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产业经济动态省内动态
2016-11-05 12:33:21  产业经济研究室

机械化成为“云蔗”腾飞新引擎

用工难、用工贵,“谁来种蔗”的难题咋破解?“铁牛”代替人工,机械化给云南甘蔗产业带来哪些影响?山地甘蔗占七成以上,推广面临重重障碍,机械化之路怎么走?

“产业发展的目标是高效益。就蔗糖产业来看,高效益怎么来?就是高效率+低成本。”以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为首的我省甘蔗机械化研究团队,加强科企合作,以创新、以行动、以实效,给出了答案:推进全程机械化,是云南甘蔗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机械化的创新起步,已成为云南甘蔗产业腾飞的新引擎;合力推动,甘蔗机械化必将绘出更为美好的画卷。

不懈探索    寻找增效新路径

谁来种蔗?这是近年来叩问着我省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云南是全国第二大糖料生产基地。近年来,云南在甘蔗种质资源保存利用、高产高糖新品种选育、轻简化栽培技术、蔗糖循环经济技术等领域不断突破,甜蜜产业风生水起。然而,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是,在甘蔗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进行种植、管理、收获,随着我省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蔗区劳动力短缺、甘蔗生产成本上涨、种植效益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甘蔗产业发展的一大“短板”。

调查数据显示:云南甘蔗常年种植面积500余万亩,每年新种甘蔗以150万亩计算,每亩按照200元的种植成本计,就需要3亿元的种植费用。当前云南蔗区甘蔗收砍劳动力价格平均每吨90元,最高每吨150元,云南蔗区每年收获甘蔗2000余万吨,每吨甘蔗收获价格以100元算,全省每年砍工费大约在20亿元以上。

用工多、用工贵、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恶劣,已成为云南甘蔗产业跨越发展路上的“拦路虎”。云南甘蔗产业,亟需寻找提质增效的新路径,破解产业发展的困局,而机械化成为破解“谁来种蔗”这一难题的必然选择。

专家测算,靠人工一棵一棵地去砍甘蔗,一个人一天累死累活能砍1吨甘蔗,一亩地产4吨甘蔗,需要4个人砍一天才砍得完。但是,从国外进口的一台大型甘蔗联合收割机,在我国目前条件下1小时就可以收获10亩,一台机械相当于200多人干的活。应用结果也表明,与人工作业相比,甘蔗机械化种植每亩可节约种植成本150元,机械化收获可节约收割成本50元以上。

放眼世界,巴西、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蔗糖生产大国基本实现甘蔗生产机械化,大幅降低了蔗糖生产成本,而我国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30%,远低于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50%的综合机械化水平,特别是在劳动强度最大的甘蔗种植、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仅为5%1%,这意味着我国甘蔗生产还大量依靠人工。云南的情况,和全国差不多,同样不容乐观。

在劳动力紧缺和人工成本上升的倒逼之下,发展机械化技术势在必行,这是云南乃至全国甘蔗产业发展都必须越过的一道“坎”。

创新起步    铸造升级新引擎

时不我待。发展甘蔗机械化,提升产业竞争力,既等不起,更慢不得。

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甘蔗专业研究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甘蔗机械化的探索重任。“十一五”以来,在省技术创新人才、省甘蔗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甘蔗所党委书记郭家文研究员的带领下,省农科院甘蔗所在全省率先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甘蔗机械化创新团队,产学研结合,承担实施了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农业部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甘蔗机械化重大项目,联合华南农业大学、云南省新天力农机装备制造公司、广东科里亚、广西农机院以及云南省制糖龙头企业,在先进甘蔗作业机械引进、机械化装备研发、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等方面协同攻关,成功实现了云南省甘蔗全程机械化“零的突破”,推动了甘蔗机械化在云南落地和推广应用。

位于弥勒市朋普镇马保村的省农科院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里,大型旋耕机、甘蔗播种机、小型中耕培土机、打药机等一应俱全,300余亩甘蔗从翻耕地块、甘蔗种植、中耕培土、喷施农药等全程采用机械化操作。2012年,基地被农业部认定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这是全省首个也是唯一的示范基地。

创新铸就产业发展新引擎。2009年以来,甘蔗所通过卫星遥感对全省甘蔗主产区耕地进行调查,掌握了云南蔗区耕地的地形状况,制定出了云南省甘蔗机械化发展规划及生产指导意见。该所牵头制定了云南省地方标准《云南省甘蔗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和《云南省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规范》,主编出版了国家级专著《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联合云南制糖企业引进约翰迪、凯斯8000等先进甘蔗作业机械300余台套,联合本土农机龙头企业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甘蔗开沟机、种植机、植保机、装载机等适合云南蔗区的10种山地机械并实现规模化应用。此外,该所还在甘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方面取得大突破:研发出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构建了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新型甘蔗栽培体系。

机械化创新起步,为云南甘蔗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能。

因地制宜    构建推广新模式

“去年在勐海县、陇川县,我们开展了甘蔗机械化收获示范推广,在原有海斯机、科里亚机的基础上,新增2台约翰迪尔CS330机型。收割机单机作业效率明显提高,凯斯A8000单机日收获量最高已达150吨,约翰迪尔CS330单机日收获量平均85吨,最高一天超过了120吨。”云南英茂糖业公司杨云峰副总裁对机械化带来的好处体会颇深,对其应用推广充满信心。

云南蔗区示范推广机械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省70%的甘蔗种在山地上,特殊的地形状况增大了机械化应用的难度,且种植地块对机械的适应性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研发不同的推广模式,建立典型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省甘蔗机械化快速发展。

“甘蔗所调查发现,全省坡度2度以下蔗区为55.9万亩,适宜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坡度2度至6度蔗区面积为59.1万亩,适宜中型机械化作业;坡度6度至15度蔗区面积128.7万亩,适宜山地小型机械化作业,全省合计适宜甘蔗机械化应用面积为247.7万亩。”郭家文等专家调查后估算,全省甘蔗机械化面积有发展到490余万亩的潜力。

不断实践,郭家文团队与我省相关科研院所及蔗糖企业合作建立了三种不同模式的机械化示范基地。

一是勐海和陇川大规模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这两个基地地势平坦、坡度较小,适合大机器系统。基地以250-350马力级大型甘蔗联合收割机为中心,发展复式和轻简机械化作业。

二是耿马中等规模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该基地坡度较缓,适合建立中等规模机械化示范基地,以60-160马力中型收割为中心,包括中型切断式或整杆式甘蔗联合收割机、耕整地机械、联合种植机和高地隙中耕施肥机具。

三是弥勒小规模部分机械化示范基地。以20-50马力级收割机为中心,重点发展小型机械示范作业。

三种不同类型示范基地的建立,为我省甘蔗机械化树立了样板,让蔗农、糖厂企业对甘蔗机械化模式了解更直观,成为加快甘蔗机械化发展的“燎原星火”。

“初尝便捷和实惠,云南蔗区机械化发展迅速。今年全省实现机械化耕整地120余万亩,甘蔗机械化种植2万余亩,机械化中耕管理70余万亩,机械化收获2000余亩,甘蔗机械化中耕培土在70万亩以上,其他机械化作业面积50余万亩,全省全程机械化技术节约成本超过2亿元。”省农业厅种植业处陈跃副调研员介绍。

突破障   补齐短板求发展

合力推动,科技引领,云南甘蔗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但理性分析,甘蔗机械化还面临重重障碍。郭家文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困难和障碍主要表现在:

甘蔗基地难以适应现代农机。机械化要求蔗地平坦,交通便利,相对连片面积300亩以上,单幅地块坡度小于15度。但我省甘蔗种植的大头是山地甘蔗,种植地块坡度大、地块分散、户均经营规模小,土层浅薄,单片蔗地田埂占比高达20%,难以适应现代农机操作需求。据估算,万亩蔗园仅30%适宜农机作业。

农机农艺仍待“磨合”。目前我省甘蔗农艺措施、农艺物资与甘蔗生产机械还不配套。机械化要求种植抗倒伏易剥叶的甘蔗品种,并保证成熟期连片,以便发挥大中型机具的高效率,而满足这些特性的种苗,一般产量不是很高。例如,我省传统甘蔗种植,蔗垄呈V字型垄沟,不太适合机收,机收时根部留茬长、杂质多,影响到蔗农对机收的使用积极性。当前,适宜农机运作的1.2米等行距种植、宽行距种植,以及宽窄行距种植模式正在试验论证,推广尚需时日。

糖企、蔗农积极性尚待提高。在甘蔗种植和收获环节上,机械化都面临着瓶颈问题。种植上是因为机械化种植的甘蔗在产量上长期无法超过人工种植,这使得农户很难接受;而在收获环节上,机收甘蔗偏高的含杂率,又使得糖厂对机收甘蔗避之不及。同时,从田间到糖厂需要大量的运输车辆来保证。蔗糖企业缺乏进厂运输车配套,大型甘蔗收割机正常效率为80-150/天,单机应配备3-4台专用运输车,而目前机收专用运输车装载量只相当于人工砍收装载量的60%,运输效率不高,影响了甘蔗机收作业。

适用机械不足。目前,进口大中型甘蔗中耕培土机、甘蔗种植机、甘蔗收割机有些“水土不服”,在应用上有局限。中小型适用性好、性价比高的甘蔗机械产品极少,加之国产农机在材料、操作性、质量上的不足,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在实践中改进和提高。

潜力不小,困难不少。业内人士提出,必须突破障碍,补齐短板,依靠良种、良法、良机、良策,实现云南甘蔗产业的振兴与发展。

开出良方    合力共绘新画卷

近年来,我省相关部门整合项目、资金,共同推进甘蔗全程机械化。国土部门在实施“兴地睦边”“土地整治”工程中,把农村机耕道路的建设作为首要内容。水利部门以“水利建设围绕产业走”的创新理念,强化农水合作,在中央“小型水利重点县”“农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加大“抗旱井”,提水机械、泵站建设力度。科技部门于2015年支持甘蔗产业重大专项,列支专项资金,支持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形成了全省合力,互推共进的新格局。

2015年,在农业部的支持下,我省大型甘蔗收割机单台补贴金额提高到了40万元,同时我省还被农业部列为西南地区深耕深松作业补贴省,重点对蔗区开展甘蔗深耕深松作业的机手和甘蔗专业合作社给予补贴。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印发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规划将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提升甘蔗主产区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围绕我省21个国家级糖料核心基地县,重点打造200万亩连片的甘蔗高效节本丰产核心示范区。此外,我省启动实施《云南省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设》,将通过实施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到2020年使云南甘蔗机械化收割提高到16.2%,其中200万亩核心“双高”基地达到40%

合力推进,云南甘蔗机械化迎来发展曙光。如何乘势而上,推进甘蔗机械化,专家们见仁见智,各出妙策。

“推进甘蔗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需要观念更新,装备跟上,还要结合地形地貌、田块大小等地理因素,以及土地经营模式,农机服务模式等,因地制宜,分别建立不同的机械化发展模式。”省农科院甘蔗所所长张跃彬研究员认为。

“基地建设是基础,没有符合机械高效作业的甘蔗生产基地,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就是一句空话。机械装备是前提,没有性能可靠的各类机械装备,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就无从谈起。糖厂认知是关键,如果制糖企业没有充分认识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极端重要性,机械化的发展和推进就困难重重。”郭家文建议,应进一步树立全程机械化理念,考虑云南地形地貌、机具作业效率、榨季作业时间等因素,细化政策措施,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企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机械化方兴未艾。合力推动,云南甘蔗机械化前景让人期待。(云南日报)



Copyright © 2010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