区每亩投入肥料、农资、人工成本,计算投入产出比。

二、甘蔗全程机械化集中展示示范

为全面总结展示甘蔗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配套技术,加快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选择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水田或水浇地蔗区,以当地主要推广甘蔗良种和施肥水平农艺措施为基础,甘蔗种植行距100-120m、下种量10000-12000芽/亩,示范机耕、机种、机施肥、机收,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技术;以示范区当地传统人工种植、同等甘蔗品种、种植行距、下种量和施肥水平,人工收获为对照进行集中示范,连续进行新植1年,宿根2年进行示范。

(一)示范规模

全程机械化集中示范20-30亩;人工传统栽培管理示范10-20亩。

(二)新植蔗田间调查评价

新植蔗,选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和对照区各3-5个点,调查一次出苗率,成熟期测定甘蔗产量,检测蔗糖分质量。调查比较全程机械化种植传统人工种植直接投入成本。

(三)宿根蔗田间调查评价

选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和对照示范宿根蔗3-5个点,分别调查机种机收宿根传统人工种植收获下季宿根发株率及其甘蔗产量和蔗糖分质量。比较机收宿根和人工收获直接收获成本

本年度继续进行新一轮新植集中展示示范20-30亩人工传统栽培管理新植示范10-20亩。调查上一轮第一季宿根。

三、机收甘蔗田间农艺调查评价分析(调查方法见附件)

选择本蔗区现有的主要收获机型进行机械收获,以当地人工收获为对照,每类机型选择机收和人工收获(对照)各3-5个点进行田间调查,分别调查机收和人工收获宿根蔗宿根破头率、收获切割高度合格率、蔗段合格率、损失率、含杂率,下季宿根发株率及其甘蔗产量和蔗糖分质量等田间农艺指标。选择从第一季宿根开始,连续进行季宿根收获调查分析

本年度在上季同田宿根蔗田,采用同类机型收获,以同田人工收获为对照,分别调查同田机收和人工收获后的宿根破头率、收获切割高度合格率、蔗段合格率、损失率、含杂率,下季宿根发株率及其甘蔗产量和蔗糖分质量等田间农艺指标。每类型机型调查3-5个点(调查方法见附表)。

分别记录调查田间甘蔗种植行距、甘蔗品种,每亩机收和人工收获直接投入。通过田间调查分析,比较不同机型机械收获与人工收获效率及其对收获甘蔗产量质量以及对下季宿根甘蔗萌发生长、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应用推广机械化收获生产提供指导依据。

四、绿色轻简高效栽培试验(每个试验点实施面积4亩)

为进一步总结完善甘蔗绿色轻简栽培技术,试验设缓释配方肥100千克/亩一次施肥+缓释药+全膜覆盖,缓释配方肥80千克/亩一次施肥+缓释药+全膜覆盖,以普通配方肥100千克/亩一次施肥+常规施药+半膜覆盖(对照)进行田间试验。连续进行新植1年,宿根2年试验。供试缓释配方肥和普通配方肥氮磷钾养分比例同等,总养分含量>40%缓释药为体系统一提供的10%噻虫嗪杀虫单颗粒剂3千克/亩。其他田间农艺措施相同。

通过本试验,调查新植蔗种苗出苗率,成熟期测定甘蔗产量,检测蔗糖分。记录地膜、化肥、人工投入,计算投入产出比。

本年度利用新植蔗宿根进行第一季宿根试验,宿根试验处理与新蔗相同,设缓释配方肥100千克/亩一次施肥+缓释药+全膜覆盖,缓释配方肥80千克/亩一次施肥+缓释药+全膜覆盖,以普通配方肥100千克/亩一次施肥+常规施药+半膜覆盖(对照)进行宿根田间试验。田间试验各处理在上季试验对应田间处理原位置进行。

宿根蔗平铲蔸深松深施肥试验

试验选择第一季宿根蔗田,设平铲蔸+深松+深施肥+缓释肥100千克/亩+全膜覆盖;平铲蔸+深松+深施肥+缓释肥80千克/亩+全膜覆盖;平铲蔸+无深松+常规施肥+缓释配方肥100千克/亩+半膜覆盖;平铲蔸+无深松+常规施肥+普通复混肥100千克/亩+全膜覆盖;无平铲蔸+无深松+常规施肥+普通复混肥100千克/亩+半膜覆盖共五个处理。各处理供试甘蔗品种为当地主要推广品种,缓释配方肥和普通复混肥氮磷钾养分比例同等,总养分含量>40%。各处理施肥在盖膜后一次性施肥,5月低6月初进入雨季或甘蔗生长进入拔节伸长期前,清除覆盖田间地膜集中处理,其他田间栽培管理农艺措施同等。连续进行三季宿根试验。

本年度进行第二季宿根试验,连续宿根试验铲蔸、深松、施肥、盖膜试验设计处理方案相同。在前植蔗后,清除蔗叶,接着及时平铲蔸,深松蔗蔸行间20-25cm深施肥结合深松处理,深施肥20-25cm后回土覆盖,常规施肥为平铲蔸后无深松处理,肥料撒施铲蔸两侧,回土覆盖2-3cm。在尚无平铲蔸和深松农机条件的承担单位,可采用人工铲蔸和人工深松方法实施本试验。田间试验各处理在上季试验对应田间处理原位置进行。

通过本试验,调查各试验处理宿根蔗蔸发株率,成熟期测定甘蔗产量,检测蔗糖分。记录地膜、化肥、人工投入,计算投入产出比。评价分析平铲蔸深施肥对甘蔗产量和糖分质量的影响,为研究总结推广甘蔗绿色高产稳产栽培应用技术提供指导依据。

六、不同种植行距和下种量机收宿根蔗试验

试验以机耕、机种机管的不同种植行距和下种量新植甘蔗为基础,采用机械化收获,研究机收条件下不同种植行距100m、140m 和不同下种量10000芽/亩、12000芽/亩、14000芽/亩水平交互作用与甘蔗产量和糖分质量的关系。供试验品种云蔗05-51进行田间试验

本试验以机种新植一年,机收宿根二年进行田间农艺调查试验。机收后调查宿根蔗宿根破头率、切割高度合格率、蔗段合格率、损失率、含杂率、宿根发株率及其甘蔗产量和蔗糖分质量指标(调查方法见附件)。

本年度进行第二季宿根试验,通过本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种植行距和下种量机收宿根蔗交互作用对甘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应用推广全程机械化高产稳产农艺配套技术提供指导。

 

 

 


 

    2019年云南省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计划任务安排表

序号

试验示范项目

开远

德宏

保山

临沧

版纳

普洱

盈江

陇川

昌宁

耿马

元江

澜沧

英茂

镇康

 

合计

 

水田甘蔗超高产示范样板

 

 

 

 

 

 

 

 

 

 

 

4

 

旱地甘蔗超高产示范样板

 

 

 

 

 

 

 

8

 

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

 

 

 

 

 

 

 

 

 

 

 

 

 

2

 

机收甘蔗田间农艺调查评价分析

 

 

 

 

 

 

 

 

 

 

 

 

3

 

绿色轻简高效栽培试验

 

 

 

 

 

 

 

 

 

 

 

4

 

宿根蔗平铲蔸深松深施肥试验

 

 

 

 

 

 

 

 

7

 

不同种植行距和下种量机收宿根蔗试验

 

 

 

 

 

 

 

 

 

 

 

 

 

 

1

 

 

 

 

 

 

 

 

 

 

 

 

 

 

 

 

 

 

 

 

 

 

 

 

 

 

 

 

 

 

 

 

 

 

 

 

 

 

 

 

 

 

 

 

 

 

 

 

 

 

 

 

 

 

 

 

 

 

 

 

 

 

 

 

 

 

 

 

 

 

 

 

 

 

 

 

 

 

 

 

 

 

 

 

 

 

 

 

 

 

 

 

 

 

 

 

 

 

 

 

 

 

 

 

 

 

 


 

副件:甘蔗机械化试验田间农艺调查方法

 

依照《农业机械试验条件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GB/T5262-2008;《甘蔗收获机械  试验方法》JB/T6275-2007;《 甘蔗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DB53/T 364—2011标准,结合我省蔗区甘蔗机械化田间试验示范需要,拟定以下调查方案

一术语和定义

(一)宿根破头

指留在蔗垄中的宿根蔗头的切口平面裂开超过一个蔗节者或推断、拔掉老蔗蔸均为破头。

(二)切割高度合格率

    测定区内机收蔗桩切割高度低于蔗垄顶3cm以下的收获合格株数占收获蔗桩总株数比例。

(三)机收损失

指收获区内蔗稍,割下其生长点15cm以下的蔗茎梢头损失;机械收获时产生的漏割、掉地蔗茎损失;机械收获时割茬高于垄顶3cm以上的蔗茎损失。

(四)蔗茎(蔗段)破损

蔗段破裂、压扁和咬伤(伤及内层)的总长度超过全长的10%以下的蔗茎。

(五)合格蔗茎(蔗段)

指未破损的蔗茎(蔗段)。

(六)杂质

甘蔗蔗茎以外的有机或无机等非制糖杂物。

二、测定调查方法

    根据不同机型、土质和甘蔗品种,每个试验样本测定不低于10米行长)

(一)宿根破头率

    测定区内宿根破头蔗桩株数和总蔗株数,按下式计算:

 Cp=100%

式中:Cp——宿根破头率;Np——测定区内宿根破头株数,单位为株;Na——测定区内总蔗株数,单位为株。

(二)切割高度合格率

    测定区内总蔗株数以及收获切割高度低于蔗垄顶3cm以下的收获合格株数,按下式计算:

 Gq= 100%

式中:Gq—切割高度合格率;Nh—切割高度合格株数,单位为株;Na——测定区内总蔗株数,单位为株。

(三)损失率(分别测定以下各项,计算总损失率。Sz=Si+Ss+Se)

收集测定区内机收漏割和掉落在地上的落地蔗茎质量,割茬损失质量:蔗稍损失质量,计算测定区内全部蔗茎总质量,单位为kg。并按下式计算损失率

总损失率=(落地蔗茎质量+割茬损失质量+蔗稍损失质量)/全部蔗茎总质量×100%

1、落地损失率:

收集测定区内机收漏割和掉落在地上的蔗茎质量,割茬损失质量:蔗稍损失质量:并按下式计算损失割茬损失

Si=100%

式中:Si——落地损失率;Wi——漏割、落地损失蔗茎质量,单位为kg;Wp——测定区内全部蔗茎总质量,单位为kg 。

2、蔗稍损失率(有去稍设备的收获机械):

收集测定区内的蔗稍,割下其生长点15cm以下的蔗茎,称取蔗稍损失质量,按下式计算:

 Ss=100%

式中:Ss——蔗稍损失率;Wsp——蔗稍损失蔗茎质量,单位为kg;Wp——测定区内全部蔗茎总质量,单位为kg。

3、割茬损失率

    割下测定区内割茬高于垄高顶3cm的蔗茎部分称其割茬损失质量,按下式计算:

Se=100%

式中:Se——割茬损失率;We——割茬损失蔗茎质量,单位为kg;Wp——测定区内全部蔗茎总质量,单位为kg。

(四)蔗段合格率

测定区内合格蔗段(蔗茎破裂、压扁和伤及内层咬伤的总长度超过全长的10%除外)的质量,按下式计算:

Cdh=100%

式中:Cdh——蔗段合格率;Wdh——合格蔗段的质量,单位为kg;Wdz——测定区内接取蔗段的总质量,单位为kg。

(五)含杂率

    在调查内量取10米,接取收获的蔗茎称重,按制糖原料标准,去除生长点以下15cm梢头、剥除叶鞘、须根、蔗叶、泥砂等杂质总质量,按下式计算:

Jh =Wz/Wjz100%

式中:Wz——杂质总质量,单位为kg;Wjz——测定区内接取样品的总质量,单位为kg。

(六)宿根蔗产量性状

1、发株率

选择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的同一蔗田,在上季甘蔗收获前调查单位面积有效茎数量(株)。当宿根蔗发株进入高峰期(5月前后)调查同一位点单位面积宿根发株数(株),按下式计算分别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宿根蔗发株率。

宿根发株率=宿根蔗发株数(株)/上季甘蔗有效茎数量(株)×100%

2、甘蔗产量性状调查

甘蔗成熟期,调查甘蔗有效茎、株高、茎径,分别测定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前植蔗的宿根甘蔗产量。

 

附表:收获甘蔗田间农艺调查记录表

一、基本情况信息

地点:  乡     村

收获机型:    或人工收获

面积:

日期:

行距:

垄高:

品种:

坡度:

倒伏情况:

有效茎(条):

 

株高(cm):

 

茎径(cm):

 

产量(吨/亩)

 

二、在选定10米作为测定区进行测定调查(单位:个、节、kg、%、cm)

项     目

指    标

1、根破头率:

 

总蔗桩数:

 

蔗桩破头数:

 

/

/

2、切割合格率:

总蔗桩数:

切蔗桩3cm以下(合格)数:

/

/

3、损失率:

 

全部蔗茎总质量:

 

割茬损失

 

落地损失

蔗稍损失

4、茎段破损率:

 

接取蔗段总质量:

 

合格蔗段质量:

 

/

/

5、杂质率:

 

接取样品总质量:

 

叶鞘质量:

 

梢头质量:

 

蔗叶、须根、泥砂质量

6、发株率:

 

上季甘蔗有效茎数量(株):

宿根发株(株):

 

/

/

 



Copyright © 2010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