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产业经济动态国内动态
2016-08-10 15:38:26  产业经济研究室

给力甜蜜事业的年青人——种蔗大户刘忠林创业故事

在今年糖厂榨季结束论功行赏的日子里,种蔗“双高”(高产、高糖)大户最吃香。钦南区那丽镇马鞍岭村委的刘忠林最受推崇,多次被表扬:称赞他对“双高”糖业的贡献很给力。2015年,刘忠林在马鞍岭种600多亩“双高”甘蔗,无水灌溉,前后受旱3个多月,却获得亩产6.5吨的高产。2016,他再接再厉开发两个新区种植“双高”甘蔗1100,成为全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双高”大户。

走机械化道路

刘忠林是钦南区那丽镇人,今年35岁。但种植甘蔗已有13个年头。

2003年春,刘忠林在家乡马鞍岭开始种植甘蔗,初时只种50亩,2008年种到100亩,2011年种到200多亩。但由于受旱产量低,总是亏多赚少。如何种出高产蔗,刘忠林的脑子里翻腾着。

2014年,自治区“双高”(高产、高糖)的春风吹到钦州市,钦南区糖业局同志、那丽镇的领导纷纷上门动员他种植“双高”原料蔗。刘忠林听后,心里想,我种10多年的山地甘蔗,亩产最多只有三四吨,哪来的高产?他迟迟没有表态。最后钦南区糖业局的领导又给他点拨:“只有进行‘四化’(规模化、良种化、机械化、水利化)种蔗才有出路。”这一句话终于点醒了他。2014年,在当地党委、钦南区糖业局的帮助下,刘忠林在自己的家乡马鞍岭承担建设600亩的“双高”任务,他以300元一亩的价格租得山地600多亩。

地有了,如何开发?刘忠林筹集100多万元买回中拖、推土机、钩机、种蔗机等10多台,雇请8位机手把山岭推平降坡10度以下,进行小块并大块,把横跨10多个山岭全部连接在一起,建成长300米、宽40米一块的耕地40多块。

围绕抗旱种植

马鞍岭的山地没有水利设施,全是靠天吃饭。如何种植高产高糖的甘蔗?刘忠林以抗旱防旱为中心进行种植。

一是深耕土。他用大马力拖拉机深耕土,深挖畦旁沟,几个月时间,他就把平整好的40多块蔗地深耕40厘米,开通蔗地畦旁沟5条,共长3公里,这样做,可起到防旱保水作用。

二是选用耐旱高产良种。春暖花开时节,刘忠林选耐旱良种柳城05136、桂糖42种植。经验证明,选用这两种蔗苗种植,效果很好。

三是采用甘蔗种植机种植。刘忠林特意买2台甘蔗种植机种植,每株种深20厘米,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刘忠林说:“我在基地曾进行试验:一部分用甘蔗种植机种植,另一部分用老办法进行人工种植。当年4月、10月、11月同样受旱,但结果甘蔗长势天地之别:机械种植的甘蔗高3米,亩产6.5吨;而人工种植的,甘蔗像牛鞭,既小又短,亩产不到3吨。”

四是多施用磷肥、复合肥等,可减少肥料的挥发浪费。

此外,为了防旱,刘忠林还用机械培厚土15厘米,起到一定的耐旱作用。

带富一批农民

刘忠林于20155月种植的“双高”原料蔗,今年2月陆续采收,他雇请出租山地的农民砍蔗,刘忠林说:“砍蔗两个月,每天有50多人参加。我采用砍蔗按吨计酬办法,每吨包上车130元,平均每人每天收入200多元,60天,就是12000元。”

马鞍岭第一桥村的刘善强是贫困户,年种几亩辣椒,收入不多。刘忠林种“双高”蔗后,他出租山地15亩,300元一亩,年收租金4500元;一家有3人参加砍蔗,每天600元,60天收入36000元。

刘忠林种的“双高”蔗,由于注意防旱,收效显著。2016年雨水多,甘蔗长势喜人,到处郁郁葱葱,长高拔节,如无重大灾害,亩产超过10吨,估计纯收入将超过百万。

刘忠林种“双高”甘蔗富了,但他不忘贫困的乡亲。他组织了一个为民甘蔗专业合作社,采用“土地入股,按股分红”的办法,2015年春种植“双高”糖料蔗200多亩。平均亩产6.5吨,除留积累外,每亩分红1600元。不少人入股10亩种蔗的,年分红16000元。



Copyright © 2010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