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研究报告
2012-03-11 22:24:28  产业经济研究室

蔗糖市场供需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食糖不仅是食品制造业、医药工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原料之一,而且是继粮、棉、油之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的战略性物资。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 “糖业高产创建”提到了议事日程,体现了国家对食糖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食糖的生产与消费以甘蔗糖为主,甘蔗种植面积占我国常年糖料种植面积的85%以上,食糖总产量中的90%以上为蔗糖,蔗糖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至关重要。

一、蔗糖产业市场及发展概况

(一)国际食糖供需状况   

1.全球食糖供给变动分析

世界上有120个国家和地区生产食糖,主要产糖国家和地区包括巴西、印度、欧盟、中国、泰国、古巴等,食糖主要出口国为巴西、欧盟、泰国、澳大利亚、印度等。2010/11制糖年全球食糖总产量为1.669亿吨,较2001/02制糖年的1.383亿吨增长了0.29亿吨,年均增长2.06%左右。全球食糖2001/02 ­-2010/11制糖年总产量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

1 2001/02 ­-2010/11制糖年全球食糖总产量变动图

从中可以看出:(1)全球食糖总产量呈周期性变化态势,总趋势是增长。每2-3年连续增产,接下来的2-3年又出现连续减产,2005/06制糖年之前在1.380-1.500亿吨之间波动,2005/06制糖年之后在1.500-1.700亿吨之间波动。(2)最近几个制糖年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对国际食糖产量的影响较大,主要产糖国的产量下降,使得连续三年全球食糖出现900万吨到500万吨的缺口,库存消费比有所下降。

因全球食糖价格的不断上涨,很多生产国都扩大种植面积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北半球国家的食糖产量大都出现增产,尤其是俄罗斯、泰国、印度以及欧盟。因此,尽管巴西中南部地区糖产量可能较去年同期减少3%,即减少86.67 万吨,但预计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总产量将增加至1.722亿吨。

2.全球食糖需求变动分析

全球平均每年消耗食糖约1.5亿吨,人均年消费食糖约23.56公斤。消费总量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欧盟、中国、巴西等。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全球食糖的消费量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从2001/02制糖年开始的10年间,全球食糖消费量基本以2.17%的速度稳步增长,至2010/11制糖年达到1.641亿吨。具体情况如2所示:

2 2001/02 ­-2010/11制糖年全球食糖消费量变动图

预计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消费量约为1.677亿吨,尽管消费量在不断增加,由于产量的预增,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供需将转为盈余,食糖库存量在连续三年的下降后可能首次从赤字转为盈余。

3.全球食糖市场价格变动分析

2001/02-2010/11制糖年全球食糖价格随着食糖产量出现周期性波动,并屡创新高,纽约原糖期货价格变化具体如图3所示:

3 20021­-201110月纽约蔗糖期货价格变动图

10年间价格变动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02-2004/05制糖年,原糖期价在6-10美分/磅间波动;第二阶段:2004/05-2008/09制糖年,原糖期价在在10-18美分/磅间波动;第三阶段:2008/09-201010月,原糖期价在13-36美分/磅之间出现较大波动,且20112月初的36美分/磅,创下历史新高。

预计2011/12制糖年国际原糖期价将有所回落。经历了2年多糖价高位波动后,目前国际糖市供需状况已经开始呈现供应过剩的局面,尤其是北半球食糖产量增加,制约了国际糖价上涨空间,至20112月国际食糖价格创下历史新高后,国际原糖期价已有回落。2011/12制糖年,全球糖市预计出现较大规模剩余或阻碍价格上涨,这将可能使未来国际原糖期价落至20 美分/磅运行。中期来看,国际糖市格局已经开始转向供需宽松,后期国际糖价运行重心将有所下移。

(二)国内蔗糖供需分析

1.国内蔗糖供给量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继巴西和印度之后的第三大食糖生产国,蔗糖占食糖总产量的90%以上,蔗糖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和海南四大主产区。2010/2011制糖期全国制糖行业企业数为312个,企业从业人员140521人,食糖总产量为1045.42万吨,其中,甘蔗糖966.04万吨,甜菜糖79.38万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总额172.81亿元。2001/02-2010/11榨季全国甘蔗种植面积及蔗糖总产量变动情况如图4所示:

4 2001/02-2010/11榨季全国甘蔗种植面积及蔗糖总产量变动图

可以看出,10年来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总体呈现递增趋势,2008/09榨季甘蔗种植面积达到了2614.5万亩的历史最高水平,2007/08榨季蔗糖产量达到了1367.91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基本呈现糖业发展三年一循环规律:每23年出现一次变化,2-3年增产,之后2-3年又出现减产。蔗糖产量的波动幅度大于甘蔗种植面积的波动幅度,原因在于蔗糖产量既取决于种植面积还受气候因素的较大影响。

由于近三个榨季,我国食糖供给紧缺,食糖价格处于高位,蔗农的种植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国家政策调控, 2011年甘蔗种植面积大幅上升,同比增加6.13%,预计新榨季蔗糖产量将达到1104万吨左右,蔗糖减产的局面或将得到扭转,国内糖业将从新榨季开始步入增产周期。

2.国内食糖需求量变化

中国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食糖消费国,但也是世界人均食糖消费最少的国家之一,2011年我国人均年食糖消费仅为10.01公斤,远远低于目前世界人均年消费食糖23.65公斤的水平,食糖需求潜力巨大。2001/02年到2010/11榨季,食糖消费量年均增长5.98%,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5 2001/02-2010/11榨季国内食糖消费量变化图

食糖消费量的变化具有如下特点:(12003/042006/072007/08榨季我国食糖消费量有较大的增长,年增长分别达到13.19%17.9%8%;(2)国内食糖消费具有刚性需求,在2010/11榨季食糖均价7100/吨的情况下,消费仍然达到1358万吨。(3)前八个榨季我国食糖消费趋势都为正增长,而在2009/10榨季和2010/11榨季食糖消费趋势出现了负增长,分别比同比减少了0.79%1.52%。这主要是因为2009年开始我国食糖价格处于高位运行,大量食品生产厂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使用淀粉糖等替代品代替了食糖,因此挤占了一部分食糖消费空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食糖消费。

由于国内饼干、糕点等含糖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食糖需求旺盛。此外,考虑人口增长及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预计2011/12新榨季全国食糖消费需求量为1350万吨左右,甚至有望突破1400万吨。结合1104万吨的蔗糖产量和96万吨的甜菜糖产量预期,并考虑194.5万吨进口配额以及国家储备糖等其他可供糖源,2011/12榨季国内食糖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3.国内蔗糖市场价格变动分析

20021月至201110月我国食糖现货价格指数(CSI)呈上涨趋势,年均增长9.2%,具体变化如图6所示:

6  20021-201110月全国白糖价格指数变化图

国内食糖价格变化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食糖价格波动幅度大,如2008年以来,最高价(8000/吨)与最低价(2800/吨)相差近2.85倍。(2)食糖价格的波动直接反映了食糖的供求关系。(3)食糖价格呈周期变动,食糖价格往往在2-3年里朝一个方向变动,之后又掉头向另一方向变动。

20119月开始,我国食糖的价格从最高点快速下降,短短三个月时间内食糖的价格每吨下降了500多元。考虑到对未来一段时间国内食糖将结束减产、食糖供需缺口将得到一定缓解的因素,预计2011/2012榨季食糖价格将有所回落。但同时考虑到国家为了保证蔗糖利益和积极性,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预计新榨季我国食糖价格不会下降很多。

(三)云南蔗糖生产概况

1.云南甘蔗种植面积与蔗糖产量变动分析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甘蔗产区和蔗糖生产基地,甘蔗种植面积和蔗糖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甘蔗种植和蔗糖生产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甘蔗优势区”,即临沧、德宏、保山、普洱、玉溪、红河、版纳等7个州(市),有26户制糖企业,3万多产业工人,处理甘蔗能力达19万吨。2010/2011榨季,云南全省甘蔗种植面积442.69万亩,入榨甘蔗1412.92万吨,蔗糖产量176.17万吨,平均出糖率12.47%

2002/03-2010/11榨季,云南甘蔗种植面积与蔗糖产量呈现出周期性的循环趋势,即“三年递减,三年递增”,而且产量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种植面积的波动,具体如图7所示:

7 2002/03-2010/11榨季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及蔗糖产量变化图

究其原因主要是:(1)甘蔗种植具有自然的周期性生长规律;(2)“蛛网理论”价格与产量的循环影响;(3)周期性出现的自然灾害也导致糖业生产的强周期性。2009/10年云南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导致糖料生产与市场的大幅波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2.云南蔗糖市场变动分析

云南是全国第二大蔗糖主产区,白糖价格略低于全国平均价格,但价格的走势变化与全国食糖市场完全一致,如图8所示:

8 20021-201110月全国与昆明白砂糖价格对比图

从近10年的数据看,云南的糖价和全国市场一样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并于20118月份出现了历史上的最高价7680/吨。造成云南食糖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1)国际和国内市场带来的连带影响,造成市场供求的变化;(2)异常气候导致的干旱使甘蔗减产,蔗糖产量下降,供给紧张;(3)国内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价格总体提高,使得甘蔗的种植成本大幅度提高,种植甘蔗的收益大幅度下降,使得很多甘蔗种植户,放弃了甘蔗的种植,而选择其他的经济作物。导致甘蔗种植面积减少。

二、云南蔗糖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

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任务更加明确,产业、税收、土地、投资等政策措施更为优惠。随着沿海产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进,糖业生产格局“东糖西移” 的步伐将明显加快,云南以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成为了蔗糖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蔗糖作为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国家的扶持政策将顺应这种变化,加大对云南糖业的支持将是国家战略。随着蔗糖产业的梯度转移,对扩大云南蔗糖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糖业生产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都将产生强劲的推动作用。

2.国际农业合作发展的新机遇

云南地处中国、东南亚、南亚的结合部,边境线长达4061公里,这些国家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土质肥沃,双方在经济、产业和资源上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2006年以来,中国与老挝、缅甸政府分别签署了联合声明和行动方案,大力发展边境地区替代种植产业。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又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协议, 与东盟国家共同实施的“10 + 1、“10 + 3合作中, 把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等作为新世纪初的重点合作领域,为双方和多方开展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0097月,中央决定“使云南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云南由一个西南内陆省份将一跃成为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前沿。2010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标志着由中国和东盟10国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这为云南蔗糖产业进一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实施蔗糖产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了历史机遇。

3.国家糖料基地县建设

为切实抓好糖料生产,提高糖料生产的科技水平,从2010年开始,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开展糖料高产创建活动,计划2010-2015年期间在优势区域或重点区域内创建150片万亩高产示范片,通过推广高产高糖品种和高产高效技术,挖掘单产潜力,示范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于20105月首批启动的全国甘蔗和甜菜8个(省、区)主产区50个万亩高产示范片中,南方甘蔗优势区占40个,云南省的盈江、陇川、龙陵、永德、耿马、双江、勐海、澜沧、孟连、元江、弥勒、红河12个县被列为首批国家甘蔗高产示范片创建县,这将极大提高云南甘蔗种植水平和促进蔗糖产业的发展。

4.水利设施建设的重大转折

2004-2010年国家出台诸多强农惠农政策之后,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中央一号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特别是在强化水利投入、管理和改革等方面有很多新亮点和新突破。“十二五”云南将迎来水利建设的重要黄金期,将累计投入1000亿元以上资金,新建几百件重点骨干水源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地1000多万亩,这将有效缓解因水利设施薄弱而制约甘蔗单产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加快甘蔗生产效率的提高。

5.云南丰富的热区资源和有利的市场条件

云南是北回归线横跨我国境内最长的省份,省内热区面积达8.11万平方公里,气温高、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备甘蔗种植的优越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对食糖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国内食糖市场却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食糖价格的大幅上涨,甘蔗收购价格的不断提高,调动了蔗农的种植积极性。这种内外部的有利条件,助推了云南蔗糖产业的发展,加速了产业由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步伐。

(二)云南蔗糖产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全省旱坡地蔗区面积大,依靠自然降雨的旱坡地面积占70%以上,蔗区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绝大多数蔗区仍处于靠天饭的状态,旱地蔗区平均亩产长期徘徊在3.5吨左右。加之云南降雨量分布不均,春旱、秋旱现象普遍,甘蔗生产旱、寒等自然灾害突出,加剧了甘蔗生产的自然风险,加大了产业波动,严重影响蔗农收入和甘蔗产业的稳定发展。尤如云南2009-2010年的特大干旱导致全省378万亩甘蔗受灾(约占全省当年种蔗面积的84%)。其中:成灾面积超过300万亩,绝收面积达60万亩,甘蔗减产379万吨,蔗农因灾收入减少10.6亿元,产糖量减少45.8万吨,糖厂销售收入减少26亿元,全行业经济损失近40亿元。

2.糖料种植成本上升,种蔗比较效益低

由于甘蔗种植保险、糖蔗联动价等发展滞后,蔗农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加之近年生产资料和农业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热区种植香料烟、冬早蔬菜、热果等农产品价格也大幅度上升,而劳动密集型的甘蔗种植,由于机械化水平低,虽然收购价格近年来有所提高,但种蔗的比较利益呈下降趋势,蔗农积极性受很大影响。部分蔗区甘蔗面积和产量大幅下滑,“甘蔗上山”成为了大势所趋,甘蔗种植的立地条件总体下降。据2010/11榨季的调查,种植甘蔗每亩水田、水浇地比种植其他作物年收入少800-8000元不等,仅旱地种植甘蔗每亩比种玉米收高出190元左右。

3.蔗糖企业生产率低,综合效益不高

云南制糖企业经过整合重组,制糖企业由整合前的78户重组为26户,产业集中度已大幅提高,平均每户企业日处理甘蔗能力由1800吨提高到7307吨。全省糖业企业日处理甘蔗能力达19万吨,按企业加工能力分析,云南制糖企业对原料的需求量应为2850万吨左右(按加工天数150计),2005-2010年,全省甘蔗入榨每年为1500-1780万吨,设备利用率仅为53-62%,全省蔗糖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导致蔗糖加工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大多数糖业企业仍是“糖+酒精”的原料型模式上,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综合效益不高,总体效益不稳定,对蔗农的扶持政策时断时续,没有形成有效的执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蔗产业的稳步的发展。

4.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效益发挥不佳

品种选育推广仍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各地多样化气候、土壤类型需求和蔗糖产业提质增效的要求。现有品种适应肥水条件好的田蔗品种多,适应旱坡地种植的抗旱品种少,旱地平均单产仅为3.5/亩,与广东、广西等先进省区相比,平均单产低0.5-0.8吨。甘蔗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品种熟期集中,榨期短,不能充分发挥制糖企业的加工能力,影响制糖企业效益。甘蔗产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相对滞后,很多甘蔗主产县(区)或是从未设立、或是因机构撤并而无独立的甘蔗科研推广机构和专职人员,主产甘蔗的乡镇没有专职的科技人员从事甘蔗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手段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甘蔗产业科技水平和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5.保障制度不健全,产业抗风险能力弱

云南省甘蔗生产政策性保险、蔗糖价格联动等政策存在着起步晚、覆盖面窄等问题。全省实行甘蔗保险的面积仅为102万亩,只占全省甘蔗总面积的20%。蔗糖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与蔗农之间的风险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2010/2011榨季实行蔗糖价格联动、二次结算的地区只有德宏、西双版纳、临沧、红河等部分企业,全省大部分蔗区甘蔗生产仍然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甘蔗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蔗农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对蔗农的各项“非市场安排”缺乏相对的稳定性,一定程度地影响了蔗农生产积极性。

三、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支撑

2009年启动的“云南甘蔗产业技术体系”,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现初步建成了一个功能较为齐全的甘蔗产业研究平台,为甘蔗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极大地推动了云南甘蔗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中体系优选形成的12种甘蔗间套种模式和技术,核心示范面积达32920亩,农民平均增收360/亩,有效地提高了种蔗的比较效益;形成了一批基础性研究成果,育成甘蔗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10万亩,新经济效益达1.9亿元。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扶持,扩大体系建设的覆盖面,更充分地发挥产业技术体系功能与作用。一是以体系为平台,加强与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基地建设等管理部门和项目的整合,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和各类项目资源,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二是将体系研发、试验示范熟化后的新品种、间套种等新技术,通过高产创建等活动向全省主产区进行示范推广,提高甘蔗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效率,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三是将体系的核心示范区和综合示范区与高产创建、糖料基地和良种基地建设等进行有效整合,促进体系功能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品种、技术等科技成果与管理方式上的有效衔接。

(二)改善甘蔗生产立地条件,实现“坡地增糖”

云南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坡地,蔗糖产业发展的希望和潜力也将在坡地,实践表明,坡改梯后甘蔗单产可从3.0/亩提高到5.0-6.0/亩,实现甘蔗生产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关键在于坡地,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扶持应突出改善坡地甘蔗立地条件这一重点,以实现云南甘蔗产业的稳步发展。一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扶贫资金、水利投入、发改基本建设等各渠道资金的整合力度,加大对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引导制糖企业增加农田水利、道路建设投资的新机制、新途径,使制糖企业自觉对蔗区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三是甘蔗生产水利化建设优先申报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民办公助”项目,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四是广泛发动受益区群众积极筹措资金,投工投劳,积极参与蔗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积极争取国家糖料基地建设和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等支持,为改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条件,提高甘蔗生产的抗灾和减灾能力,为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完善政策措施,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一要加大对蔗糖产业发展专项投入。各级财政要建立支持蔗糖产业发展的投入长效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蔗糖产业发展。二是要加大对甘蔗机械化推广扶持力度。加大对甘蔗种植购置费的补贴,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农机服务,着力改善甘蔗种植的作业条件,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问题。三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糖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实行特别授信;积极发展甘蔗的政策性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办甘蔗保险业务,将自然灾害的风险损失或蔗农独自承担的风险损失,分散到各年和各投保人,从而提高单个蔗农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蔗农的收入。四是认真贯彻落实蔗糖价格联动政策。执行由首次结算价、良种加价(淘汰品种减价)、糖蔗联动二次结算价三部分构成糖料收购价,加大对糖料收购价格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压级压价、抬级抬价等价格违法行为,确实保障蔗农的利益。

(四)完善组织运行机制,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甘蔗专业合作组织。加快甘蔗专业合作社、甘蔗协会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支持有条件的甘蔗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拓宽甘蔗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渠道,增强蔗农自我组织和发展能力。二是健全蔗糖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糖厂+专业合作社+农户”或“糖厂+农户”的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引导和促进制糖企业与蔗农之间形成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稳定系统内部的“非市场安排”,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以各种生产要素入股、产权联合等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化各个环节的增值利润;引导和支持甘蔗产业化经营组织建立市场风险基金制度,实行“以丰补歉”,增强蔗农与龙头企业共同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提升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引导龙头企业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和利用期货市场,减少突发性因素干扰,降低生产周期对甘蔗生产的影响,通过期货交易避免蔗糖跌价损失,用契约保证生产者的利益;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蔗糖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进行多元化经营,提高糖厂副产物或废弃物的有效控制和综合利用率,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生产效益,提升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产业国际合作

一是加大政府调控与支持,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尽快签订中缅、中老关于罂粟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和农业合作的政府之间的框架协议,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研究制定云南蔗糖国际合作开发规划,明确开发的阶段性目标,稳步有序地加以推进;加快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为投资者提供东南亚国家农业市场、各国政策法规等投资环境信息以及其他科技咨询服务。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推进蔗糖产业对外开放。放宽制糖企业“走出去”资本出境的限制额度,对外投资项目下农机、化肥、农药等农资出口、糖料及加工品进口及时给予足够的进出口配额支持,给予农资和产品进出口减免关税和增值税的政策,对人员出入境简化手续、及时办理,并给予办理意外身故保险支持等。三是构筑便捷物流信息平台,提高贸易便利化。构建农产品进出口多元物流体系,形成基础设施完善、物流管理规范、通关出口便捷的区域物流中心,完善检贸、关贸、汇贸、税贸、财贸、农贸、科贸、工贸、银贸等合作机制,推广通关便利化措施。四是创新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完善“属地报关、口岸验放”和“区域通关一体化”等现代通关物流模式以及预约报检检验等有关制度,加快产品通关速度。



Copyright © 2010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