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经济动态 > 国内动态 > |
| 2016-06-01 22:00:17 产业经济研究室
在产量同比下降、价格逐步回升的新常态下,云南糖业该如何应对,谋新突围成为今年业内探讨的热题。 来自云南糖业协会的信息显示,截至4月30日,云南累计入榨甘蔗1428.19万吨,与上个榨季同比减少273.51万吨。 对此,云南糖协秘书长杨运生分析,滇糖新榨季出现此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霜冻等自然灾害影响,二是近3年糖价下跌影响了蔗农的种植积极性。 让蔗农和生产企业充满信心的是,今年蔗价和上市糖价出现逐步回升迹象。 云南英茂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原料发展部副总经理许国光透露,由于糖价(期货价和交易价)分别从去年的4800元/吨和4750元/吨回升至目前的5200至5300元每吨区间,厂家对蔗农的收购价已分别上涨了20元至30元左右。 如此看来,云南蔗糖产业虽在前几个榨季因糖价持续下跌受到影响,有糖企出现亏损严重,并退出糖业迹象,但并未影响云南规划做强蔗糖产业整盘棋。 适应新常态 “我国蔗糖产业总体看好,在蔗糖产业上云南持续做强,稳坐全国第二把交椅的位置。”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所长张跃彬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云南蔗糖产业的未来发展和远景可观。 食糖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我国有10余个省区产糖,主产糖区集中在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北部省区,沿我国边境地区分布。 其中甘蔗糖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及海南等省份,2014/2015榨季,全国甘蔗种植面积2200万亩,云南、广西、广东三省(区)种植2100余万亩,蔗糖产量达1008万吨,占全国食糖产量的94.4%。 上一轮国际食糖增长周期已过,国际糖价将逐渐脱离底部区域,从“十三五”开始,国际食糖库存量将不断减少,2015/2016榨季,全球有望实现供需平衡,甚至出现部分缺口,国际食糖将不可避免地价格攀升。 从国内看, 我国食糖产量连续3年减产周期,产业链信心逐渐恢复,巨大的产需缺口支撑着国内蔗糖产业的良好发展。 云南作为全国第二大蔗糖基地,肩负着国家食糖供给安全的重要责任。2015年,国家首次把云南、广西两个蔗糖主产区的发展列为国家战略。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云南将按照‘高产、高糖、高效、集约、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以促进食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良种良法研究、推进全程机械化为主要抓手,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科技装备先进、产业优势突出的蔗糖生产基地。”张跃彬说。 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云南全省甘蔗种植面积在500万亩以上(不含境外原料),甘蔗原料达2400万吨,比“十二五”增加370万吨,实现食糖产量300万吨以上。 在其看来,总体规划虽确定了发展目标,但对于蔗区、蔗农种植和糖企生产,还应不断转变观念,适应新常态形势下的新发展。 虽然国内食糖价格回暖,但纵观我国经济发展,任何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食糖产业今后一段时间也不可能出现暴涨暴利的情形。价格与平均生产成本接近,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食糖产业的基本形势面,适者生存,不适者退出将是今后蔗糖产业的发展形势。 “不断改善种植条件、不断改善品种结构,不断改善生产工艺设备等”,这是在新常态下不断谋新才能突围的选择。 英茂糖业生产部总经理周玉生说,英茂糖业自进入制糖行业以来,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工艺设备,不仅落实了省里节能减排要求,还大大提高了出糖率。 他介绍,因工艺改善与提升,英茂糖业制糖率从10年前的每吨不到10%提高到今年榨季的12.95%,接近国际制糖标准,处于国内行业领先位置。 其实,云南在规划发展糖业产业方面,一直将其列入重点产业扶持与发展,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基础上,最近对甘蔗种植还将其列入农业补贴范围。 2013年6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蔗糖产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其中,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建立蔗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制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开发,新品种研发。 云南是低纬高原地区,光温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是全国甘蔗糖份积累最早,蔗糖份最高的蔗区。 据行业研究和生产实践证实,同样的品种水平和栽培水平,云南甘蔗糖份要比省外高出1个百分点,仅此一条,云南食糖生成成本就可比其它省区具有低5-8%的优势。 近年来,云南在品种结构上不断研发和引进国内外先进品种,并在优良品种上选择适应的早、中、晚熟甘蔗新品种,在蔗区加大力度实施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全省新良种面积达90%以上。 在杨运生看来,云南还需尽快针对蔗区甘蔗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高的实际,支持甘蔗的耕、种、管、收等全程甘蔗机械化的示范推广,力争甘蔗机械化综合应用率与全国蔗区同步进行。 对于制糖工业,张跃彬认为要千方百计延伸产业链,挖掘潜力。他建议,针对全省蔗糖深加工和综合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的现状,鼓励和支持现有制糖企业拉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带,重点支持企业进行食糖产品的精深加工,支持以蔗渣、糖蜜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的发展,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群,实现制糖业与关联产业互动、效益互补的产业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