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首页 > 体系建设 > 功能研究室 > |
2010-06-27 17:01:03 产业经济研究室
(产业经济研究室 李宏) 一、蔗糖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全国蔗糖业发展情况 1.全国食糖消费同比略好 截至2009年12月末,本制糖期全国累计产糖309.38万吨,其中,产甘蔗糖256.85万吨;产甜菜糖52.53万吨。本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179.86万吨(上制糖期同期销售食糖109.295万吨),累计销糖率58.14%(上制糖期同期36.59%),其中,销售甘蔗糖162.62万吨(上制糖期同期89.865万吨),销糖率63.31%(上制糖期同期39.46%);销售甜菜糖17.24万吨(上制糖期同期19.43万吨),销糖率32.82%(上制糖期同期27.37%)。2009年1-12月份全国累计进口食糖1,064,482吨,同比增长36.51%,累计出口食糖为63,886吨,同比增长9.39%。 2.全国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比上一年有所下降 根据中国糖业协会11月公布的《2009 年糖料播种情况及2009/10 年制糖期产量预计》中显示,2009/10 榨季,我国甘蔗播种面积为2257.6 万亩,较上榨季减少77.28 万亩。国内主要产区09/10榨季的糖料种植面积情况如下:广西种植面积约减少73万亩;云南种植面积减少14万亩;广东种植面积同比减少10万亩左右,其中湛江减少8万亩;海南种植面积最少减2万亩。在产量方面的产量预计:广西750-780万吨,基本持平;广东100万吨,其中湛江89万吨;云南205-218万吨;海南41-42万吨;福建4.5万吨;四川4.5万吨;湖南1万吨。加之北方甜菜面积的大幅减少,所以预计2009/10年制糖期全国产糖为1200万吨,较上一个榨季产量略减。 3.国内白糖现货市场价格稳中有升 自2009年8月以来糖价都是在4000元/吨以上震荡高走,在糖价近期连创新高的同时,国家于 (二)2009年云南省蔗糖业发展情况 1.2008/09榨季云南省蔗糖业基本情况 2008/09榨季云南省蔗糖业在产量、出糖率、税利总额、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绩。全省共收榨甘蔗面积451.5万亩,收榨甘蔗1742.2万吨,产糖223.5万吨,混合出糖率达到12.83%,入榨甘蔗平均含糖份达到14.71%,产糖量、混合出糖率、甘蔗平均含糖份均达到云南历史最高水平。吨糖平均利润176.89元,全行业共实现利润3.7467亿元,税收6.1亿元,税利合计9.8468亿元,仅次于05/06榨季而排名第二。平均吨蔗收购价为231.15元,比上榨季的213.49元提高了17.66元/吨,全榨季共应支付蔗款40.1973亿元,并于年内全部付清,有力的促进农民的增收。 2.2009/10榨季云南省蔗糖业发展情况 1)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出现下降。2009/10榨季云南种植面积为443万亩,同比减少了3.1%,加之2009年云南大部分蔗区遭受了罕见的干旱和部分蔗区的霜冻灾害,预计2009/10榨季产糖量将从上榨季223.53万吨下降到170万吨左右。 2)食糖产销状况良好。由于全省蔗区大面积严重干旱,甘蔗产量大幅度减产,2009/2010年榨季我省糖厂开榨生产时间比上榨季推后10天,于 3)糖价回升。由于因自然灾害影响导致个别省区糖料大幅减产,加上国家又采取了有力的收储调控措施,食糖供大于求的局面转为基本平衡,从2009年2月以来糖价逐步回升, 4)甘蔗高产高糖实用新技术研发与推广不断加快。在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有力推动下,甘蔗间套作、秋植、冬植栽培制度、水田甘蔗高产栽培技术、旱地节水抗旱技术、测土配方及合理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中耕管理机械化等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提高了蔗糖业的比较效益,保证了蔗糖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云南省蔗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省蔗区灾情严重,影响了蔗糖生产和农民收入水平的稳定提高 1.绝大部份蔗区旱灾严峻,蔗农利益损失巨大 从 2.部份蔗区霜冻影响严重 2009年12月下旬,部份蔗区遭遇几十年不遇的霜冻灾害,低温冷冻造成甘蔗受灾严重。如临沧市甘蔗受灾20.5万亩,预计甘蔗产量减产52万吨;盈江县受灾面积2.8万亩,其中绝收面积5232亩;损失甘蔗3万多吨,蔗农损失900多万元;梁河县受灾面积4万亩,成灾面积1.7万亩,损失甘蔗4万吨,蔗农损失1040万元;陇川县蔗区遭遇霜冻灾害,受灾面积0.73万亩。 (二)基础设施脆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全省旱坡地蔗区面积大,依靠自然降雨的旱坡地面积占70%以上,蔗区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蔗区水利化程度低,有效灌溉面积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本榨季的大幅减产就是最好的例证;二是蔗区道路等级低,蔗区道路大部分为制糖企业自己修建、自己维护,近年来企业效益不佳,维护能力弱,很多数路段为晴通雨阻,道路交通成为影响正常运榨的瓶颈,既影响当季效益,还影响下季生产,形成恶性循环。 (三)品种选育相对滞后,效益发挥不佳 云南省蔗区分布广,各地云南气候、土壤类型多样,客观上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甘蔗品种,但从目前我省各区推广应用的品种来分析,难以满足蔗糖产业的提质增效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种单一,适应肥水条件好的田蔗品种多,适应旱坡地种植的抗旱品种少,但各蔗区主要是以旱地生产为主,导致甘蔗平均单产明显偏低,病虫害的安全隐患大;二是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品种熟期集中,榨期短,既不能充分利制糖企业的加工能力,又导致出糖率不高、效益不佳。 (四)蔗糖市场价格波动大,种蔗比较效益低 由于我省甘蔗种植保险、糖蔗联动价等发展滞后,蔗农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加上近年来农业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粮食价格普遍回升,热区种植的咖啡、香料烟、冬早蔬菜、热果等农产品价格也在大幅度上升,劳动密集型的甘蔗虽然收购价格近两年来有所提高,但种蔗的比较利益呈下降趋势,蔗农积极性受很大影响,部分蔗区甘蔗面积和产量大幅下滑。如根据对保山潞江蔗区调查,每亩甘蔗收益为500元左右,一季水稻加香料烟为1600元左右,一季冬早蔬菜为4000元左右,热果和咖啡收益也大大好于甘蔗,农民翻蔗改种其他作物的现象普遍存在,2006年与2009年比,潞江镇甘蔗种植面积由4.12万亩降至1.8万亩,产量由16.58万吨降至4.5万吨。 (五)蔗糖企业生产率低,综合效益不高,扶持蔗农能力弱 云南有87家糖厂,日处理甘蔗能力14.2万吨,平均每个单元糖厂日处理能力1600吨,这一指标还不及广西的50%。按企业加工能力分析,云南制糖企业对原料的需求量应为2250万吨左右(按加工天数150计),2005年~2008年,全省甘蔗入榨每年为1500~1780万吨,设备利用率仅为68~80%,全省蔗糖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导致蔗糖加工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目前大多数糖业企业仍是“糖+酒精”的原料型模式上,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综合效益不高,总体效益不稳定,对蔗农的扶持政策时断时续,没有形成有效的执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蔗产业面积的发展。 (六)甘蔗科研推广机构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 甘蔗产业作为蔗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甘蔗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指导和服务,但目前全省很多甘蔗主产县(区)或是从未设立、或是因机构撤并而无独立的甘蔗科研推广机构和专职人员,主产甘蔗的乡镇更是没有专职的科技人员从事甘蔗科技推广。如孟连县自从县糖办十多年前撤销后,农业局甘蔗站并入企业,服务机构和体系基本消失,弱化了政府与企业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蔗农的科技培训,甘蔗产业很少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参与,给当地蔗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积极做好抗灾救灾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让蔗农充分认识抗灾救灾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抗旱工作责任制,大力实施防灾减灾措施,多方筹措抗旱资金,为全面抗旱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为把霜冻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应组织做好砍收抢运工作,指导蔗农对砍收受冻后的甘蔗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充分保障蔗区人民利益。受灾较重的地区,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对下季生产作出及早安排,以使损失降低至最小。 (二)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云南省蔗区多为山坡地,基础设施薄弱,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引导制糖企业增加道路、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的新机制、新途径。同时应调动和整合各种渠道资金投入甘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扶贫资金、水利投入、发改基本建设资金等。 (三)积极推行甘蔗种植政策性保险 灾害之年,尤感甘蔗种植保险政策对恢复生产、稳定发展甘蔗原料,保护农民种蔗积极性,保护蔗农利益的急迫与重要。推行甘蔗种植保险,是一项惠农强农的好措施。省内实行甘蔗种植保险较早的己有西双版纳州的勐阿、景真等糖厂。本榨季德宏州在瑞丽、盈江蔗区开始试行甘蔗种植政策性保险,其具体政策为每亩蔗地保费25.50元,由省级财政、州县市财政、制糖企业、蔗农四方按45%、15%、20%、20%的比例承担保费。甘蔗种植政策性保险已取得较好效果,应进一步做好甘蔗种植保险工作,力争2010年实现全省甘蔗种植保险全覆盖, 提高甘蔗种植抗风险能力。 (四)积极推行糖蔗联动价 糖价与蔗价联动,进行二次利益分配,就是制定最低保护价与白糖销售的对应价格,然后根据白糖销售价格再次进行利益分配。省内德宏等州市近年来也积极推行,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惠及工农互利共盈的好办法,它对提高农民种植甘蔗的经济效益、有效遏制了蔗糖产业连续下滑态势、稳定蔗糖产业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政策保障作用。前几年因糖价在低位运行(有的企业已经在实行糖蔗价格联动试点),蔗价与糖价无法联动。当前全国食糖市场供求偏紧,糖价在高位运行,糖价涨幅屡创新高,推行糖蔗联动价,既有条件、又很迫切,蔗农如果不能分享糖价上涨的利益,显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种蔗积极性。 (五)加快蔗糖科研与推广步伐,提高糖业生产的比较利益 一是要完善良种研发与推广体系,搞好良种的引进繁育试验示范和推广,要筛选一批综合性状好,适应大面积旱地推广的高产高糖良种,同时探索相应的栽培配套技术,千方百计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二是优化蔗区蔗种布局,各个蔗区都要按照甘蔗总量,开榨时间科学合理的布局早、中、晚品种;三是加大蔗农的培训力度,加强甘蔗农艺措施的管理,减少各种病、虫、草的危害,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和步伐,不断完善配套措施,提高技术标准;四要大力推广规范化的间套作技术,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