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经济动态 > 国内动态 > |
| 2016-06-01 21:51:23 产业经济研究室
芒果28.97万亩、甘蔗22.66万亩、秋冬蔬菜基地18万亩、大水面养殖1.36万公顷……近年来,百色市右江区大力发特色优势产业,为脱贫攻坚战打下良好基础。 “芒果种植比较轻松,不用管理太多,主要是摘果时忙一点。”该区四塘镇新忻村党支部书记黄志好说。作为一项群众基础较好的产业,该区芒果种植面积连年扩大,2014年新种5.54万亩,2015年新种8.72万亩,2016年计划新种7万亩。据该区果菜办消息,2015年该区芒果总产量为12.31万吨,产植6.5579亿元,预计2016年芒果产值将突破7亿元。 该区地处右江河谷地带,阳光充足、年积温高、全年无霜,土地肥沃,土质以赤红壤、红壤为主,非常适合发展芒果产业。为此,该区依托资源优势,在技术、品牌、销售三方面做文章,为芒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积极做好芒果品种良种化、栽培标准化、果实商品化及产业链延伸等,促进优势芒果区域的形成、扩大和发展;每年拿出不低于10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广泛开展芒果种植技术培训、果苗培育、扶持贫困群众发展芒果产业等。 以参加中国农业博览会、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等,叫响芒果品牌。积极响应百色市“芒果行销全国”行动,充分利用百色——北京“果蔬专列”,加大芒果“走出去”力度,变芒果销售“等上门”为“找上门”,逐步形成“园内开花园外香”的芒果销售格局。 与芒果的迅猛发展相比,面对着近年来国际糖价连跌,该区甘蔗种植面积有所萎缩。据统计,仅2015年,该区的甘蔗种植面积就减少了7.62万亩。但作为一项丢不起、放不得的传统产业,甘蔗种植关乎着该区20多万农村群众的生存大计。 “必须稳定在25万亩以上。”该区党委、政府2016年锁定甘蔗种植的目标任务。 “种甘蔗成本太高,人工一天要一百元左右。”该区龙川镇洞好村党支部书记李光恒说,按每吨450元计算,扣除人工、肥料、运费等成本,每吨利润才100多元。话虽此说,但洞好村的甘蔗种植面积却有增无减,从五年前的800多亩增至如今的2645亩。为何? 这得益于该区党委、政府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据悉,自2010年以来,洞好共建成并硬化了9条通屯道路。“路不通时靠马驮,路通了,用车运。”李光恒说出洞好村甘蔗种植面积有增无减的原因。 除此之后,该区还加大甘蔗种植的补助力度,出台系列“稳蔗”政策,千方百计留住甘蔗这项传统产业。通过统筹区财政资金、部门涉蔗农业项目资金、制糖企业生产扶持资金等三个主要资金渠道,2016年计划筹措甘蔗扶持资金5150万元,确保甘蔗生产各项扶持政策足额兑现到位。其中,良种新植(翻种)扶持资金 1750万,进厂原料蔗保价收购扶持资金3000万元,激励经费300万元。 各乡镇(街道)也分别实施甘蔗种植激励。如,龙景街道办对新种甘蔗每亩奖励20元;设置村组干劳务贡献奖,每进厂原料蔗一吨,奖给所在村村干1.05元、组干0.45元。同时,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亲自担任总指挥长的甘蔗生产指挥部,层层分解任务,纳入年终绩效考评。 该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遍布。“三江两湖”( 鹅江、澄碧河、右江,百色水库、澄碧湖)形成开阔的大水面,非常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 百色水利枢纽水库淹没区涉及该区6个乡(镇)25个村委会89个自然屯,涉及移民搬迁53个自然屯和1个集镇19292人。田地变水面,农民变渔民。库区移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大水面养殖,另辟收入来源。 自2006年以来,库区周边群众和外来投资者发展养殖的热情日益高涨,网箱养殖发展迅速,库区鳙鱼、鲢鱼生态网箱养鱼最多时达到8000多箱。 2006年开始,宋玉军在当地政府的动员下,开始尝试水面养鱼,从生态养殖到网箱集约养殖,时至今日,他的网箱已发展到100多个,产值100多万元。今年2月份,宋玉军还带动25户贫困户加入他的网箱养殖中,新增网箱140个,预计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据悉,该区充分利用澄碧湖水库、百色水利枢纽等大水面库区,在国家环保部门规定可使用的范围内,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目前大水面网箱养殖面积约15.9万亩、生态放养面积约4.5万亩,每年水产产值3亿多元。 除此之外,该区还大力发展油茶、中草药种植、林下经济等,多渠道助农增收。据统计,该区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40.5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17元。2016年预计农业总产值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群众面广、群众基础好。据统计,该区目前共有39.5万常住人口,其中22.59万人在农村。大力发展芒果、甘蔗、秋冬蔬菜、大水面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不仅是该区脱贫攻坚的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防止群众返贫的基础性产业。(杨通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