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经济动态 > 省内动态 > |
| 2013-08-24 12:31:39 产业经济研究室
昆商糖网8月8日讯 和平村是沧源自治县的第一大甘蔗种植专业村,被誉为点缀在耿沧二级公路上的一块“绿宝石”。 记者走进地处勐省镇东部,距勐省镇政府5公里,西邻勐省农场管委会的和平村,放眼望去,山山岭岭都是甘蔗。村支书李永军告诉记者:“和平村辖有5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707户农户,2519人,主要经济来源以甘蔗为主,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61.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70元,去年又有50户农户靠发展甘蔗产业盖起了新民居。” 李永军带着我们走进田间地头,入农户家中,一路上只见农户身背喷雾器,手持砍刀,向着自家的甘蔗地里去。陪同记者采访的勐省镇陈副书记说:“现在正是甘蔗中耕管理期,村民们正忙着给甘蔗打药、施肥。”在一块甘蔗地边的空地上,有一个小伙子和几个妇女正在拌肥料,准备给甘蔗施肥,记者与他们交谈起来:“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给甘蔗施肥苦不苦?”正在拌肥料的小伙子告诉记者:“我叫李党,是红河学院大三学生,放暑假回家看到大人们都在忙,自已也就参加了,这也是锻炼自己的一次好机会。给甘蔗施肥很辛苦,全身都被甘蔗叶划破了,但大人们一年四季都要在地里干,我们一个学期回来干几天,这点苦算不了什么。”说着他又拿起一只塑料桶,装满刚拌好的甘蔗肥,和大人们一起钻到甘蔗地里施肥去了。 据介绍,和平村的甘蔗种植由于受到持续干旱的影响,前期种植时蔗苗被晒死,损失严重,但在村“两委”的领导下,驻村工作队员和村组干部入户家中全民动员,全村党员和村民理事会、甘蔗产业协会、运输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积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村组与村组之间组建互助组,积极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积极开展抗旱抢种工作。现在,他们又抓住雨季降水的有利时机,加强中耕管理,决心在提高单产上要效益,减少损失。村里的甘蔗技术指导员陈海中告诉记者:“我每天都到甘蔗地里转转,看看哪一块地该施肥,哪一块地该打药,打什么药才有效,哪一块地该进行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就及时组织群众进行管理,目的就是要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让老百姓有个好的收成。” 从甘蔗地回来,记者走进田飞闯家,他家的新房是去年才盖好的,他说:“我家种着20亩甘蔗,甘蔗一年收入大概算下来5万元左右,房子是去年盖的,盖新房投资了30万元,钱是原来自家攒得一点,国家补助一点,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点,没有去银行贷款,现在还差着10多万元的账。”“这账你打算怎么去还?”“我打算依靠甘蔗款和拉甘蔗的钱,2、3年之内也就能还清。”“拉甘蔗一年的收入有多少?”“拉甘蔗一个榨季算半年,拉下来除掉油钱和管理费,一年算下来有38000元左右。”李永军介绍说:“他在村里还担任着运输专业合作社运输队队长。”“你们运输队平时组织出去搞运输吗?”“运输队就是专门拉运甘蔗到糖厂,平时修理蔗区路出点义务工,没有专门组织出去搞运输。”“榨季结束停下来后做些什么?”“事情多着呢,检修车子,修修蔗区路,参加中耕管理,还很忙哩。” 据了解,和平村通过发展甘蔗产业,从5000亩到现在的12000亩,成为全县发展甘蔗第一大村,仅去年全村甘蔗收入就达到3100多万元。有130多户农户在“美丽乡村” 建设中,靠发展甘蔗绿色产业盖起了一楼一底的小洋楼,有37户农户还购买了汽车成立了甘蔗运输队。李永军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这几年来,我们和平村在发展甘蔗产业上,从5000亩发展到12000亩,甘蔗产业在全县可能是第一位了,2012年,我们的甘蔗产值达到3100多万元。我们和平村将会继续抓好绿色产业的发展,老百姓有了钱,‘美丽乡村’也会建设得越来越好。” (昆商糖网—行业动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