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0 09:34:35 产业经济研究室
专家视点:云南蔗糖产业“十二五”发展思考
云南境内热区面积8.11万平方公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甘蔗生长和蔗糖分的积累,具有发展蔗糖业的良好条件。建国以来,在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蔗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甘蔗糖业通过调整、巩固和提高,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增长。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间, 全省甘蔗种植面积从367.29万亩,增加到450.63万亩,甘蔗农业总产量从1366万吨增加到1919万吨,全省甘蔗平均农业亩产从3.72吨提高到4.2吨,每亩增加0.48吨,增幅12.90%。甘蔗平均含糖份从14.52%提高到14.71%。
表1 “十一五”期间云南蔗糖业情况表
年 度 |
种植面积
(万亩) |
农业单产
(吨/亩) |
农业总产
(万吨) |
工业入榨量
(万吨) |
产糖量(万吨) |
2006 |
412.3 |
3.3 |
1360 |
1137.6 |
142.6 |
2007 |
424.0 |
4.0 |
1696 |
1491.1 |
183.14 |
2008 |
449.7 |
4.4 |
1978 |
1760.9 |
216.25 |
2009 |
454.0 |
4.3 |
1952 |
1746.3 |
223.52 |
2010 |
456.0 |
3.5 |
1596 |
1362.7 |
177.15 |
数据来源:云南省农业厅
云南蔗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云南蔗糖产业取得显著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我们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甘蔗生产条件差 云南蔗区立地条件较差,旱坡地面积大,据统计全省旱地甘蔗面积达80%以上,水田、水浇地种植面积仅20%。在甘蔗种植的时节,云南冬春少雨干旱,受自然气候制约严重,成为甘蔗生产的不确定因素。2009年至2010年,由于受严重旱灾影响,我省甘蔗产量减产30%,蔗糖产量从223万吨锐减到177万吨,减产46万吨。
二、竞争优势不强 云南滇西南甘蔗优势产区,近年来,新兴产业不断发展,香料烟、马铃薯等产业显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地方政府发展态度积极;水稻传统作物与种植甘蔗相比也有一定的比较效益,目前滇西南的吨粮田,其效益每亩也在3000元左右,而甘蔗亩收益才为2400元(按亩产8吨、每吨300元计),且占地时间为一年。(是否能够补充甘蔗每亩的种植效益数?)。二是我省甘蔗生产成本高,化肥、农药、地膜等物料成本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甘蔗收砍工费过高,已成为甘蔗生产发展的瓶颈,目前全省甘蔗砍工高达60-80元/吨。
三、甘蔗企业规模不大,原料不足,设备利用率不高 由于蔗区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云南中小企业偏多。广西有100间糖厂、分属35个集团公司,平均每个集团产糖26.8万吨,云南省有78间糖厂,分属28个集团公司,平均产糖不到8万吨,产糖量在10万吨以下的企业还有22家,占法人单位75.8%。企业小而分散, 市场占有率低,削弱了云南糖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企业小而分散, 也不利于制糖企业副产物资源的集中和有效开展综合利用。 另外,按企业加工能力分析,云南制糖企业每年对原料蔗的需求量应为2500万吨以上(按企业加工天数150计,为什么以150天计后面按180天计?),2008/09榨季全省实际入榨量仅为1600余万吨,设备利用率仅为64%(为什么使用08/09榨季的数据?因为是正常年数据,2009/2010云南百年不遇干旱,属极端年景)。由于设备利用率不高,导致全省蔗糖加工成本高,劳动生产力低。
四、蔗糖生产产品单一,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 在蔗糖业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上,云南蔗糖生产产品单一,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目前全省仅有一条精制糖生产线(景坎糖厂,规模1万吨),两条蔗渣浆纸生产线(开远、勐省),两条蔗渣生产木糖生产线(永德、镇康),绵白糖也仅保山少量生产,绝大多数糖厂企业仍停留在“糖+酒精”的原料型模式上,产品单一,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工作滞后,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产值不到蔗糖业总产值的15%,难以适应我国糖业形势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五、蔗糖产业运输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云南地理位置、物流运输条件特殊,蔗糖产品运输距离远,随着燃料价格不断上升,蔗糖运输成本加大。相比广西,蔗区甘蔗运输成本、食糖销售运输成本均比云南低,广西食糖还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海运方式运输,成本更低。
“十二五”云南甘蔗产业发展的思路
据我国食糖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今后食糖的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2011至2015年,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路应该是:依托优势,着力发展;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依靠科技,提质增效。
一、依托优势,着力发展 云南是我国内陆热区面积最丰富的省区,据统计,云南热带、亚热带土地面积780万公顷,年平均气温在18℃~24℃,终年无霜或少霜,十分有利于甘蔗糖料的发展。从蔗糖生产的社会条件来讲,云南相对于其他植蔗省区,竞争产业较少,糖料生产区域稳定,云南甘蔗糖料近两年发展到500万亩,2015年发展到550万亩,是有基本条件保障的。如果云南现有的蔗糖加工能力能够完全发挥,按一个榨季150天和13%的出糖率计,云南年产糖能力可近320万吨,对于保障我国食糖安全有重要意义。 但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甘蔗生产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对云南蔗糖产业造成了重大影响,云南省甘蔗糖料产量因灾减产400万吨,食糖减产46万吨,为此,必须采用强有力的措施,将云南蔗糖产业尽快恢复和超过历史水平。一是遭受严重干旱的保山、红河、玉溪等州市以及临沧一部分,在2010年/2011年榨季,要适当减少甘蔗原料入榨量,采用全茎种,大规模扩种新植蔗。二是在德宏、版纳、思茅、临沧一部分受旱灾影响不大的蔗区,在继续保证企业正常负荷生产的情况下,要加大蔗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甘蔗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甘蔗糖料基地,改善甘蔗良种繁育基地、生产示范和社会化服务条件,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二、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多年来,云南蔗区生产条件较差,据统计,云南蔗区旱坡地甘蔗面积达80%,旱坡地甘蔗单产低,全省旱地甘蔗平均单产仅3.5吨,生产成本高,蔗区广种薄收,特别是抵抗灾害能力差。由于自然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加之蔗糖行业积累乏力,资金、人才以及其它(如:财政、金融)社会服务体系较弱,多年来,蔗区水利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云南甘蔗产区的生产条件一直未能得到根本的改变,为此,加强甘蔗生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大力建设蔗区水种工程、实行坡改梯,培肥土壤,改善甘蔗耕作与生产条件,将是云南甘蔗生产的根本出路。
三、依靠科技,提质增效 云南蔗区大多位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蔗农科技意识较弱,甘蔗生产管理粗放,科技推广应用程度低,极大地制约了生产的发展。目前,我省在甘蔗品种改良更新、科学种植技术、机械化生产应用,蔗糖加工技术等均比广西、广东落后。据统计,由于甘蔗科技水平落后,目前云南甘蔗平均亩产为4.5吨左右,近80%的旱地蔗区平均亩产仅为3.5吨左右,与广东、广西等先进省区相比,平均单产低0.5~0.8吨,为此,“十二五”期间,要加强甘蔗新品种改良更新和适用科技的面积推广应用,切实提高甘蔗单产,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十二五”期间,我国食糖消费将不断增加,新世纪食糖消费高速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延续,云南作为全国第二大蔗糖基地,在国家的食糖安全保障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但是,云南蔗区大多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云南25个边境县,其中16个县是甘蔗优势产业区,从事甘蔗种植280余万人。为此,“十二五”云南蔗糖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向中央呼吁云南甘蔗产业的地位和特殊作用,在中央糖料发展资金上给予云南更多的支持和关心。
(云南糖网—滇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