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产业经济动态国内动态
2013-08-31 23:18:07  产业经济研究室

回顾历史 提高认识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海南的蔗糖产业

昆商糖网8月30日讯  甘蔗制糖产业是海南具有区域优势和较大加工规模的传统产业,也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蔗糖产业关乎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几十万农民的发家致富,关乎产糖市(县)的经济建设,关乎国家食糖安全,同时也是建设国际旅游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应该提高认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海南的蔗糖产业。 

    一、海南蔗糖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蔗糖产业的历史及贡献

 1、甘蔗制糖产业的布局。

 海南的蔗糖产业目前主要分布在琼西地区及琼北部分地区,主产区是儋州、临高、昌江、东方,次产区是白沙、澄迈、海口等地。2012跨2013年榨季,儋州、临高、昌江三市(县)合计的的蔗、糖产量分别达到288万吨和34.24万吨,占全省的66.5%和68.8%。东方是近来发展最快的地区,2012跨2013年榨季蔗、糖产量分别达到40万吨和4.5万吨,同比均增长150%左右。此外,乐东的制糖企业虽然已经关闭,但近年来又有不少农民重新种植甘蔗交由东方、昌江的制糖企业收购。

 2、甘蔗制糖产业的发展史。

 海南的蔗糖产业历史悠久,历经多次起伏而艰难发展。

 海南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甘蔗种植与榨糖制酒作坊,可谓蔗糖原产地之一,至清代甘蔗种植和土法制糖便已遍及全岛。

解放以来,海南制糖工业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

1950年代初,广东省人民政府组织专家对海南进行调研后,提出发展海南制糖工业的建议。1954年,国家投资250万元在琼山龙塘建起海南第一家亚硫酸法机制白砂糖厂,日榨甘蔗能力250吨。至1990年,全省拥有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日榨甘蔗能力200-1500吨的机制糖厂39家,日处理甘蔗总能力2.99万吨。

1990年后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海南的制糖企业逐步由原来的地方国营企业通过产权转让、改制重组而转变为民营和民营企业承包及国有控股企业,并在兼并重组中优胜劣汰,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但产能不断扩大。

海南糖料甘蔗的生产,在1950年时种植面积仅有4万多亩、产甘蔗5万余吨,1950年以后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始有计划地发展,但大规模地发展是在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1980年之后,同时主产区开始向人口较少、土地资源充足的西部地区转移。1981至1985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尽管其间也曾因干旱等原因经历过马鞍式的起伏。1985跨1986年榨季,全岛甘蔗种植面积创纪录的达到173.55万亩,产蔗量达304.30万吨。1986至1988年,由于干旱和糖蔗收购价偏低,全岛的甘蔗种植面积和产蔗量连续三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1997跨1998年榨季,全省甘蔗种植面积又恢复到142.80万亩,产蔗量达431.68万吨,产糖量达51.67万吨,蔗、糖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海南省政府对全省的甘制产业布局进行了调整,三亚、陵水、万宁、琼海、文昌的糖厂先后关闭停产,糖料甘蔗的种植也随之停止。进入本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乐东、屯昌的制糖企业也先后退出制糖行业。

 3、甘蔗制糖产业在历史上的贡献。

多年来,海南的制糖产业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从清代开始,海南生产的土糖除供本岛居民食用外还销出岛外,成为重要的商品。1924年全岛外销土糖已达1114万公斤。

从1955年到1990年的35年间,全岛累计产蔗糖300余万吨,其中上调国家约170万吨;仅1970至1990年的20年间,国营性质的海南制糖工业累计实现税利约7亿元,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八一糖厂自1962年建厂到1990年止的28年间,糖厂生产建设累计总投资3062万元,累计榨甘蔗228.6万吨,产白砂糖24.08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30170.38万元,利润总额4132.8万元,上缴税金8082万元,提取固定资产折旧总额706.57万元,利润、税金和固定资产折旧三项合计为12921.37万元,为总投资的4.22倍。

1986年度,海南共产糖30.68万吨,制糖工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当年海南工业总产值的25%,食糖工商税收9100万元,占当年海南工商税收的28.8%,实现利润2153万元,占当年海南工业利润的71%。

1990年后,逐步实现民营化的制糖企业,继续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2007跨2008年榨季,全省蔗农甘蔗销售总收入11.44亿多元(以参与种植甘蔗农户13万多户计平均每户甘蔗销售收入0.8万元),全省所产的51.67万吨食糖中供应国内其他地区约37万吨,制糖企业实现销售总值14亿多元,贡献税金约2亿元。

4、甘蔗产业在海南农业结构中的地位。

 海南因地处热带,长期以来甘蔗生产都面对香蕉、橡胶、木薯等其他热带旱地作物的竞争,然而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在众多经济作物的激烈竞争和多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甘蔗始终都保持着大宗农作物的地位,始终都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始终都是产区农民无法割舍的产业。

(二)海南蔗糖产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近三年甘蔗与食糖生产情况。

 近三年来,海南的蔗、糖产量再次呈现出大落大起的局面。

2010跨2011榨季,全省甘蔗种植面积70.66万亩,同比减少28.74万亩(收获面积57.81万亩,同比减少39.16万亩);榨蔗量184.27万吨,同比减少78.26万吨;平均工业亩产3.21吨,同比增加0.46吨;产糖量22.67万吨,同比减少9.14万吨;混合产糖率12.30%,同比提高0.18%。这个榨季是海南进入1980年代以来蔗、糖产量的低谷,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97跨1998年榨季分别下降247.41万吨和29万吨,下降幅度均达两倍以上。

 2011跨2012榨季,全省甘蔗种植面积恢复至82.09万亩,同比增加10.44万亩(收获面积77.25万亩,同比增加19.44万亩);榨蔗量262.15万吨,同比增加77.88万吨;平均工业亩产3.39吨,同比增加0.18吨;产糖量30.88万吨,同比增加8.21万吨;甘蔗混合产糖率11.78%,同比下降0.52%。

2012跨2013年榨季,全省甘蔗种植面积恢复至94.03万亩,同比增加14.91万亩(收获面积约91.78万亩,同比增加15.44万亩);榨蔗量432.26万吨,同比增加180.50万吨;平均工业亩产4.76吨,同比增加1.37吨/亩;产糖量49.73万吨,同比增加19.61万吨;甘蔗混合产糖率11.71%,同比下降0.07%。本榨季蔗、糖产量大幅度地恢复至历史最好水平。

2012跨2013年榨季,全省蔗农在甘蔗收购价下调约10.64%的情况下甘蔗销售总收入仍然达到21.79亿元,以参与种植甘蔗农户约12万户、50万人计,平均每户甘蔗销售收入约1.8万元,人均约0.45万元,占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0.74元的50%以上;制糖企业在糖价下跌约30%的情况下按平均5600元/吨计实现的销售收入预计仍然可达28亿元、交纳税金可超过3亿元。不过,由于糖价暴跌和产糖率严重下降,如果糖价继续下跌,预计全省制糖企业亏损近3亿元。

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建设的全面铺开,蔗糖产业在全省的GDP总量占比中虽然已经不高,但对产糖市(县)而言始终是十分重要的产业。

2、制糖企业的产能规模及技术装备水平。

海南制糖企业的产能规模,在2010跨2011年榨季时达到5.32万吨/日,为历史上最高水平,制糖企业共有24家,固定职工5209人。2012跨2013年榨季,随着一些规模小、蔗源少的制糖企业的关闭,全省规模以上正常生产的制糖企业产能规模调整为4.56万吨/日(其中日处理甘蔗能力达4000吨以上的有4家),制糖企业减少至18家,固定职工增加至6096人。现有制糖企业分属8家集团(总公司)。其中: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下属10家,上海东方先导糖酒有限公司下属2家,其余为独立经营。

今年,定安县的制糖企业因原料甘蔗不足也将退出制糖行业,但同时东方等地一些制糖企业将扩大产能,以满足甘蔗不断增产的需要。

海南省制糖企业的设备大部分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所购置,虽然后来大多数都经过了技术改造、升级,但仍然不够先进。

 海南制糖企业甘蔗糖的制造工艺是采用亚硫酸法。过去,亚硫酸法生产的白砂糖质量较差,但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现在质量已经得到保证。同时这种工艺所产生的滤泥可以直接当作肥料使用,后处理费用低。

目前,海南各制糖企业均已采用无滤布真空吸滤机、强制循环煮糖罐新技术,许多制糖企业还推广了甘蔗高效破碎设备、带双辊喂料器、管道硫熏中和器及连续分离机等高效新型设备。化学助剂如杀菌剂、絮凝剂、脱色剂、除垢剂、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推广也取得进展。在自动控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许多一次仪表及自动控制系统投入生产运行,如折光锤度计、蔗渣水分测定仪、锟升仪、蔗渣厚度自动调和、榨机直流电机无级调速、蒸发煮糖过程微机控制、锅炉全自动控制及能源集中管理等,最新的近红外在线检测技术,有效地改善了糖料进厂含糖检测和工艺过程中糖浆糖分检测。

3、甘蔗生产与制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甘蔗生产观念、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不是专业种植,由于甘蔗粗生易长,海南很多农民都是把甘蔗当作“铁百姓”来对待,种植、管理都十分的粗放,根本就没有商品意识,从而也就没有成本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同时,甘蔗生产一直都是零星分散的,基本上仍然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

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地制约着甘蔗生产的技术进步。至今,海南蔗田的田园化和水利建设仍然难以开展,机械深耕、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和良种良苗的推广举步维艰,病虫害的防治也无法做到群防群治,导致甘蔗的单产和蔗糖分无法明显提高。加上砍蔗费用过高,蔗田又普遍没有间套种其他作物,蔗田综合收益过低,农民种蔗积极性备受挫伤。

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发达、改革创新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海南甘蔗生产的方式与栽培技术仍然如此落后是极不应该的。

(2)制糖企业技术装备、生产管理与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由于缺少投入,海南制糖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在总体上与国内先进省(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更大,主要体现在规模较小、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目前海南制糖企业平均产能仅有0.25万吨/日,规模普遍过小,这导致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都比较低。

海南日榨4000吨甘蔗规模的糖厂用工人数均逾600人(含季节性工人),比国内先进省(区)比较有所偏高,是国外同规模先进水平糖厂的3倍以上;人均产糖量不足100吨,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制糖煤耗是发达国家的近两倍;制糖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6倍;加工费用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说明,海南的制糖业在采用和引进高技术含量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海南制糖企业现有中、高级技术人员仅95人,在全部固定职工中占比不足1.5%,其中有8家制糖企业仅有一人。由于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水平也就难以有效提高。

(3)甘蔗购销环节问题繁多。

海南原料甘蔗的购销工作,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损伤了蔗农群众和制糖企业的利益。甘蔗砍运过程中的乱象,打乱了制糖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固有的生产规律,造成了原料甘蔗重量与糖分的严重损耗,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还诱发了许多社会治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被抢购蔗源的制糖企业因不愿意再投资扶持蔗农发展甘蔗生产从而可能步入蔗源更加短缺的恶性循环之路。

从2012跨2013年榨季的情况来看,跨区抢购甘蔗的现象因目前糖价低迷而暂时没有出现,但甘蔗收购工作中违反价格政策和违反制度、“公约”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在制糖企业方面,主要是:有的砍运计划混乱,发出砍蔗通知后不及时承运甘蔗;有的发生农务管理人员出卖蔗单、中饱私囊的行为;有的将运费和司机补贴转嫁给蔗农;有的随意扣除甘蔗杂物;有的出现甘蔗地磅不准的问题。在蔗农方面,主要有:很多蔗农始终不愿意与制糖企业签订甘蔗收购合同,造成企业无法按计划安排砍运;部分蔗农在尚未接到制糖企业通知的情况下便自行砍收甘蔗,造成甘蔗无法及时运输进厂而损失;有的地方出现运蔗司机要挟制糖企业,强行垄断运蔗,破坏砍运计划,造成蔗农卖蔗难,等等。

(4)行业管理乏力、政府支持与监管力度不够。

 海南省糖业协会在对全省制糖行业的管理、协调、服务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由于权限以及经费短缺、人手过少等原因,也有许多工作是力所不及的。

多年来,海南蔗糖产业发展缓慢,甘蔗生产与制糖生产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甘蔗购销环节存在的卖蔗难问题等等,都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不明确、支持与监管不到位有关。突出表现在:蔗、糖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得不到及时研究解决,甘蔗和制糖生产中的各项技术进步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作为大宗的影响面广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业,出现这种现象是不应该的;作为全国食糖主产区之一,这些现象与广西、云南、广东等省(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相比也是不相称的。

昆商糖网—行业动态)



Copyright © 2010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