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的位置: 首页 > 体系建设 > 区域推广站 > |
| 2014-10-29 18:54:25 产业经济研究室
昌宁县蔗糖产业发展有近60年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建立的柯街和湾甸红糖厂,是昌宁蔗糖产业起步的标志,70年代又由国家轻工部投资建立湾甸白糖厂,在此后的近20年时间里,制糖企业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被称为昌宁的半壁江山。蔗糖产业对昌宁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不折不扣的支柱骨干产业。 一、基本情况 我县蔗糖产业发展到现在,共有8个乡镇,61个村民委员会,618个村民小组2万多农户,近9万人口种植甘蔗。甘蔗种植总面积、甘蔗总产、农业产值居全省第十一位,居全市第一位。2014年,蔗农人均甘蔗收入3066元,全县人均甘蔗收入800元。同时,蔗糖产业还带动了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同步发展,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全县共有3户制糖企业,5条制糖生产线,日处理甘蔗能力7000吨。 二、困难问题 2013年以来,是昌宁县蔗糖产业发展有史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其困难程度可以用“四面楚歌”、“雪上加霜”来形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种植条件十分恶劣。昌宁县蔗区98%以上都是旱坡地,水利设施严重滞后,灌溉条件基本为零,近几年昌宁蔗区干旱严重,甘蔗生产处于靠天吃饭状态,导致山地甘蔗种植投资风险指数太大,表现在甘蔗出苗差、长势差、绝收面积大等,甘蔗产量得不到保障,企业和农户种植收益小,产业发展困难。 二是受蔗糖产业大环境不景气影响严重。在蔗糖产业发展历史上,糖价下滑是周期性的现象,但2013年以来下滑是最严重的一次。我县受客观因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今年食糖价格持续徘徊在4000元/吨左右,每吨亏损1500元以上,企业资金运转困难,部分款项兑付不及时到位,蔗农种蔗积极性严重受挫,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三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我县蔗糖产业面临发展最困难,最关键的时期,但部分基层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在面对如何发展,该不该发展的问题上,有不同的声音,达不成一致意见。有的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认真分析产业现状,不能正视发展困难,缺乏迎难而上、沟通协调、科学规划、共谋发展的理念,严重制约了甘蔗产业的发展。 四是产业发展科技水平低。近几年来,社会上有一个错误的观点:甘蔗是“懒庄稼”,是粗放作物,不需要有太多的科技投入,导致甘蔗产业发展科技水平太低,科技推广难度大,科技资金投入少。目前甘蔗科技水平情况是:甘蔗简约化种植率在10%以下,深沟板土镇压种植10%以下,甘蔗全程机械化为零,良种种植布局不够合理,甘蔗病虫草鼠统防统治水平较低。甘蔗平均亩产在4吨以下,甘蔗产业综合竞争力弱。 三、工作重点 全面、深入、客观的分析我县蔗糖产业所面临的形势,提出发展计划,制定工作目标,是昌宁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各种蔗乡镇和制糖企业的首要任务。科学分析蔗糖产业发展现状,找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下步工作重点: 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原料发展力度。种乡镇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完善甘蔗产业领导机构,强化对甘蔗产业发展的领导。各级要进一步深化对县情、乡情、村情的再认识,提高对巩固甘蔗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好群众的宣传引导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原料发展作为蔗糖产业优化升级的根本抓紧抓落实。 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蔗区生产条件。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坡改梯、水利和道路建设,依靠县、乡和企业资金投入是无法完成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增加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甘蔗生产条件,奠定甘蔗产业发展基础,逐步挖掘产业发展潜力。 三是制糖企业要开发新产业,研发新产品,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制糖企业要有超前眼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新兴产业;积极分析市场前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是要抓好科技措施的落实,不断实现提质增效。要从思想上消除对甘蔗科技投入的“漠视”,要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严格落实并推广各项规范化种植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抓好甘蔗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要有针对性的加大甘蔗农业机械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要不断探索甘蔗简约化种植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甘蔗作物综合竞争力。 四、发展建议 一是建议要将甘蔗政策性保险做到全覆盖,保证蔗农种植利益,降低企业发展成本。 二是要加大蔗糖产业信贷投入,鼓励和支持银行业将制糖企业纳入农业专项贷款范围,给予重点扶持。 三是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支持蔗糖产业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蔗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协调,齐心协力共度蔗糖产业发展难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