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经济动态 > 国内动态 > |
| 2019-04-08 14:18:58 产业经济研究室
沐甜29日讯 “我大学毕业一年后就回乡创业搞石斛种植,从最初的6亩发展到现在的70多亩,年创产值200多万元。”龙陵县象达镇朝阳社区80后石斛种植大户李性能告诉记者,除种植石斛他还建起石斛枫斗加工作坊,招收了30多名村民进园(坊)务工。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龙陵县以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作坊等新型主体为代表的“新农人”领奏“致富曲”,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全县1.35万户民营企业大部分是由“新农人”创办领办的,吸纳农村富余劳力2万余人实现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2万余人。经济效益好的66户民营企业与80个贫困村进行结对帮扶,捐赠资金1336万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养加工业,增加了收入。 3月,走进碧寨乡天宁村杨从彩的林间野生石斛种植基地,只见一棵棵常绿乔木上,一丛丛被捆绑依附在树干枝杈间的紫皮石斛长出了嫩芽,树下种植着一块块重楼、黄精、白芨等中药材,生机盎然。今年46岁的杨从彩是名播一方的石斛种植大户,先后投资100多万元附树种植柴皮石斛93亩,在林下种植中药材20余亩,注册成立了龙陵县林间野生石斛种植基地,年创产值80多万元。为了带动更多乡亲脱贫致富,牵头成立了龙陵县云彩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2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带动社员年销售石斛收入3万元至10万元不等,去年合作社的72户立卡户全部脱贫。 “有公司包收购真好,养猪不愁销路了。以前我也养过栗果猪,那时没本钱,只能养几头,在宏宇公司每头猪500元预付订金的扶持下,我放养栗果猪60多头,去年出栏31头,收入11万元,摘去了‘穷帽子’。现在全家正铆足劲儿奔小康呢!”象达镇勐蚌村村民莫伦仁信心满满的对记者说。 2015年,民营企业家陈开宇注册了龙陵县宏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发展生态茶叶、野生石斛、栗果猪等产业。在象达镇勐蚌村成立了照壁山栗果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了栗果猪养殖基地,建成年加工销售5000头栗果猪加工厂1个,生产的栗果猪肉10多个产品销往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公司以垫资待扣的方式,扶持135户村民放养栗果猪,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放养栗果猪2000余头。 2012年,大学毕业就职于龙陵县邮政局的农家子弟郭浩主动辞去“铁饭碗”,下海经商,经过几年的市场冲浪,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2017年,成立了龙陵县龙浩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龙陵县滇西菜农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和龙陵县龙浩蚯蚓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315户,剑指生态循环农业。先后建立12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000亩生态茶叶基地、500亩稻花鱼养殖基地、千头肉牛养殖基地和蚯蚓繁殖基地,建成农特产品加工厂,注册了“滇西菜农”商标,生产的“滇西菜农”龙江土猪火腿、龙江稻花鱼干鱼、辣椒酱、细红软米等20多个系列品种俏销市场,带动2000多农户依托公司发展种养加工业,填鼓了钱袋子。 龙陵县结合地域条件实施产业扶贫,山区以发展核桃、石斛、茶叶、中药材、甘蔗、畜禽、生态康体旅游等为主,坝区以发展蔬果、“两烟”、饲料玉米和稻渔综合种养为主。全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01亿元,扶持贫困村发展产业,逐步形成户户有增收项目、村村有主导产业、乡村有特色基地。“新农人”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积极投身到产业扶贫中建功立业,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干。截至目前,全县5万余农户依托新型经济实体发展种养加工业拓宽了增收路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