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场与信息 > |
2025-09-21 20:59:14 产业经济研究室
一、省内动态信息 (一)截至8月底云南食糖产销率销糖率86.09% 同比小幅提升 2025年5月22日,云南省2024/25榨季开榨的52糖厂全部收榨完毕,本榨季生产历时206天,同比去年提前5天结束生产。全省累计入榨甘蔗1806.30万吨,累计产糖241.88万吨,产糖率13.39%,同比提高0.24%,上榨季产糖率为13.15%。 截至2025年8月底,云南省累计销糖208.23万吨,销糖率86.09%,同比上年同期提高0.83%;工业库存33.64万吨;其中8月单月销售食糖13.09万吨,上年同期销售食糖14.10万吨。(云南糖网,2025年9月3日) (二)耿马甘蔗“七十二变”亮相腾冲科学家论坛临沧专题活动 8月16日,2025腾冲科学家论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与开放合作专题活动在临沧市启幕,400余位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及相关单位代表现场开展学术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产业趋势。临沧市坚果、茶叶、核桃、甘蔗、中药材等高原特色产品展示精彩纷呈,耿马自治县蔗糖全产业链产品亮相活动专场,受到院士专家的好评。 近年来,耿马依托传统优势资源,全力打造蔗糖全产业链集群,建立了发展蔗糖产业长效机制,培育了“专家团队+科技服务队“体系,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形成“一根甘蔗吃干用尽”“5+N”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构建出“糖、酒、纸、饲、肥、新材料“的蔗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蔗糖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甘蔗综合利用率居全国前列。 活动中,耿马共展出精制糖、可降解餐具、酒精系列产品、肥料、饲料、生物质燃料等蔗糖全产业链产品6大类20余种,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纷纷品尝体验蔗糖全产业链产品,并给予了很好的评价,部分产品在现场售罄并与相关企业达成订单。通过宣传推介,30余名专家、企业对“糖、酒、纸、饲、肥、新材料”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投资事宜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就后续产品研究开发和投资进行了初步交流。云南农业大学科技处专家与耿马特斯郎公司就生物降解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凤庆艾草种植企业与紫辰集团的肥料和特斯郎公司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产品进行了初步对接。此次活动,耿马还促成了“甘蔗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广”“云南榴莲种质资源创新与关键生产技术研发及示范“2个科技合作项目签约落地,协议投资2555万元。(广西糖网,2025年8月20日) (三)双江蔗糖产业绘就“甜蜜”新图景 在双江县的田野间,一片片翠绿的蔗林迎风摇曳,这不仅是当地乡村靓丽的风景线,更是支撑全县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甜蜜”产业。作为仅次于茶叶产业的第二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双江蔗糖产业近年来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从蔗园建设、品种改良到生产管理全程发力,破解传统产业难题,交出了一份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优异答卷。 科技强基:坡改梯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蔗园是蔗糖产业的根基,高质量的蔗园才能孕育出高产量、高品质的甘蔗。2022年至2025年,双江县集中力量推进坡改梯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改造面积70340亩,投入资金达5318万元。其中,南华糖业公司补贴2941万元、政府投入1300万元、蔗农自筹1077万元,形成了“企业引领、政府支持、农户参与”的三方联动模式。 科技提质:良种+技术激活产业“新动能”要性。2025年,全县确定柳城05/136、云蔗08/1609、云蔗05/51、粤糖93/159四个甘蔗主栽品种,通过试验示范推广,良种种植面积占全县甘蔗总面积的比例高达92%,较此前同比提升69%,从源头保障了甘蔗品质与产量。 与此同时,双江县大力推行甘蔗种植“六化”技术(种植标准化、品种良种化、作业机械化、技术轻简化、用肥科学化、植保科技化)和宿根蔗“三化”管理技术(破松培一体化、有机无机生物肥一体化、药膜肥一体化),让科学种植、精细管理走进田间地头。 “以前种甘蔗凭经验,施肥、打药都没个准头。现在技术员上门指导,教我们怎么科学用肥、怎么防治病虫害,管理起来更轻松,甘蔗长得也更壮实。“蔗农们表示,新技术的推广让他们告别了“粗放种植”,迈向了“精准管理”,甘蔗单产和品质都有了质的飞跃。 科技促升:全程机械化按下产业“加速键” “以前砍甘蔗全靠手,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还砍不了多少。现在有了机器,又快又省力,成本还低!“提及机械化带来的变化,蔗农们纷纷点赞。近年来,双江县聚焦蔗糖产业“耕、种、管、收”全链条,大力提升机械化应用水平,推动产业降本增效。 在种植环节,全县配备大型拖拉机34台、小型开沟机66台、联合种植机50台、三化一体机32台。“十四五”期间,机械种植甘蔗面积达69787亩,较传统人工种植每亩节约成本400元,总成本降低33.33%,还减少了5万人的劳动力投入,让种植环节“省工又省钱”。 中耕管理环节同样离不开科技助力。全县现有小型培土机252台、甘蔗专用无人机35台,通过智能无人机统防统治,甘蔗病虫害发生率从67%骤降至3%,每亩挽回甘蔗损失0.6吨。与人工防治相比,无人机防治不仅降低了20%的农药支出,还节约了55%的劳动力成本。2024年,双江县甘蔗统防统治面积达5.9万亩,覆盖率54.99%,仅挽回损失就实现增收超1658万元;机械中耕管理面积3.1万亩,覆盖率28.89%,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在最耗费人力的砍收环节,双江县通过引进甘蔗分步式机收设备,打通了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环”。目前,全县拥有甘蔗机械67台,在甘蔗种植核心区建成集中剥叶站4座、生产线4条。2024/2025榨季,共产出净甘蔗1.38万吨,综合利用蔗叶梢0.3万吨。分步机收较人工砍收,每吨为蔗农节约成本20元,总节约成本27.6万元,减少用工1900余人次。同时,蔗叶梢通过“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综合利用,既解决了蔗叶禁烧的环保难题,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甜蜜答卷:七大突破见证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年深耕,科技赋能让双江蔗糖产业结出了“甜蜜硕果”,在七大领域实现突破,五项指标创下历史新高,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基地规模持续扩大。甘蔗种植覆盖全县6个乡(镇)59个行政村7037户,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9.53万亩增至12万亩,增幅25.92%;户均种植面积从12.16亩增至15.6亩,增幅22.05%,更多农户通过种蔗走上致富路。 产量产值稳步提升。农业总产量从2021年的46.64万吨增至56.55万吨,增加9.91万吨,增幅21.24%;户均产量从58.4吨增至82.22吨,增幅40.79%;农业单产从4.85吨增至5.27吨,增幅8.7%,创下双江历史新高。 企业效益显著增长。企业甘蔗入榨量从2021年的44.84万吨增至52.74万吨,增加7.9万吨,增幅17.6%,创历史新高;入榨单产从4.7吨增至4.93吨,高出南华集团临沧管理区平均值0.31吨,企业生产效能持续提升。 蔗农收入大幅增加。甘蔗平均收购价从2021年的423.12元/吨提高至468.38元/吨,每吨增加45.26元,增幅10.7%;农业总产值从1.97亿元增至2.65亿元,增加0.68亿元,增幅34.51%;蔗农户均收入从24618元增至38514元,增加13896元,增幅56.44%,“甜蜜产业”真正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产品品质全国领先。甘蔗出糖率从2021年的13.56%提高至14.38%,提升0.82个百分点,不仅创下双江历史新高,更跃居全国第三、云南省第一、南华集团内第一,彰显了双江蔗糖的过硬品质。 企业贡献不断加大。企业产值从2021年的3.34亿元增至4.34亿元,增加1亿元,增幅29.95%;生产白砂糖从6.08万吨增至7.58万吨,增幅24.67%,创历史新高;上缴税收从2200万元增至3250万元,增加1050万元,增幅47.7%,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蔗渣打包率达8.24%,创历史新高,位列南华集团临沧管理区第一,实现了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动蔗糖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广西糖网,2025年9月5日) (四)幸福升级 文明加码 |开远:科技赋能 为育种装上“加速器” 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以下简称:甘科所)科研团队以基因挖掘为起点,从育种技术突破到产业链升级,用科技创新书写蔗糖产业突围答卷,让云南甘蔗甜出“世界新高度”。 甘科所位于开远市,这里藏着一座“甜蜜基因库”一-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资源圃占地58亩,收集保存来自全球6个属17个种超过6200份的甘蔗种质资源,包括热带种、割手密、大茎野生种等核心种质以及国内外育成的优良品种(系),资源保存量居世界第一。 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甘蔗种质资源是甘蔗育种中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开展深度挖掘利用蕴含优异基因的种质资源是改写甘蔗“命运”的关键所在,能够让甘蔗品种“强身健体”甚至“脱胎换骨”。甘科所围绕国家甘蔗资源圃建设要求,大力开展引进、收集、保存、种质创新及共享利用,建成全世界属种最齐全、多样性最丰富、保存数量最大的甘蔗活体基因库,对保障我国甘蔗育种科技创新,种源自主可控,科技自立自强起到重要作用。 “在实生苗培育温室,近10万株实生苗正在茁壮成长,经过两个月的精心培育后幼苗进入移栽环节,通过科学培育技术,经过6年以上选育的幼苗成活率高达98%,有望育成一批新品种。“甘科所所长郭家文介绍道。 甘科所研究人员首先从大量种质资源中挖掘优异亲本,再通过杂交育种技术,聚合不同基因型亲本优良性状,使后代既具备抗旱特性又能产出高甜度甘蔗,为育种筑牢“强根基”。 根据甘蔗开花习性,甘科所构建适宜内陆高原地区甘蔗开花诱导技术,解决热带种孕穗成花难题,让技术创新为育种装上“加速器”。同时,新建现代化智能杂交温室等先进设施,加速推进云南甘蔗亲本杂交设施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此外,研究人员通过改进和优化光质组合、补光时长等技术措施,提高现有亲本光周期诱导技术,使甘蔗亲本孕穗率、开花率及种子发芽率显著提升。 结合种质资源优势,甘科所深耕甘蔗育种领域,以创新研发云蔗“芯片”,为云南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通过构建高效种子种业创新体系,在前沿生物技术与多项科研专项支持下,甘科所首创异质复合抗逆高糖育种技术,成功选育“云蔗081609”“云蔗0551”等新一代甘蔗品种。其中,被称为“糖王”的“云蔗081609”凭借最高亩产15.28吨、最高蔗糖分20.3%的优异成绩,成为世界最“甜”甘蔗品种,使云南甘蔗出糖率再创历史新高。 目前,“云蔗081609”跃升为云南第一大、全国第三大主栽品种,种植面积达到268.59万亩,是云南有史以来种植面积最大,推广速度最快的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则在旱地种植展现强大优势,打破全国无灌溉区甘蔗单产纪录。 如今,“云蔗”新品种在云南蔗区的占比达到74%,助力云南的甘蔗出糖率连续三年保持在13%以上,特别2024年到2025年榨季,云南甘蔗出糖率达到13.39%。从基因库到产业链,甘科所手握种质“芯片”,正以科技创新为笔,深耕技术“沃土”,在种业振兴的答卷上写下高分答案,红土地上的“甜蜜事业”正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广西糖网,2025年9月5日) (五)解锁耿马百亿产业的“甜蜜密码” 40万亩蔗园,10亿元蔗农收入,100亿元综合产值。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了这组亮眼的数字? 在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一片片茂密的蔗林正孕育着边疆人民的“甜蜜事业”。耿马自治县立足资源禀赋,深耕蔗糖产业,通过传承创新、科技赋能和全链集群发展,成功解锁百亿级产业的“甜蜜密码”,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富民强县的特色之路。 密码一:“甜蜜事业”代代传 耿马是国家51个糖料蔗核心基地县之一,是云南省“一县一业”甘蔗特色县,是国家糖料生产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蔗糖产业,是耿马县的“老字号”第一大特色支柱产业。为延续这一传统优势,耿马县组建甘蔗产业协调服务机构,每年召开一次蔗糖产业大会,建立科技服务机制、良种研发机制、政银企合作机制,通过一系列政策体系形成“政府+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动甘蔗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目前,甘蔗种植面积40万亩,惠及2.3万农户13万人,甘蔗总收入超10亿元,蔗农人均甘蔗收入超7700元。 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抓,蔗区人民一代接着一代干,不断推进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我们从父辈手里接过甘蔗地,现在又传给下一代,技术越种越精,日子也越过越甜。“耿马镇蔗农岩板笑着说。 密码二:科技赋能时时新 积极搭建专家工作站、农科小院等科技平台,探索院企合作,形成“专家团队+科技服务队”的产业科技人才体系,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集成“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系统措施,突破蔗糖产业链关键技术7项,引进甘蔗新品种25个,重点推广新品种3个,获得自主知识产权23项。全县甘蔗品种优良化率达100%,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70%。云蔗05-51在耿马旱地百亩连片平均亩产创造了全国无灌溉区单产最高纪录9.2吨,云蔗08-1609在耿马创造了国际上糖分最高纪录达20.3%。绿色生产技术逐步推广,智能无人机飞防普遍应用,全程机械化不断推进。利用制糖工业生产中的滤泥、蔗渣灰、废醪液等废弃物资源,开发出一系列新型高效功能型的肥料,实现“甜蜜循环”。以制糖废弃物甘蔗渣为原料,开发出蔗渣可降解餐饮具等系列新材料产品130多个,产品销往欧美、日本等众多国家。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为原料,运用高分子技术生产出全生物降解地膜,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科技让甘蔗产业‘老树发新芽’,亩均效益提升30%以上。”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科技人才体系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技术+项目”支撑,成为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密码三:全链集群步步强 耿马自治县跳出单一种植模式,构建“糖、酒、纸、饲、肥、新材料”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以产业园区为主阵地,聚势发力转型升级,从“链”到“联”集群发展,打造糖品链、酒精链、浆纸链、饲料链、肥料链等“五链协同+N端突破”的经济循环体系,形成“一根甘蔗吃干用尽”“5+N”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蔗糖全产业链“从头甜到尾”。 2024/2025榨季,甘蔗工业入榨量235.46万吨,产糖量31.62万吨。甘蔗工业入榨量、产糖量稳居全省第一,甘蔗综合利用率居全国前列,蔗糖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同时,耿马以甘蔗产业链为纽带,引进培育各类涉糖企业200余户,衍生农资化肥等与甘蔗产业有关的服务公司128家,带动就业3500余人,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有效融合,形成以蔗糖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集群。(广西糖网,2025年8月26日) (六)蛰伏十年 云糖逆袭 2024/2025榨季,云南省糖料蔗种植面积344.5万亩同比增长6.8%,全省产糖241.88万吨食糖增量居全国第一,全省平均产糖率13.35%同比提高0.19%。 曾经,滇西、滇南一带分布着上百家制糖厂,云糖产业几乎可以和云烟产业相媲美。然而,过去10年,由于白糖的市场零售价格远远低于它的成本价格,曾经风光的糖厂纷纷倒下。坚守产业的糖厂也在每个榨季因为“吃不饱”而苦苦挣扎。 2024/2025榨季,云糖迎来逆袭。来自省农业农村厅的消息:今年糖料蔗面积实现10年来首次回升,产量大幅提高,产糖率和食糖产量均创历史新高,传统蔗糖产业焕发新机。 食糖产量创造历史新高 -- 本榨季共产糖241.88万吨,较上个榨季增加38.68万吨,食糖增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食糖增量120万吨的三分之一。 产糖率创造新纪录 -- 随着高糖新品种的推广,云南省甘蔗糖分稳步提高。新榨季全省平均产糖率13.35%、同比提高0.19%,全省平均产糖率和单元厂平均产糖率双双创造云南省糖业新的纪录,且为全国最高。 云糖企业全面扭亏为盈 -- 自2023年起,全省食糖价格有较大幅度增长。云南制糖行业实现蔗农增收、企业增效、国家税收增长,各糖企全面实现扭亏为盈,预计2024年全省制糖企业实现利润15亿元以上。 食糖供给能力稳步提升 -- 本榨季云南省食糖产量将超过240万吨,蔗糖产量占全国的25%以上,省内消费40万吨左右,其余200万吨左右供应全国市场,为保障国家食糖供应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产业回暖,云南甘蔗综合利用持续推进。目前,云南省已经形成甘蔗生产白砂糖、赤砂糖、精制糖、红糖、糖蜜;糖蜜发酵生产酒精、酵母;蔗渣用于生物质发电、农业基质、生产纸浆和浆板、制作可降解环保餐具;蔗渣干燥生产燃料棒;发酵废液及滤泥、炉渣灰等生产各类有机肥料等的甘蔗循环经济产业链。传统优势糖产业焕发新生,甘蔗对地方经济贡献率逐步提高。(广西糖网,2025年8月20日) 二、国内动态信息 (一)7月份我国成品糖(进口加工糖)产量为41万吨 同比增长64.7%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7月份我国成品糖产量为 41 万吨,同比增长 64.7%;1-7月份累计成品糖产量为 982.8 万吨,同比上年同期增长 6.8%。 此前,2024年全年我国成品糖产量达到1498.6万吨,同比上年增长17.0%。2023年我国累计成品糖产量为1270.6万吨,同比上年同期减少13.2%。 自2012年以来,我国每年成品糖产量均在1300万吨以上,高峰时期超过1600万吨,2023年减少为1270万吨,随后再度攀升。(云南糖网,2025年8月17日) (二)2025/26年度中国食糖市场分析:解读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食糖供需平衡表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9月12日发布了最新的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9月预测),2025/26年度中国食糖产量预计将达到1120万吨,与8月预测保持一致,相比2024/25年度的1116万吨略有增加。从供需结构来看,2025/26年度结余变化为12万吨,表明供需基本平衡,但相比2024/25年度的20万吨结余有所收窄。 种植面积和产量分析 2025/26年度食糖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1440千公顷,较2024/25年度的1396千公顷增加约3.2%。其中:甘蔗种植面积为1230千公顷,同比增加4.2%;甜菜种植面积为210千公顷,较2024/25年度的216千公顷略有下降;从单产来看,2025/26年度:甘蔗单产预计为65.30吨/公顷,较2024/25年度的64.10吨/公顷有所提高;甜菜单产预计为54.10吨/公顷,较2024/25年度的53.20吨/公顷略有回升。 供需平衡分析 2025/26年度中国食糖消费量预计为1590万吨,与上月预测一致,较2024/25年度的1580万吨略有增加。为弥补国内产需缺口,预计进口量将保持在500万吨水平,与上年持平。出口量预计为18万吨,较2024/25年度略有增加。 价格走势分析 国际市场方面,2025/26年度国际食糖价格预计在16.5-21.5美分/磅区间波动,较2023/24年度的21.70美分/磅有明显下降。这主要受巴西食糖生产进度加快影响,国际市场预期产量大于消费量,导致价格在近4年低点上方弱势震荡。 国内市场方面,2025/26年度食糖价格预计在5800-6500元/吨区间,较2023/24年度的6492元/吨有所回落,但与2024/25年度价格区间基本一致,表明国内价格相对稳定。 以目前的形势来看,2025/26年度中国食糖市场将呈现产量稳定增长、供需基本平衡、价格小幅波动的特点。(中国糖业协会产销简报,2025年9月13日) (三)截至8月底广西累计销糖575万吨 产销率89.04% 同比提高0.62个百分点 随着4月2日最后一家制糖企业收榨,广西2024/25榨季生产顺利结束,较上榨季提前26天结束榨季生产。 2024/25榨季制糖期广西累计入榨甘蔗4859.54万吨,同比减少258.47万吨;产混合糖646.50万吨(上榨季产糖618.14万吨),同比增加28.36万吨,同比增幅4.59%;产糖率13.30%,同比提高1.22个百分点。 截至8月底,广西累计销糖575.63万吨,同比增加29.97万吨,产销率89.04%,同比提高0.62个百分点。工业库存70.87万吨,同比减少1.61万吨。 其中8月份单月销糖26.02万吨,同比减少9.69万吨。(云南糖网,2025年9月3日) (四)中粮糖业: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约4.45亿元,同比减少21.32% 中粮糖业8月28日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称,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17.67亿元,同比减少21.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45亿元,同比减少48.42%;基本每股收益0.208元,同比减少48.43%。(广西糖网,2025年8月28日) (五)黑龙江塞北糖业年加工甜菜60万吨、精炼糖20万吨项目全速推进 8月19日,作为北安市农糖牧肥循环经济全产业链项目的核心引擎,由北安塞北糖业投资建设的年加工60万吨甜菜及精炼糖建设项目正全速推进,全面融入北安市项目“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 该项目位于北安市延安大街北侧、长青水库东岸,总投资59600万元,占地面积15.9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形成日处理甜菜4000吨、年加工甜菜60万吨、精炼糖20万吨的强劲产能。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优质绵白糖、白砂糖8.5万吨,甜菜湿粕10.5万吨,糖蜜2.5万吨,年产值将突破6.26亿元,为北安市种植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北安农糖牧肥循环经济全产业链项目是落实新质生产力的标杆工程,作为北安“2+1”主导产业五大产业链的“链主”项目,它深度融合地方资源与龙头企业优势,强力推动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塞北糖业项目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核心角色。该项目通过“产业链布局、集群化发展”的设计理念,将有效串联甜菜种植、青储玉米与牧草配套、肉牛规模化养殖以及食糖、饲料精深加工销售等环节。其深度互补与高效协同效应,将强力驱动北安市构建“种养加结合、农牧糖协同”的闭合式循环经济模式。 塞北糖业项目的稳步推进与即将释放的产能,不仅夯实了“农糖牧肥”循环产业链的加工转化中枢,更将以显著的拉动效应,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而可持续的新动能。一个依托资源禀赋、创新驱动、绿色循环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正在北安加速崛起。(广西糖网,2025年8月19日) (六)9月5日安琪晟通举行25/26榨季开机仪式 战略合作后首个100万吨榨季正式启动 9月5日,安琪晟通举行2025-2026榨季开机仪式,标志着安琪酵母与晟通糖业战略合作后首个100万吨榨季正式启动。此举是呼伦贝尔市和额尔古纳市多次招商、洽谈的结果,彰显了招商合作成效,也是推动当地甜菜产业全链升级、实现“政企协同、质效双升”的关键一步。 在呼伦贝尔市及额尔古纳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和农垦集团等各方的支持下,今年呼伦贝尔全市甜菜种植面积已达36万亩,预计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创历史新高,为战略合作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本榨季将生产食糖14-15万吨、糖蜜4万吨、颗粒粕5万吨,预计实现产值约10亿元,利税1.2亿元。这一合作有效整合了种植、制糖及深加工环节,推动产业从“规模领先”迈向“质效双升”。 据了解,经过七年多的发展,额尔古纳甜菜产业已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全国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甜菜制糖产业基地。晟通糖业连续六年位居全国产糖量榜首,跻身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带动农户亩增收7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户增收、产业增值”。 下一步,双方将以此次合作为起点,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将本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甜菜-制糖-酵母”全产业链标杆,让“额尔古纳甜香”飘向全国、走向世界。(广西糖网,2025年9月5日) 三、国际动态信息 (一)全球糖市趋于微妙平衡:国际糖业组织(ISO)预测2025/26年度供应缺口将大幅收窄 9月1日,国际糖业组织(ISO)发布最新的市场预估报告,全球食糖市场在经历了持续的供应紧张后,预计将在2025/26新制糖年度迎来显著缓解。 报告预计,新产季的全球食糖供应缺口将从2024/25年度的490万吨急剧收窄至20万吨,市场基本达到供需平衡。这一积极转变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全球食糖产量的预期回升。ISO预测,2025/26年度全球糖产量将达到1.806亿吨,较上一年度增加540万吨。 产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亚洲主要产糖国,特别是印度、泰国和巴基斯坦,预计这些国家的产量将在新产季出现反弹。然而,报告同时指出,全球最大的糖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的生产放缓,抵消了部分增长预期。尽管亚洲产量回升,但巴西的减产使得全球总产量仍略低于预期的全球消费水平。 在需求端,全球食糖消费预计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达到1.808亿吨,比2024/25年度增加80万吨。 新兴市场的消费升级是支撑全球需求的主要因素。 尽管供需基本面趋于平衡,但ISO的报告也揭示了一个潜在的风险:全球食糖库存正在持续下降。 报告显示,到2025/26产季末,全球期末库存与消费量的比率将下滑至50.95%,这一水平比过去六个产季的平均值低了约10%。 库存水平的降低意味着全球市场应对潜在供应中断(如极端天气或地缘政治事件)的缓冲能力减弱,市场脆弱性有所增加。 在国际贸易方面,预计2025/26年度将保持稳定。全球食糖出口量预计为6390万吨,而进口量预计为6380万吨,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云南糖网国际糖业专题,2025年9月3日) (二)巴西Unica最新生产数据解读:截至8月16日产糖2289万吨,双周糖醇比分化愈演愈烈! 8月29日晚间,巴西蔗糖工业协会(UNICA)发布了2025/26榨季截至8月16日的最新生产数据。 数据显示,当前巴西主产区(中南部地区,下同)的累计甘蔗、糖和乙醇产量依然全面落后于去年同期,榨季整体进度偏慢的局面尚未扭转。然而,8月上半月的双周数据显示压榨进度显著加快,制糖重心进一步强化,释放出积极信号。 1.本榨季截至8月16日累计生产数据 甘蔗压榨量同比下降:累计压榨甘蔗3.54亿吨,同比下降6.62%;其中核心产区圣保罗州入榨量为2亿吨,同比下降9.76%。 食糖与乙醇产量双双减少:累计产糖2288.6万吨,同比下降4.67%;其中圣保罗州产糖1469万吨,同比下降7.46%。乙醇产量方面,累计产量为160.71亿升,同比下降11.12%,降幅显著。 甘蔗品质(TRS)持续偏低:甘蔗的平均可回收总糖分(TRS)为129.26公斤/吨,同比下降4.47%,入榨甘蔗的工业质量依然不及去年同期水平。 糖醇比持续偏向食糖:甘蔗制糖比例从去年同期的49.14%提升至52.51%,而生产乙醇的比例相应下降。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糖厂最大化食糖生产的策略十分明确。 2.8月上半月(双周)生产数据 甘蔗压榨量同比显著提升:8月上半月,甘蔗压榨量达到4763万吨,同比大幅增长8.17%;其中圣保罗州压榨量为2772.2万吨,同比增幅达12.54%。糖厂的压榨节奏明显加快。 食糖产量飙升,乙醇产量继续萎缩:8月上半月食糖产量为361.5万吨,同比激增15.96%;而乙醇产量为21.93亿升,同比下降5.21%。圣保罗州表现更为突出,产糖236.8万吨同比暴增20.46%,而乙醇产量则下降6.15%。 甘蔗质量环比改善但仍低于去年:受益于进入榨季高峰期,双周甘蔗TRS升至144.83公斤/吨,但仍比去年同期低4.19%。尽管压榨提速,但原料的含糖量依然是本榨季的一个弱点。 糖醇比达到新高度:8月上半月甘蔗制糖比例进一步提升至55%。圣保罗州的制糖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1.64%,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5.65%。 总体来看,巴西2025/26榨季截至8月中旬,呈现出“累计产量落后、甘蔗质量偏低、生产重心偏糖”的核心特征。(云南糖网国际糖业专题,2025年8月30日) (三)欧亚经济联盟新榨季开局良好 同比增长8.6% 其中俄罗斯已产糖53万吨 根据欧亚糖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9月1日,欧亚经济联盟(EAEU)新榨季的甜菜糖生产实现强劲开局。自产季开始以来,联盟成员国的总产糖量已达到54万吨,较去年同期的49.7万吨增长了8.6%。 数据显示,今年联盟内参与甜菜加工的糖厂数量有所增加。目前,在总计75家糖厂中,已有56家投入运营,远超过去年同期的49家。这为产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俄罗斯联邦依然是联盟内最主要的糖生产国。本榨季,俄罗斯已有53家糖厂开工,累计加工甜菜424万吨,产糖量高达53万吨,占据了联盟总产量的绝大部分。预计本周内还将有5家糖厂启动生产,进一步扩大产能。 正常年份俄罗斯榨季累计产糖量为600-690万吨。 白俄罗斯共和国的制糖产业也已启动,目前有3家糖厂投入运营,已产糖1万余吨。该国第四家糖厂也计划于本周内开始压榨甜菜。 与此同时,联盟内的其他成员国也正积极筹备。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预计将在9月下半月开启其甜菜糖的生产工作。 总体来看,今年欧亚经济联盟的甜菜制糖产业开局顺利,无论是开工糖厂数量还是初期产量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预示着本产季有望获得丰收。(云南糖网国际糖业专题,2025年9月3日) (四)德国2025/26年度糖产量预计下降5% 德国制糖业协会WVZ在其首次产量预估中表示,2025/26年度德国甜菜精制糖产量预计将下降4.9%,从上一年度的463万吨降至440万吨。 报告称,主要原因是德国农民减少甜菜种植。分析师此前预计,由于大量供应导致糖价暴跌,很多农民不再种植甜菜,欧盟甜菜播种面积将减少。 该协会称,德国农民今年的甜菜种植面积减少约9.3%,降至约350,100公顷。 该协会预计,甜菜单产为每公顷82.6吨,低于上一年度的84.7吨;运往德国糖厂精炼的甜菜将减少约11.5%,至2,891万吨。 但报告称,甜菜平均含糖量可能从上一年度的16.3%升至17.2%。 德国的甜菜收获将持续到冬季。该协会表示,农民还担心农作物病害的影响,特别是SBR(低糖含量综合征)和RTD(胶质主根病)。这些疾病由芦苇叶蝉传播,对甜菜种植者和制糖业构成重大挑战。报告称,这亦可能使农民不愿种植甜菜。(广西糖网国际糖业专题,2025年9月9日) (五)印度有望在新榨季出口糖,因库存充足 据9月15日报道,印度一位政府高官表示,作为全球第二大糖生产国,印度将拥有充足的过剩糖库存,从而允许在10月1日开始的新榨季出口糖。 印度出口可能会打压全球糖价,但将有助于支撑当地糖价并确保农民从糖厂获得保证的甘蔗款。 印度食品和公共分配部联合秘书Ashwini Srivastava在一次全球会议上称:“新榨季存在糖出口的空间。”他没有估计可能有多少糖向海外供应。 印度在9月结束的本榨季允许出口100万吨糖,尽管产量下降。 Srivastava称,下榨季的产量看起来不错,在满足了国内消费和乙醇生产的需求之后,有充足的库存用于出口。新榨季以甘蔗原料生产的乙醇可能达到48亿公升的纪录高位。印度糖和生物能源制造商协会预估,10月1日开始的2025/26榨季印度糖产量将增至3490万吨。 Srivastava称,新榨季印度糖消费量可能从今年的2800万吨增至2850万-2900万吨。 印度今年的结转库存料为500万吨,低于本榨季开始时的800万吨。(广西糖网国际糖业专题,2025年9月15日) (六)印度尼西亚推迟120万吨原糖进口以促进国内生产 印度尼西亚政府已决定推迟进口 120万吨工业用原糖,这一数量相当于该国2025年进口配额的近三分之一。 在获批的400万吨总配额中,70%已完成进口,剩余30%目前被搁置。 农业部副部长苏达里约诺(Sudaryono)表示,这一决定体现了政府致力于提高国内食糖产量、减少对进口依赖的重点方向。 “原糖进口量已达到配额的70%。今日决定将剩余30%的进口予以推迟,“苏达里约诺9月12日在雅加达告诉记者。 政府正推动包括食糖在内的粮食商品实现更高程度的自给自足,以满足家庭消费和工业需求。 “针对工业需求,我们将逐步减少原糖进口,直至实现完全自给自足,“苏达里约诺补充道。 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24年全国食糖产量达到246万吨,较前一年的227万吨增长8.57%。预计2025年产量将进一步攀升至290万吨。 政府设定的目标是,到2028年实现家庭消费用糖自给自足,到2030年实现工业用糖自给自足。(广西糖网国际糖业专题,2025年9月1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