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经济动态 > 省内动态 > |
| 2013-10-31 21:15:27 产业经济研究室
糖业是云南特色、优势传统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居于第二位,是云南轻工业的龙头之一。 制糖业是云南省一大地方经济产业,多年来,蔗糖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于促进全省经济,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全省有11个地、州、市,600多万人以种植甘蔗为主,有80条生产单位(生产线),17个法人企业。制糖业是德宏、临沧、保山、思茅等地州市的骨干产业。同时,全省129个县、市中,有48个县、市种植甘蔗,在一些主要产糖县,糖产业占当地GDP总量和财政收入的50%~70%,特别是29个贫困县中,甘蔗收入更是农民脱贫的主要依靠,蔗农收入77.4亿元,增长12.7%。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540万亩,糖产业涉及蔗农及相关行业人员600多万人,日加工甘蔗能力25万吨,工农业总产值达222.15亿元,占全省GDP的5%,已经成为我省的骨干产业。 云南已成为全国第二产糖大省。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糖产业以平均11.6%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经过多方面努力,云南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成为地方经济中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制糖工业在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稳定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促进云南经济,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云南在糖业发展的问题上,也一直存在储多问题,起伏不定,以致并未能达到它该有的地位和效应。 困境:五大问题的牵制 目前,云南糖业主要呈现五大问题。一是企业成本高,与国际市场相比缺乏竞争力。由于甘蔗收购价格高于主要产糖国,其他费用刚性增长,使云南制糖企业在处于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11/2012榨季,全省平均完全成本为5704元/吨,2012/2013榨季全省平均完全成本为5445元/吨,虽有下降,但是仍然远高于国际主要产糖国的成本。 二是良种良法的推进速度慢,从根本上影响到了集约化进程。制糖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从糖料种植开始,糖料基地的建设十分重要。在推进良种的选育和推广的同时,需要同步推进良法的运用,但是云南在良法的推广上各企业情况不一,企业对科技支撑的作用认识不够,大凡发展比较快、产量稳定、甘蔗含糖份高、出糖率高的企业与良法运用关系很大,目前良种良法运用推广比较好的企业只占50%,所占种植面积还不到50%。 三是企业分散雷同,经营规模小。全省大型制糖企业不多,年产糖量在1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7户,年产糖500000吨以上的企业只有2户。日处理3000-5000吨以的中型企业不在少数。最大单厂生产能力为日处理甘蔗12000吨,平均规模3125吨,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不足。由于集团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方面进展缓慢,既影响了企业驾驭市场及创建著名品牌的能力,又助长了资源分割和技术要素的分散,同时也增加了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云南省特有的自然优势。 四是糖料种植中的劳务成本高,生产效率低. 11/12榨季云南省甘蔗平均进厂成本为500.05元/吨,较10/11榨季434.44元/吨增加65.61元/吨,上涨了15.1%,其中:甘蔗收购价格429.12元/吨,增加55.62元/吨,上涨14.9%,甘蔗运费32.09元/吨,增加3.02元/吨,上涨10.39%,扶持等杂费38.84元/吨,增加3.97元/吨,上涨11.38%。甘蔗种植中的机械化推广主要集中在“种、管”两个环节,而且面积还不大,人工种植的成份还比较大。砍甘蔗主要靠人力,2012/2013榨季全省甘蔗平均收购价已经达4333元/吨,砍工费全省平均已经达到120元/吨。 五是产品加工深度不够,综合利用率低。全省除弥勒县云南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其中一条生产线采用碳酸法制糖外,全部都是亚硫酸法制糖。陇川景坎糖厂有全省唯一的一条精制糖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只有一万吨。绵白糖也只有保山三个企业少量生产。产品进入著名终端企业的规模还不大。同时,本地深加工的企业还不多,著名用糖企业落地云南的还不多,由于规模小,综合利用的价值也相应较低,产业链延长的工作任重道远。 出路:逆势下的挣脱 想要找到云南糖业的出路,要纵观全国糖业发展局势。自上个榨季以来,面对国际市场的冲击,我国糖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榨季在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全行业的处境更加艰难,我们不仅要承受全球食糖增产的压力,还要去面对欧美国家经济衰退带来的影响,糖业切实的感受到了国际竞争的压力。 当前糖业的问题与性质:产量增幅不大,价格下跌幅度不小。2011/2012榨季,我们全国产量为1151万吨,2012/2013榨季,全国产量在1310万吨以下,与我们的食糖消费量相比,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可是去年糖业处于微利状态。本榨季,全行业已经处于亏损状态,两年之间食糖价格下跌了34%以上。2011/2012榨季我国食糖产量为1151万吨,就国内市场来讲,本来我们应该是产不足需,供应是有缺口的。2012/2013榨季我国食糖产量1310以下,增产幅度不大,但是食糖价格依然下行,形势严峻。 食糖是各国高度保护的农产品之一,发达国家平均进口关税税率为122%,发展中国家为55%,我国为配额内15%,全关税进口为50%,问题出在低关税水平下,国际市场的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上。 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国内外差价大引起的进口量暴增;二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对国内食糖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本来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管控来对冲一部分影响。现在看来我们对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预见性还不够;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还不够;管控的力度还不够。 面对这样一个市场状态,榨季以来大家显得很悲观。国际市场比国内市场悲观(国际市场跌幅已经达50%以上)、投资机构比业内悲观。显然,我们忽视了四个现象:一是2012/2013榨季的食糖进口将低于上个榨季的可能;二是北方食糖进口加工区及其销区食糖价格一直呈相对比较稳定;三是以玉米糖浆为主的替代品产销正在萎缩;四是未来在消费和生产上可能的变化。相反,放大了眼前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是位居巴西、印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食糖生产国,同时也是位居印度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食糖消费国。我国虽是世界食糖消费大国,但人均食糖消费量低,2012年人均消费仅11.2公斤,远低于世界人均23.7公斤的水平。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仍将保持在7%以上的增速,我国食糖消费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FAO-OECD最新农业展望报告预测,到2021年中国食糖消费量可能增至1987万吨,国内食糖消费将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继续增长。 就国内糖业来讲,目前的困难和问题的性质是全球性的、周期性的、暂时性的,而不是方向性的。毫无疑问,面对困难我们只有奋发图强,除了国家的支持,糖业需要认真研究发展对策。总体来讲,我国糖业要走出困境,需要国家与企业共同努力,对可持续发展采取综合对策。 政策:给力产业跨越 针对上述问题,云南省政府也引起重视。今年六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下发《推进蔗糖产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期统一认识、科学发展、加快糖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促进和振兴云南糖业。《意见》中指出,到2015年,要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规模上万亩的现代种植园,总种植面积超过600万亩,产甘蔗3000万吨以上。同时,云南年产蔗糖达到300万吨,实现蔗糖产业附加产品产值50亿元以上,工农业总产值400亿元以上。 《意见》介绍,云南是全国第2大产糖省和国家重要的糖料基地,全省16个州市中有11个州市产糖,约128万多农户、600多万农民种植甘蔗,多为少数民族地区。 2011/2012榨季,云南食糖产量201.37万吨,蔗糖产业工农业综合产值由2005年的66.6亿元增加到212.8亿元,制糖工业实现利税由8.9亿元增加到20.2亿元,蔗糖产业已成为云南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特色农产品加工,成为农民增收、地方财政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12/2013榨季,云南食糖产量创历史新高达224万吨。 《意见》提出,到2015年,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规模上万亩、平均单产5吨/亩以上、含糖分15%以上、出糖率13%以上,总种植面积超过600万亩,产甘蔗3000万吨以上的现代种植园。 此外,力争到2015年,蔗糖加工产业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产业链进一步延长,达到年产蔗糖300万吨,蔗渣浆纸15万吨,酒精20万吨以上,实现制糖工业产值180亿元以上。蔗糖产业附加产品产值50亿元以上,工农业总产值400亿元以上。 当前,云南蔗糖产业发展中存在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制糖企业普遍原料不足,生产经营困难,价格联动机制不完善、物流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蔗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意见》提出了蔗糖产业发展的8大行动。重点打造临沧、德宏、普洱、文山片区,筛选一批集中连片、规模上万亩的现代种植园,启动建设专业合作组织、高产稳产蔗田建设试点示范区。到2015年,集中建设年种植甘蔗10万亩以上,甘蔗产量40万吨以上的25个国家级糖料基地和9个省级糖料基地,优质糖料基地生产能力占全省甘蔗生产能力的80%以上。 在《意见》中,云南对今后三年糖业发展作出详细规划,涉及糖业的整条产业链,包括示范基地及产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提高机械化程度等。力争到2015年,云南培育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国家级制糖龙头企业2户,培育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6—8户,培育上市企业1—2户。 在对云南糖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中,除了在税收、农机补贴及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意见》提出,云南省财政将每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34个基地县和所在州、市两级合计按照1:1配套,建立蔗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制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开发,甘蔗新品种科技研发。 在科技方面,《意见》提出,要加快培育、引进和推广高产高糖新品,每年育成和引进甘蔗新品种5—8个,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新品种选育基地及种植示范基地。到2015年,力争高产高糖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30%以上。建设100万亩吨糖田,改造中低产蔗园200万亩,高产稳产蔗园达到300万亩以上。 此外,大力推广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和机械化收获技术,提升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到2015年,力争全省1/3以上的蔗区耕地实现甘蔗生产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支持龙头制糖企业与国内主要用糖企业产销对接营销模式,逐步提高高端客户的销售比重。力争在2015年前,建设完成昆明中央储备糖库项目。 同时,鼓励和支持蔗区土地合理流转,通过租赁、合作、入股、互换、转包、转让等多种方式,促进土地向甘蔗种植大户和甘蔗专业合作社适度集中。到2015年,由专业合作社提供的甘蔗原料占70%以上。 《意见》刚出,可喜的消息传来,今年云南发布的2013云南企业100强里,蔗糖产业有5家企业入围,这昭示着云南糖业进入了新的时期。 相关链接:筹备国储库 逆境顾民生 随着进口糖的冲击,国内糖价大幅度下跌,生产商亏损,流通商困难,最终将严重损害到广大蔗农的切身利益。经过云南省有关部门的申请,受中央政府委托,中糖集团在昆明筹建中央直属储备糖库。中央直属储备糖库建成后将改变云南省没有国家储备库的局面,有效调节供需,维护市场稳定。 中央直属储备糖库建成后,实现调节供需、服务贸易的社会价值。更有价值的是,昆明中央直属储备糖库建成后将使云南产区与中糖集团遍及全国各销区各储备库之间建立了物流通道,使得云南白糖有条件实现以“时空转换”达到“价格空间”,从而实现巨大的社会效益。 (云南糖网—滇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