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首页 > 体系建设 > 功能研究室 > |
2011-12-30 19:40:25 产业经济研究室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谋划蔗糖产业发展,全面总结国家甘蔗高产创建、国家糖料基地建设及省甘蔗体系建设成果,落实相关工作年度计划任务,2011年12月19日-21日,云南省甘蔗产业体系总结暨全省糖料甘蔗高产创建工作会在元江县召开。省农业厅毕虹副巡视员,省农业厅厅长助理赵建平,省农科院副院长、省甘蔗体系首席科学家范源洪研究员、省农业厅种植业处陈跃副处调、财务处林明晶副处长、科教处张路成科长、省农技推广总站经作科刘跃明科长以及省农科院甘蔗所张跃彬所长、国家甘蔗高产创建县、部分甘蔗主产县农业局(蔗糖办)部门领导及项目负责人,省甘蔗体系各岗位专家、站长、部分依托单位负责人和信息员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元江县人民政府王志新县长向大会致辞,云南日报、玉溪日报、元江电视台等媒体做了会议报道。 12月20日上午,与会人员参观了元江县国家甘蔗高产创建红光十一队高产创建片区及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元江县甘蔗区域推广站的相关试验示范,实地查看了元江区域推广站开展的甘蔗新品种展示筛选、病虫害综合防治、缓释肥及甘蔗横排希植降本增效栽培技术,毕虹副巡视员、范源洪研究员向蔗农实地了解种植甘蔗情况及种蔗收入水平、对甘蔗科技的需求等相关情况。下午,会议首先由省甘蔗体系首席科学家范源洪研究员主持,元江县王志新县长介绍了目前全县的蔗糖产业发展状况,表达了对甘蔗产业发展的殷切期望和高度重视。省农业厅毕红副巡视员发表讲话肯定了元江县政府及元江区域推广站对元江县蔗糖产业发展所做的工作,同时,她指出省甘蔗体系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思路清晰、工作措施得力、工作部署具体的成熟平台,省甘蔗体系与高产创建、糖料基地建设有机结合、紧密相关,为其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源、品种源等技术支撑,真正实现了科研和生产的密切结合。省农业厅财务处林明晶处长对资金管理做了具体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项目基金的专账管理及规范使用,严格按照财务规定报账;二是项目实施中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正面宣传,积极接受社会媒体的监督。省农技推广总站经作科刘跃明科长就云南粮食高产创建和整建制推进的主要成效及经验做了交流发言。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张跃彬所长总结汇报了甘蔗高产创建工作经验与成效。随后会议在张跃彬所长的主持下,元江县、盈江县、耿马县、永德县分别做了:甘蔗糖料基地、高产创建和产业体系同步建设和协调推进的经验和做法,甘蔗糖料基地、甘蔗高产创建、间套种和吨糖田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以甘蔗糖料基地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健康种苗等主要技术的推广应用,甘蔗专业村和基层服务站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的交流发言。省农业厅种植业处陈跃副处调传达了国家糖业生产形势分析暨国家高产创建总结会精神,并提出云南省的糖业发展要在西南桥头堡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抓好“良田、良种、良法”六字措施,做好十二五期间的整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最后,省农科院副院长、省甘蔗体系首席科学家范源洪研究员在肯定了甘蔗糖业在云南的地位以及分析了甘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后强调:一是云南蔗糖产业发展就是要以甘蔗发展为中心,全省一盘棋,做到科教政企相结合;二是甘蔗科技工作者及各级地方蔗糖管理部门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三是体系成员要认真总结体系的定位,合理策划、提升,充分体现体系建设的桥梁纽带和平台作用,向蔗农、企业、生产推荐提供一批技术品种;四是十二五期间根据国家食糖发展战略,按照云南蔗糖发展规划,以山地甘蔗、高原糖业为主线,以高产糖量为目标,以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机械化为措施,以良田、良种、良法、良策为重点实施工作计划。 12月21日,会议由范源洪研究员主持,省甘蔗所郭家文副所长做了甘蔗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和应用的交流发言;省农业厅种植业处陈跃副处调就体系工作做了要求,要求体系成员要加大对甘蔗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将品种技术尽快应用到生产上。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各研究室汇报了生态育种、简约化抗旱栽培技术、机械化种植(农机与农艺配套技术)、健康健康种苗、高效低毒农药的筛选和应用、除草膜、缓释药、缓释肥等试验方案,各层级体系各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区域推广站做了工作方案、总结及计划落实情况的多媒体交流发言,体系首席科学家范源洪研究员就相关试验方案进行了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体系各成员的责任权利。最后,范源洪研究员就会议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体系各成员的成绩,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做好定位,要围绕生产需求、企业需求、政府需求来开展好工作;二是要求大家要加强“三感”——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三是要利用体系平台,结合好农、科、教,合力推进产业发展机制;四是要提高团队成员素质、劳动技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五是要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影响,争取地方各级政府支持;六是体系对内要加强内部交流,相互学习,对外要加强对企业、农户的服务与培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