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产业经济动态省内动态
2014-03-04 18:07:41  产业经济研究室

糖质量无法保证 弥勒“小机榨”冲击正规糖厂

 

政府发通告要求严惩

现状:云南省红河州弥勒“竹园红糖”在云南很有名气,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在弥勒市竹园镇、朋普镇农村,有很多无证榨糖的小作坊,活跃着200多台“小机榨”。这些无证小厂生产的红糖也打着“竹园红糖”的牌子。

多年来,这些“小机榨”在利益驱使下,越来越猖獗,影响到正规糖厂的开榨。在2013—2014榨季到来之际,弥勒市政府再次发出通告,要求严惩重处,打击“小机榨”。

现状 238台“小机榨”开榨量超糖厂

今年春节期间,驾车从石锁公路老路路过朋普,就会看到有人站在路边兜售红糖。“正宗竹园红糖,自己榨的,121公斤。”兜售者说,在他们村子,有4台榨糖的小机器,政府现在查得紧,一有风声就关门,检查组走了,他们又重开。

根据弥勒市相关部门调查,弥勒县朋普镇、竹园镇、江边乡等地有238台“小机榨”,其中竹园镇最多,达到154台。非法“小机榨”对当地正规糖厂的损害非常大。如2010/2011年榨季,弥勒市制糖企业的甘蔗被“小机榨”主大量抢购,糖厂整个榨季仅开了30天,收榨甘蔗4.8万余吨,设备利用率仅为8%,出现榨季的历史低谷。而就在这一榨季,非法“小机榨”的开榨量却达到12万吨,超过正规糖厂的开榨量两倍多。

有这样一组数据更能证明“小机榨”的猖狂,2007/2008榨季,位于弥勒市朋普镇的云南力量生物制品(集团)有限公司开榨量为40.5万吨,到2010/2011榨季,开榨量为4.8万吨。而同期,“小机榨”的开榨量从1.5万吨增长到12万吨。

危害 损害当地品牌和蔗农利益

"竹园红糖"这个品牌从1951年就响彻全国,但这些"小机榨"生产出来的红糖也打着"竹园红糖"的牌子。”弥勒市工信委一位工作人员说,这些“三无”红糖损害着几十年树立起来的品牌。

该工作人员表示,“小机榨”的危害远不止损害本地品牌,这些小作坊生产出来的红糖卫生无法保证,有的添加食品添加剂,会损害人的健康。另外,“小机榨”严重浪费有限的甘蔗原料,废渣、废水没有任何治理措施,严重污染蔗区生活、生产环境。

“小机榨”最大的危害是损害当地群众的利益,因为云南甘蔗种植都是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制糖企业提供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还签订最低收购价,保护蔗农的利益,但这些“小机榨”主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干旱甘蔗减产时提高收购价,在甘蔗丰产时压低收购价,最终受害的是蔗农。

红河州工信委工作人员称,“小机榨”主对蔗区的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无投入,却享受政府和糖厂投入扶持的成果,扰乱了地区经济秩序。

处罚 违法收购甘蔗可罚款3

多年来,弥勒当地政府一直在打击“小机榨”,政府和制糖企业为打击“小机榨”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红河州糖协对这一情况进行多次调研后建议,弥勒市相关部门应该齐动员,从砍甘蔗、组织生产、市场流通三个环节进行环环打击。统一协调区域内县与县之间,厂与厂之间的糖料收购工作,严禁跨地区抢购甘蔗。另外,还应销毁“小机榨”设备,并对机主进行重罚。

    从今年21日开始,弥勒市政府发出公告打击“小机榨”。除了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蔗糖和用于违法生产蔗糖的工具、设备和原料等物品外,还给予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违法收购甘蔗的,视情节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都市时报)


Copyright © 2010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