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产业经济动态国内动态
2017-03-11 13:53:45  产业经济研究室

广东湛江: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蔗田巨兽”助力甜蜜事业发展

湛江作为我国甘蔗三大主产区之一,素有“广东糖都”之称。常年种植面积在150-200万亩之间,约占全国甘蔗总面积的10%。甘蔗作为我市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涉及从业人员约300万人口,是当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近年来生产成本逐年增高、比较效益逐渐降低、产业竞争力不断下降,甘蔗产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如何解决甘蔗行业目前面临的瓶颈?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精心组织农机化生产,强化农机安全监管,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机管理水平。尤其在甘蔗生产过程中,大力推动机械化生产,引入更多“蔗田巨兽”助力我市甜蜜事业发展。

我市甘蔗机械化水平落后

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市甘蔗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除了在耕整地、开沟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之外,中耕管理的机械化率不到50%,收获环节机械化率不到2%

在甘蔗生产中,收获是劳动强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包括砍收和转运,传统的人工收获效率很低,成本高,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收获1吨左右的甘蔗,每吨收获成本约120-140元;使用收割机每天可收获50-300吨,每吨成本约30-40元。但近年来,湛江蔗区因为收割机适应性以及农机农艺不配套等方面的问题,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比较缓慢。

据悉,在2013年以前,湛江农垦机械化耕整水平约95%,机械化种植水平2.83%,机械化收获水平2.18%,综合机械化水平约为41.5%。收获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一直进步缓慢,目前湛江农垦拥有先进CASE8000收割机5台,CASE7000收割机3台,CASE4000收割机1台,但是截止2013/14榨季,整个农垦收获甘蔗面积不到2万亩,进展依然缓慢,其中最主要的瓶颈就是农机和农艺不协调。机械化种植近几年有所发展,随着即切式的甘蔗种植机逐渐成熟,虽然作业过程中仍需要5-6个人辅助,但是其作业效率已有大幅度提高,长势及产量与常规没有差异,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蔗农青睐。接下来,机械化的种植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目前我市机械化收获的甘蔗面积大约2万多亩,不到总面积的2%。并且大部分均由国外的CASE系列切断式机型来完成。其中湛江农垦的5CASE80002013-2014榨季总共收获约5万吨甘蔗,占全市总收获量的一半以上。

机械化作业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机械化生产对甘蔗有什么好处?市农业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生产上使用的甘蔗种植机,每天每台机器可以种植20-30亩,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种植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采用机械化深松后的耕层有利于保墒,有益甘蔗扎根抗倒和宿根蔗的萌芽,也有利于破坏害虫幼虫的越冬环境,同时还可深埋杂草种子抑制其出苗;疏松的耕层有利于土壤通气,促进肥效的释放;还有利于改善土壤保温性能。

“机械化中耕管理更能提高效率!”市农业局相关工作人员举例说,采用机械化培土施肥,单机每天可作业30-40亩,效率是传统人工的10倍;采用遥控无人飞机进行喷药植保,单机每天作业达500亩以上,效率是传统人工的50倍;机械化收获甘蔗,小型的收割机每天可收获50-70吨,而大型收割机,在农机农艺配套的情况下每天可收获400吨以上。因此,发展机械化,不仅能够显著地降低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成本,还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推广适应性更强的机械装备

目前,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的难点在于收获环节,而整个机械化生产的瓶颈也在于此。

为了探索适宜我市蔗区作业的收割机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专家进行了相关调研,结果显示,2015/16榨季,在粤西湛江市蔗区开展机械化作业的收割机总共有8款,其中大型收割机有3款共10台,分别为1台迪尔CH5705台凯斯A80004台凯斯A7000;整个2015/16榨季大部分机械化收获甘蔗由这10台收割机完成;中型收割机有3款共4台,分别为迪尔CH330和凯斯A4000各一台,2台华南农大4GDL-132;小型收割机有2款共7台,分别为2台辰汉4CQ-1305台松元MCH-15WE2

调研结果还表明,凯斯纽荷兰与约翰迪尔这两个国际大品牌在实际应用中确实拥有效率高、可靠性好的特点,但是这些机型只适合在大面积连片且平整规划的土地上作业,在湛江地区尚未完成土地流转与规划的情况下,大型收割机无法完全发挥其固有的功率,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加作业的成本。相反两款小型收割机均为今年第一次引进作业,虽然单机作业效率不高,但是其具有灵活性强、适宜窄行距、单价相对便宜、蔗农和糖厂接受程度高等优势。在目前土地流转较为困难、蔗地相对小块的形势下,发展小型的甘蔗收割机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由于各种型号的收割机适宜的作业行距不同,而小型的收割机则只要求0.9m以上的行距,相对来说很接近目前粤西蔗区蔗农的种植习惯,因此它有比较大的推广潜力。

机械化水平仍需不断提高

对于大型收割机来说,目前我市甘蔗地的规划及农艺水平远远达不到机械化砍蔗的技术要求,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仍需不断提高。

相关农业专家表示,目前用于机砍蔗的地块地面大多数不够平整,收获稳定性受到影响,种植行距不符合机械砍收要求,台风天甘蔗倒伏多的地块容易压蔗造成损失,许多地块田间管理没有培土作业,收获机手无法看清楚行距而压行收获也容易造成甘蔗损失;单个地块面积太小,种植长度太短,增加收割机在地头转弯次数,严重影响收获工效,增大机械化收获的成本,造成经济损失。

“在甘蔗单产高的情况下,小型收割机的收割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说,由于去年干旱的原因和台风的双重影响,甘蔗单产普遍较低,5台机器总共收割面积1755亩,平均每台收割面积351亩,按有效作业时间320小时计算,平均每小时收割面积1.1亩。由于收割的甘蔗平均产量仅有3.22/亩,所以实际收割效率仅有3.5/小时。

而农业部门经过测试发现,今年228日,在奋勇农场八队收割时,有一块甘蔗地的产量在达到4吨情况下,使用凯斯A8000和约翰·迪尔CH330工作一天,平均收割量达4.7/小时。

夯实基础推动机械化发展

“不少农民对于甘蔗机械化收获的看法和认识普遍还是停留在减产、损失量大、宿根性差等观念上,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宣传,并通过试验示范来改变蔗农观念。”市农业局工作人员说。

“目前推广甘蔗全程机械化还缺乏农艺配套基础。”工作人员表示,开展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与农艺方面相关的要求包括,种植规模相对较大,种植地块平整、连片,适宜机械化收获的1.1m以上的宽行距种植,适宜机械化宽行种植的品种,合理的培土措施等等。

种植规模小一直是我们开展机械化的硬伤,这与我市人口多,耕地少的实际情况有关。“在我市,有时户均种植甘蔗有几亩地,但其中被分成了好几块地,这与机械化生产所要求的大规模连片甘蔗生产有很大的差距。”农业局工作人员说,未来这还需要各级政府推动土地流转、土地平整等,为全程机械化的推广提供基础的条件。

农业专家表示,目前甘蔗生产上多数还是采取窄行距密植,选择品种的唯一标准就是高产。由于选择了窄行距,培土就只能选择牛来耕作,少部分开展了小型机械的耕作。适宜的宽行距和相应的农艺配套技术,是顺利开展机械化收获的关键前提。而目前多数蔗农采取的窄行距与牛培土的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开展机械化收获的。生产上仍缺乏专门适宜机械化宽行种植的甘蔗品种,宽行距下的种植管理技术也尚属空白。这样的环境下,需要育种科学家开展专门适宜机械化宽行种植的甘蔗新品种,同时开展适宜机械化宽行种植的农艺技术研究。

目前,湛江的甘蔗机械化推广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问题,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仍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为更好地推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在广东省农业厅、省农机推广总站和湛江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湛江市农业局联合各个科研院所,将于20日在雷州市北和镇召开全省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现场会,为我市广大甘蔗种植大户和糖业企业指明方向。



Copyright © 2010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