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经济动态 > 国内动态 > |
| 2016-11-22 09:16:51 产业经济研究室
我家今年的收入将是去年的3倍多,脱贫奔小康全靠一根甘蔗,你说神不神?”新榨季即将来临,记者来到素有“中国第一甜县(区)”美誉的江州区采访,新和镇作字村农户何南将的一席话,引起记者的兴趣。 何南将一家5口人,由于两个孩子上学,老母亲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家里的生计都靠10亩蔗地,原来亩产只有4吨,去年全家收入1.4万元,人均2800元,在贫困线以下。 今年同样10亩地,何南将收入却大不同:参与甘蔗“双高”基地建设,亩产实现翻番;蔗糖企业给予机耕、良种补贴,还送来免费化肥;到家门口的肉牛养殖基地打工,不仅有劳务收入,还有固定分红,关键是甘蔗尾叶也能卖钱。这样一算,今年何南将全家收入有望超过5万元,人均收入超万元。 “何南将一家的情况是江州区新推行全产业链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江州区委书记农化说,江州区正深挖糖业“一二三车间”的潜力,将之与扶贫工作有效衔接,让一根甘蔗撬动精准脱贫“杠杆”,今年该区有近万名贫困群众有望以此方式实现脱贫。 “精准扶贫核心是选对产业,我们过去也吃过亏。“江州区区长王耀雷说,过去扶持贫困群众种过冬瓜,养过肉猪等等,但由于选不对路,结果收效甚微。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王耀雷告诉记者,江州区作为国家重点“双高”糖料蔗基地,近年来每年甘蔗种植面积保持在110万亩以上,全区36万人口中有29万是蔗农。该区最大的产业优势是甘蔗,扶贫攻坚最深厚的产业基础也是甘蔗。为此,该区把目光瞄准甘蔗产业,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企业参与的“政企民共建”思路,以“村企联建”为载体,把蔗糖产业转型与产业扶贫统筹推进,把扶贫攻坚工作纳入甘蔗生产“第一车间”(即:种植)、“第二车间”(即:加工)、“第三车间”(即:综合利用)的全过程,实现全产业链扶贫。 党群共建“第一车间”,建设“双高”基地。2014年以来,该区抓住蔗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广西实施糖业“二次创业”的重大机遇,把甘蔗生产与扶贫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甘蔗“双高”基地建设作为最大的扶贫产业项目来抓。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双高”基地建设,探索出了“政府+制糖企业+合作社+扶贫户”“党员+合作社+党支部+扶贫户”等模式,实现了甘蔗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经营规模化。截至目前,该区先后引进14家龙头企业,引导农民成立132家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财政奖补资金6.03亿元,共完成“双高”基地建设15万亩。据最新测算,项目区甘蔗产量普遍由原来的每亩4吨增长到8吨,贫困户参与“双高”基地建设,每亩增收1800元以上,同时还可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其他工作获得劳务收益,进一步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 扶优做强“第二车间”,促进制糖企业反哺蔗区群众。一方面,该区鼓励制糖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发展酵母、造纸、生物有机肥等糖业循环经济产业。今年7月,该区促成了中粮崇左糖业兼并重组永凯左江糖厂,促进蔗糖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同时,大力推进中法合作湘桂酵母、大唐甘蔗高产高效集成技术中心生物饲料加工厂、东亚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另一方面,该区引导制糖企业“以工促农”。如今年,崇左东亚糖业公司拿出1亿元,中粮屯河崇左公司拿出2亿元扶持农户种植甘蔗,以及“双高”基地建设和蔗区道路建设等方式直接反哺“第一车间”。此外,还有3家制糖企业分别与3个贫困村实现结对帮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摘帽”。与此同时,企业还优先聘用一些贫困户到企业工作,带动贫困户脱贫。 扶持壮大“第三车间”,开辟产业富民新途径。该区充分利用丰富的甘蔗尾梢等秸秆资源,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大力发展蔗叶生物饲料和优质肉牛、肉羊等草食性动物养殖,让蔗叶“变废为宝”,促进农民增收。如落户该区新和镇的广西大华年产3万头优质肉牛养殖加工项目采取“政府+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一是由政府与企业、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明确权责利关系;二是由政府筹措产业扶贫启动基金,用于帮助贫困户购买扶贫种牛;三是贫困户自愿加入养牛合作社,自愿将种牛委托大华公司集中寄养,由企业集中饲养,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并承担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和市场风险。企业每年固定分配给每户贫困户5000元的收益,同时企业定向从每户贫困户中招聘1名劳动力和收购甘蔗尾梢叶。据统计,参与肉牛扶贫合作的贫困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1.7万元,基地可带动7000户贫困户脱贫,贫困户实现脱贫后,产业扶贫基金将持续运转,滚动发展。此举开创广西先河。又如落户该区罗白乡的广西益兴公司黑山羊养殖扶贫示范基地,按照“1+N”(1个养殖总场、若干个合作社分场)的模式,已建成1个养殖总场,6个养殖分场,引进优质种羊6200多头。 养殖总场采取"政府+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运行模式,参与养殖的贫困户年综合收益也有1.7万元。在养殖分场,采取"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养殖能人"的合作模式,由益兴公司按照标准化流程,统一配送饲料,统一进行病疫防治和技术指导,并由公司统一回收育肥,统一屠宰,统一销售。该项目有效带动周边1300多户贫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如今,在江州区,面对贫困,一根甘蔗正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为贫困群众的一个新支点,去撬动精准脱贫的"杠杆"。"到2018年,江州区36个贫困村、7983户贫困户27763人将可以通过发展甘蔗全产业链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江州区扶贫办主任张世敏自信地告诉记者。 "走在江州区贫困山村干净、平坦的道路上,感受到的不仅是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活力,还有贫困山村的'脱胎换骨'。"近日,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杨宏博为组长的督查组到江州区督查,对江州区全产业链精准扶贫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江州区变"输血"为"造血",走出了一条将优势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的好路子,对广西乃至全国扶贫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