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研究报告 > | ||||||||||||||||||||||||||||||
2010-11-15 09:47:38 产业经济研究室
(甘蔗产业经济研究室) 摘要:蔗糖产业是云南省传统优势产业,是甘蔗主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国家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为云南蔗糖产业“走出去”加大对外合作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本文根据云南蔗糖产业基础和现状,分析在桥头堡战略背景下蔗糖业的产业优势与发展机遇,剖析发展面临的困难,针对性提出扩大蔗糖产业对外开放合作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桥头堡;云南;蔗糖产业;替代种植;对策 一、云南蔗糖产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1.生产布局情况 云南是北回归线横跨我国境内最长的省份,省内热区资源丰富,气温高、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备甘蔗种植的优越条件。09/10榨季全省甘蔗种植面积为456万亩,共入榨甘蔗1363万吨,甘蔗面积和食糖产量稳居全国第二。云南在甘蔗产业主要布局在滇西、滇西南、滇南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元江、大盈江、陇川江、芒市江流域,海拔在500 2.龙头企业建设发展情况 云南省根据入世和蔗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针对云南省蔗糖业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重点区域和优势企业为切入点,资产为纽带,通过国有资产(国有股)划拨、减持和流动,推进企业间的重组联合、功能互补和实力扩充,加快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群,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同时逐步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行业运行机制,形成一批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大型制糖龙头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目前,全省有英茂糖业、南华糖业、力量糖业等11个糖业集团,共47个法人单位,拥有产业工人3.3万人,共有87条生产线。其中德宏州有14条生产线,平均日加工甘蔗能力2142吨;保山市有16条生产线,平均日加工甘蔗能力1115吨;临沧地区有14条生产线,平均日加工甘蔗能力2035吨;思茅地区有13条生产线,平均日加工甘蔗能力1384吨;红河州有11条生产线,平均日加工甘蔗能力1522吨;玉溪市8条生产线,平均日加工甘蔗能力1468吨;西双版纳州有6条生产线,平均日加工甘蔗能力1708吨。全省具备了日处理能力14.2万吨,年加工糖料能力2000万吨以上的产业规模。 3.较为系统的甘蔗产业化经营模式基本形成 在多年的实践中,云南蔗糖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龙头企业,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基地联结农户的成熟道路。甘蔗产区实行以制糖企业为核心,按经济区域实行划区管理,划定糖料区根据糖料生产者的意愿,并由制糖企业与糖料生产者签订糖料收购合同,大力推行订单农业。这种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特点就是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以甘蔗原料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通过收购蔗农原料方式结成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甘蔗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在蔗糖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很多的制糖企业注重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从各自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探索建立了合同约束、服务合作、利益分配等机制,逐步建立甘蔗价格随甘蔗糖分和糖价的变化而变化的“双联动”机制,推行糖料收购价格与食糖销售价格挂钩联动、糖料款二次结算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糖料生产者与制糖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机制。 4.甘蔗产业稳步发展 近四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蔗糖产业稳步上升(见表1)。2009/2010榨季,甘蔗面积456万亩,虽然云南大部分蔗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但甘蔗入榨量仍然1363万吨,平均产糖率达到12.98%(创了历史最高纪录),产糖量177.15万吨(占全国蔗糖产量的20%)。从蔗农收入看,2009/2010榨季全省平均吨甘蔗收购价达到280元左右,比上榨季的231元提高了49元/吨,全榨季共支付甘蔗款40亿元左右,甘蔗产业已成为主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表1 06/07—09/10云南省甘蔗生产情况
5.境外甘蔗种植发展迅速 为从根本上解决毒品入境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与缅甸、老挝政府合作,在缅甸北部、老挝北部开展以农经作物替代罂粟种植的工作。2006年,中国与老挝两国政府签署的《中老联合声明》提出,要发挥中国云南 老挝北部合作机制协调作用,开展禁毒合作,大力发展边境地区替代种植产业。2007年,中国和缅甸两国政府签署了罂粟替代种植的行动方案。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云南甘蔗境外种植的发展,通过中、缅、老多方沟通协作,云南蔗糖企业在缅甸北部和老挝北部逐渐探索出中方投技术、资金,缅方、老方投土地、劳力等替代种植形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2010榨季,云南制糖企业在缅甸北部和老挝北部种植甘蔗达16.6万亩,累计进口甘蔗68万吨,甘蔗成为云南省在境外替代种植的第一大品种。 1.国家全方位开放政策的战略机遇 胡锦涛总书记“使云南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重要批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功基础上,实施全方位开放的新思想、新突破、新举措,是进一步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边疆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与云南相邻的东南亚、南亚国家大多以农业为主,农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农业合作积极性高,随着桥头堡建设进入全新阶段,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农业产业合作将进入快速发展黄金时期。国家将加大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这为蔗糖产业进一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2.推进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当前,区域化、国际化产业梯度转移在全球已成为大趋势,对云南来讲,一方面,“东糖西移”的趋势使云南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省市重要转移地区;另一方面,云南省对东南亚、南亚有优势的产业也要“走出去”发展。在国家实施全方位开放的新的战略背景下,云南由我国一个西南内陆省份将一跃成为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前沿,云南特色农业必将发挥承“内”启“外”的功能作用,对促进云南蔗糖产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3.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机遇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流动加快,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关联度明显提高,贸易自由化、农产品生产国际分工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区域与区域之间、国与国之间经济进一步联系、融合。在东南亚、南亚,东盟、南盟等区域国家联盟相继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建立,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标志着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组成、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的食糖关税将由现行的15%降到10%,这为云南蔗糖产业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双方的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发展机遇。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处在中国、东南亚、南亚的结合部,与东南亚地区的缅甸、老挝、越南三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 2.优越的自然条件 云南与周边生物多样性高度富集的热带国家山水相连,生物资源分布与东南亚大陆各国具有一脉相承、相互交融的亲缘关系,具备甘蔗种植的优越条件。同时,生态环境优良,极具生产条件,为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东南亚、亚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终年高温多雨,水分和阳光充足,土质肥沃,而且开发时间较晚,污染时间短,破坏程度轻,较少染上“化学农业”的弊端,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仍然是山清水秀、土净田洁,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自然净化力强,为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东南亚、南亚丰富的资源禀赋为云南蔗糖产业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3.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互补性较强 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属于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各地区的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在经济发展上有差异,在农业产业上有梯度,在资源上有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云南与东南亚、南亚虽然在产业发展、农产品外贸、吸引外资上存在竞争,但双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形成多层次阶梯状态,双方在比较优势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双方农业产业关系的互补性和广泛的合作前景。 4.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就在缅、老北部地区实施发展甘蔗种植替代罂粟种植项目,替代项目既有效地增加云南糖料供给,又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惠,为铲除境外罂粟毒品种植,从源头上遏制毒品危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的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在涉农科技、农技培训、生态保护等领域交流日益密切。目前,我省与柬埔寨国家农业科学院、老挝国家农林科学院、缅甸农林牧渔科学院、泰国农业合作部农业司、越南国家农业科学院签署(或续签)了合作协议,在农业教育和技术人才培训方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等农业教育、科研机构与东南亚南亚有关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在滇的东南亚、南亚留学生人数居全国领先,云南正成为全国面向东盟最大的农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近年来, 中国与东盟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协议, 与东盟国家共同实施的“10 + 5.农业生产技术优势明显 老挝、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仍处于传统农业或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蔗糖产业已经形成了省、州、县、乡四级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现有省级甘蔗产业研究机构3个,即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甘蔗研究所、云南省轻工业科学研究所,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约90余人。州(市)级研究推广机构3个,即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保山甘蔗科学研究所、临沧市甘蔗技术推广站,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约40余人。全省30个主产县设有糖业生产办公室或甘蔗技术推广站,拥有农技推广人员约400人左右。近年来,云南农业技术人员已经走出去到东南亚国家进行技术指导,甘蔗良种和技术已经推广到东南亚国家。加大蔗糖产业的对外合作,云南具有明显的技术的优势,特别是在农业资源的广度开发、深度开发、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东盟国家可以通过引进中国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其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四、云南蔗糖产业对外开放合作面临的困难 1.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形成,促进机制还不完善 蔗糖产业“走出去”发展中信贷门槛高,贷款困难,融资困难成为制约外向型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由于货款难、保险难,大多数企业都不可能得到中央财政资金的“贷款贴息”和“保费支持”这两项主要政策扶持方向的支持,就可能造成国家每年提供的替代发展专项资金无法按企业的实际需要用出去,无法发挥专项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现时存在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弱,涉甘蔗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制度尚有待健全,加之企业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由于缅老两国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汇出投资十分困难,而携带现汇出境进行境外投资极不安全。另外在投资项下物资、人员的进出还有困难,即使是援助项下的物资出境,也只有国家层面的项目物资才能享受免税,省级之间的项目物资则要承担高额关税。同时,针对外向型农业企业的对外投资、市场开拓、国际营销、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和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机制也尚未形成。 2.口岸检疫设施缺乏,通关受影响 云南的国家级和省级口岸,通道、便道基础设施较差,动植物检疫的检测设施、隔离设施、除害处理场所缺乏,难以达到国家对进出口动植物产品的相关要求,导致一些生产资料和返销产品难以通过,特别是国家实施种子苗木、繁殖材料等入境的指定口岸后,口岸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我省农产品的通关。 3.交通运输落后,信息物流建设亟待加强 云南铁路网密度全国倒数第二,货物主要依靠公路运输,相邻国家的基础设施更加落后,交通运输渠道不畅,成为云南省蔗糖产业扩大对东南亚、南亚开放合作的瓶颈。外经贸信息服务与扩大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信息资源分散、信息服务机制不够完善、没有权威的信息发布等问题。 4.制糖企业国际竞争力弱,行业组织发展滞后 云南有87家糖厂,日处理甘蔗能力14.2万吨,平均每个单元糖厂日处理能力1600吨。而广西95家糖厂,日处理甘蔗能力32万吨(平均单元厂日处理3368吨);同国外相比,差距更大。按企业加工能力分析,云南制糖企业对原料的需求量应为2250万吨左右(按加工天数150计),2005年~2008年,全省甘蔗入榨每年为1500~1780万吨,设备利用率仅为68~80%,全省蔗糖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导致蔗糖加工成本高,劳动生产力低。由于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农业外经贸人才缺乏,行业组织发展滞后,制约了企业开拓市场和“走出去”发展的能力。 5.产品单一,加工程度低 制糖企业普遍存在产业链延伸不够,加工产品单一,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弱,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不适应国内外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大多数糖厂企业仍停留在“糖+酒精”的原料型模式上,企业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弱,资金积累较差,在糖料生产扶持、基地建设、科技推广以及加工工艺、技改以及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均显不足。 五、加快云南蔗糖产业对外合作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大政府调控与支持,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加强对东南亚、南亚农业开发环境、市场和资源的研究,研究制定产业开发规划,明确开放的阶段性目标,稳步有序地加以推进。尽快签订中缅、中老关于罂粟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和农业合作的政府之间的框架协议,加强对制糖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宏观调控,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加快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为投资者提供东南亚国家农业市场、各国政策法规等投资环境信息以及其他科技咨询服务。 2.制定优惠政策,推进蔗糖产业对外开放 加大对制糖企业境外投资、合作开发的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措施。一是酌情扩大从东南亚、南亚国家进口农产品配额,并在国家对东盟国家进行的农业援助项目中,增加云南的项目;二是放宽制糖企业走出去资本出境的限制额度;三是对走出去投资项下农机、化肥、农药等农资出口、对项下农产品及加工品进口及时给予足够的进出口配额支持;四是给予走出去投资项下农资和产品进出口减免关税和增值税的政策;五是对走出去投资项下人员出入境便利,简化手续、及时办理,并给予办理意外身故保险支持。 3.加强边境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 云南省地处边疆,全省有25个县(市),249个乡镇2097个村毗邻越南、缅甸、老挝三国,国境线长,相邻三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病虫害防控能力很弱,疫病境外传入的风险日益加大,对省内乃至全国甘蔗原料生产构成较大威胁。必须加强对云南省边境地区乡镇、村动植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老挝、缅甸、越南等与本省接壤国家动植物疫病防控合作,开展边境(边境两边)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边境重大动植物疫病联合防控,确保甘蔗产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4.构筑便捷物流信息平台,提高贸易便利化 一是构建农产品进出口多元物流体系。加快推进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区域内物流体系、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的短途物流体系和利用第三方物流跨区域的长途物流体系建设,形成基础设施完善、物流管理规范、通关出口便捷的农产品区域物流中心。二是进一步完善检贸、关贸、汇贸、税贸、财贸、农贸、科贸、工贸、银贸等合作机制。三是加快口岸电子化建设。强化进出口农产品联网监管,推广通关便利化措施,提高通关效率。四是创新通关模式。完善“属地报关、口岸验放”和“区域通关一体化”等现代通关物流模式以及预约报检检验等有关制度,开展风险分析和分类管理,拟定农产品的重点检测项目,加快农产品通关速度。 5.完善产业化经营的保障机制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引导龙头企业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二是积极发展甘蔗的政策性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实行甘蔗农业保险,将自然灾害的风险损失或蔗农独自承担的风险损失,分散到各年和各投保人,从而提高单个蔗农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蔗农的收入。三是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功能。龙头业应积极参与和利用期货市场,减少突发性因素干扰,降低生产周期对甘蔗生产的影响,通过期货交易避免蔗糖跌价损失,用契约保证生产者的利益。 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制糖企业要积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国内外原料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任。要对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甘蔗除大部分蔗糖分被提取出来制各成品糖(自砂糖和赤砂糖)外,有机非糖分大都被转移到糖厂的副产物中,应加快发展蔗糖深加工和糖基化工业,延长产业链,从原来制糖、制酒精等传统产业中开发新产品,进行多元化经营,提高糖厂副产物或废弃物的有效控制和综合利用率,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生产效益,提升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跃.云南甘蔗农业未来发展的取向及对策.中国作物学会甘蔗协会,2002(8) [2] 陈鸿雁,杨丽君.当前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种植的现状及对策.云南警官学院党报,2007(1) [3] 张跃彬、吴文才、刘家勇、赵俊.现代甘蔗产业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建议.中国糖料,2008(4) [4] 李恂. 做境外罂粟替代种植战略的先行者——访云南力量生物制品集团董事长王俊平先生.中国经贸,2008(7) [5]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课题组.推进境外替代种植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发展.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党报,2010(3) [6] 陈文昌.谱写云南对外开放新篇章——我省加快推进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党的生活(云南),2010(5) [7] 赵金.把德宏打造成桥头堡黄金口岸. 党的生活(云南),2010(5) [8] 云南“桥头堡”战略进入国家视野.领导决策信息,2010(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