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5 19:25:18 产业经济研究室
云糖储备升级 直指话语权
2月4日,云南省糖业协会有关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我省在“十二五”制糖规划中或明确加大储备升级力度,这将在今后的糖价调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据记者了解,云南虽是名列全国第二的产糖大省,但储备却一直是软肋。由于储备量小,使云南这个产糖大省在价格调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储备升级能否先行
“云南要在价格协调方面发挥作用,储备建设必须先行。”云南省糖业协会理事长邓毅如是说。
邓毅表示,按云南省工信委和相关部门拟定的“十二五”规划,全省制糖业将形成年产300万吨的规模。在这个基础上,云南还需建设一个年储备能力达到20万吨级的省级储备库,以适应云南糖业的规划与发展。 就目前的情况看,全省年储备能力不超过5万吨,每年应对糖价大幅波动,特别是涨价需稳定市场时,云南的解决办法就是向省外调集资源。
“现已形成资源大省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省农业厅产糖办负责人认为。
省工信委相关处室人士表示,云南糖业共涉及11个州市和600万蔗农,经过多年的规划与发展,全省糖业加工小、弱、散、乱、技术落后,种植科技含量低、连片种植规模小散等的现象得以改观。 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难遇的旱灾,滇西、滇南等产糖大区遭受重创,造成糖产业链条直接和间接损失超过百亿元。由于广西蔗区同样遇旱,产糖量大幅缩减,糖价从当年9月开始趋涨,2011年5月飙升至每吨8000元,创下历史新高。 上述人士还介绍,价格持续上扬会出现商家囤货抬价现象,消费者反映激烈。此时,政府会出台政策调控,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稳定市场和供需环境。 糖协秘书长杨运生曾告诉记者,国家工信部1月19日出台的《制糖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食糖产量达到1600万吨左右,食糖年生产能力达到1800万吨;日处理糖料能力达到121万吨。 在全国产糖大省中,多数地区同样存在储存量不足、储存基础配套建设滞后于生产加工等问题。统计显示,广西、云南、海口、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市区占据全国糖业产量的98%,而广西、云南更是占了总产量份额的50%以上。 因此,桂、滇糖业生产和储存曾一度成为政府调节市场的“晴雨表”。如2010年两省大旱,生产受到重创,糖价狂飙时,国家相关部门及时调集产糖大省仓库货源来满足市场,调节市场。 省糖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云南仓储升级将纳入“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将投入资金加大收购,使云南库存糖达到20万吨以上。 规模化种植势在必行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制糖行业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糖企业综合利用低,抗风险能力不高。 在单价值链下,制糖业的单一原料供应链很容易受到原料供应的影响。产品结构单一使得制糖业容易受到购买力、替代产品、价格等因素影响,这也降低了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另外,自然灾害也是影响制糖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由于制糖企业综合利用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不高,目前国内制糖业的发展还是“靠天吃饭”。 而这种“靠天吃饭”的糖业生产局面,云南尤为突出。邓毅分析,云南除前述因素外,长期以来形成的种植面积分散、科技含量低、市场价格波动大、蔗农受此影响而表现出种植不稳定等的情况,大大制约了云糖落后于烟草、茶叶几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正由于“靠天吃饭”影响了产糖大省的量化目标,国家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产糖区域进行南糖北运、北糖南调和加大科技含量、加大收购力度、提高收购金等措施,大大缓解了此前供不足需的矛盾。 就云南而言,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发现,云糖产业历经“十五”、“十一五”两个阶段的规划与发展,原来种植面积方面不成规模、品种单一、原材料价格偏低、蔗农积极性受挫等现象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一片片上规模、科技含量高、利用农机作业的景象出现在各产糖大县。 让人欣喜的是,到2011年,全省通过几个阶段的规划,制糖行业大小并存、小而弱、技术含量低、污染环境的企业,通过关闭、整改、合并和引进大碗级企业进境收购整合后,如云南生物力量集团、英茂集团、保龙集团等大型企业出现,不仅提高了制糖业的市场抗风险力,还提高了600万蔗农的收入,增强了蔗农的种植积极性。 这些强有力措施,不仅缓解了过去常发生蔗农甘蔗量大无法消化影响积极性的状况,还解决了制糖企业愁原料往省外调运满足生产的窘境。 省农业厅种植业处王处长还表示,云南省盈江、陇川、龙陵、永德、耿马、双江、勐海、澜沧、孟连、元江、弥勒、红河12个县,从2010年起被列为首批国家甘蔗高产示范片创建县。 所谓高产示范片,一个条件就是面积需上万亩。不难看出,这种上万亩的甘蔗种植片区已取代了过去小而散,不利于农机作业、难以提质增效的尴尬。 王坦言,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关于三农“十二五”规划的内容可以看出,今后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进程再次提速,从方案部署、科技投入、农业直补范围扩大、农机直补等,规模化种植、科技化投入加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云南这样的高寒山区、地热河谷等在规划等方面再次迎来了良好机遇。 调力会否显现
农产品价格的涨与跌,都与供需有关,供需平衡是政府一直调控的着力点。农业厅信息处负责人举例说,“糖高宗”、“蒜你狠”的出现,就是供需失衡所致。 据资料,食糖和工业糖一直是国家主导收购进行仓储的农产品之一,如果国内食糖因某种原因造成产量满足不了需求,价格很快有所反应。此时,若保持价格平稳,仓储糖将发挥作用。 从目前国家对糖业“十二五”规划布局看,云南也成为国家糖业规划发展的重点调控省份,南糖北运或是北糖南移,就是国家对南方蔗糖发展的规划蓝图。 就食糖方面,有业内专家曾表示,目前国内生产的食糖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每年还需从国外调进近千万吨。 云南中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宇飞认为,从长期来看糖产品的价格上涨是由于成本推动。当前的糖市,供不足需是一个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是增加供应。但是,从产业长远发展看,单纯让短期供应量超过需求量造成糖价暴跌,会损害种植积极性从而使长期供应更少。 业内人士曾对桂滇二省区糖产量在全国占有的比重这样表示:桂滇糖业因灾减产,全国糖业会发“高烧”。 在国家层面,鼓励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则是规划的另一大看点。规划提出,重点稳定和发展广西、云南、海南等主产省区甘蔗糖及新疆、黑龙江、内蒙等主产省区甜菜糖的生产,促进甘蔗糖、甜菜糖协调发展。 云南面对的现实是,要继续实施大集团战略,鼓励和支持食糖主产区的骨干制糖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
“因此,云南不但要加大仓储基础建设,还需加大财政支持收购力度,这样才能在市场定价方面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增强市场调控力。”邓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云南糖网——滇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