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经济动态 > 国内动态 > |
| 2016-12-09 19:30:55 产业经济研究室
眼下正是甘蔗砍收时节,记者近日来到覃塘区覃塘镇周村“双高”基地,沿着新修的机耕路往前走去,茫茫蔗海随风翻滚,2500多亩扎根沃土的甘蔗苍翠挺拔,一派丰收景象。 覃塘区是贵港市主要的甘蔗产地,近年来积极探索蔗糖产业发展新思路,大力推进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以下简称“双高”基地)建设,促进蔗糖产业提质增效。 政策扶持建设“双高”基地 “我们一方面吃透上级政策,一方面总结自身建设管理经验,制定出一套推动‘双高’基地建设的模式。”该区糖业发展局局长覃伟敏介绍,从2014年开始,覃塘区牢牢抓住广西蔗糖产业“二次创业”的重要机遇,先试先行,积极推进“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目前已落实“双高”基地实施主体36个,其中包括制糖企业2家、种植公司1家、专业合作社6家、种植大户27个,逐步在覃塘、石卡、樟木等乡镇建立“双高”基地5万亩。 为了充分调动实施主体参与“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的积极性,该区鼓励企业、个人建立“双高”糖料蔗生产基地,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在落实自治区、市级支持“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各项政策的同时,制定出台《覃塘区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财政奖补办法》等一系列专项奖补政策,对符合标准要求完成甘蔗种植的建设主体,区级财政按100元/亩一次性奖补;优先安排“双高”基地建设配套资金和“双高”基地建设工作经费,优先向“双高”基地倾斜农机购置补贴、机收机种补贴等;引导制糖企业制定奖励措施,对符合标准条件的“双高”基地实施500~550元/亩补贴;及时落实专项奖补资金,鼓励实施主体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加快项目自建,充分引导民间资金向甘蔗产业集聚。 “双高”基地项目片区还实行处级领导跟踪负责制,建立“双高”工作周报制度,各乡镇、各部门每周定期汇报“双高”工作进展,形成“一个项目片区一班人马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 “双高”基地助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甘蔗种植面积、进厂原料蔗锐减,农民种蔗积极性降低,蔗业转型迫在眉睫。为破解“两难四低一高”(糖料蔗种植土地流转难、品种改良难、种植单产低、糖分低、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效益低、甘蔗种植成本高)难题,该区引进推广桂糖46、桂糖42、桂柳05136等高产高糖以及抗逆性强、宿根性好的糖料蔗新品种,按照“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的“四化”要求建设“双高”糖料蔗示范基地,有效推动蔗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2月,由广西欣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经营的樟木邓保“双高”糖料蔗基地,采用机械化实施甘蔗种植、中耕大培土、除草、除虫、施肥等,完成了3300亩甘蔗的规模种植。“现在种植的糖料蔗优良新品种产量和蔗糖分高,深耕深松、地膜覆盖等种植技术较成熟,甘蔗生长状况较好,抗灾能力明显提高。”该公司技术人员李志喜认为,由于甘蔗生产季节性强,实现统一经营管理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能有效解决生产效率低、用工难等问题。现在,樟木镇“双高”基地邓保片区正在建设甘蔗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建成后能覆盖800亩蔗区,每亩节约人工成本120元,还能有效增加40%左右的肥效,每亩节约施药管理成本40元,还可延长宿根蔗生长年限至5年或以上。 该区“双高”基地已基本实现机耕和机种,机械化中耕培土率约90%,生产单产由原来的每亩5吨增加到7吨以上,糖分由原来的11—12%增加到14%以上。“双高”基地建设把覃塘区蔗糖业生产推到一个新的水平,蔗糖业下滑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甘蔗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8.8万亩左右,2014/2015年、2015/2016年榨季原料蔗进厂均保持在85万吨左右,预计2016/2017年榨季进厂原料蔗可达95万吨以上,比上榨季增加10万吨左右。 “甜蜜事业”让千家万户尝到甜头 覃塘区把推进“双高”甘蔗生产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在建立5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过程中,约有1.1万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劳务收入、参与工程建设等方式增加收入。 “基地对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有很大帮助!”覃塘镇周村村支书刘深龙深有体会地说,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和“以小并大”实现甘蔗规模化种植,加快了土地整合和改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值。依托2500多亩“双高”基地建设,该村一部分农民成了甘蔗种植大户,一部分通过收取土地租金、接受“双高”基地劳务聘用等方式提高家庭收入,剩下的一部分群众将土地租出去后,通过外出务工或经商等方式增加收入。 村屯水泥道路、机耕路、农田排灌系统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同样使村民直接或间接获益。近年来,覃塘区“双高”基地新修和改善道路已超过300公里,兴修水利超200公里,在开展土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时需投入大量人力,建设业主优先聘用当地的农户,优先征用当地的运输车辆,村民通过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增加收入,目前每个榨季可以解决约3万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人均增加收入5000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