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经济动态 > 国内动态 > |
| 2017-09-28 22:37:07 产业经济研究室
沐甜昆明9月27日讯 现代化是我国当今理论界的一个研究热点问题。对全国而言,沿海地区现代化启动要早于中部和西部。作为西部省份之一的广西,现代化的启动自晚一些。特别是制糖工业,19世纪的广西普遍是用手工方法榨制土糖,还处于原工业化时代,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30年代以后,广西制糖业才开始逐步走上现代化之路。20世纪50年代,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广西制糖业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到90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糖厂为主、小型糖厂为辅的现代化布局,奠定了广西在全国的重点制糖业生产基地的地位。回顾审视20世纪广西制糖业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特征,为广西制糖业在21世纪有更大发展提供借鉴,这是颇具现实意义的。 一、20世纪50年代前广西制糖业现代化的萌芽 (一)近代广西制糖业的原工业化一瞥广西是我国甘蔗原产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但自近代以来,广西种植的甘蔗品种仍比较单一。糖蔗品种主要是竹蔗,由于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加上该品种的自身局限性,产量和含糖量都不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政府的苛重捐税和洋糖的冲击,蔗农生活日益困苦,这种情况决定了广西制糖业在这一时期仍处于原工业化时代。如《贵港市志》记载:清至民国年间,贵县的制糖业,主要以石滚榨糖,锅头熬煮制成黄片糖。据民国31年统计,贵县有18个乡镇种蔗,有108个村屯设有土榨糖厂,共有土糖榨437条,每条土糖榨日榨蔗量达1000~1500公斤,可制片糖120~180公斤[1]。贵县在近代广西是蔗糖生产中心,它的生产水平基本上代表了整个广西制糖业在这一时期的原工业化水平。由于近代中国社会条件的制约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广西制糖业并没有突破原工业化水平的制约,有如下原工业化的特征:1.有专业的分工;2.作坊设在生产地;3.规模很小;4.以满足市场为主要目的。 (二)20世纪30年代以来广西制糖业现代化的萌芽广西制糖业在原工业化时代由于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推动了广西制糖业的向前发展,进而为现代化的萌芽打下了基础。清末,广西在柳州兴办柳州砂糖精制所,年产黄片糖30~40万市斤,这是广西用机械加工制片糖的开始,但不久因受洋糖冲击而倒闭[2]。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广西所建机械化糖厂共计5间。广西第一间机械化糖厂应是广西糖厂的建立。1934年春,广西省政府拟定在柳州筹建广西糖厂,后因柳州霜期较长,厂址改定于贵县罗泊湾。1934年11月,糖厂建成。省政府拨专款国币121.7万元,主要生产白砂糖,但该厂建成投产后只生产了3个榨季,即于1939年11月遭日军飞机炸毁而停产[3]。1936年、1938年,桂平县建有两家民营小糖厂。1942年10月,广西省政府在柳州建成岭南炼糖厂。1947年12月,由南洋企业公司广西分公司在梧州市建成日榨蔗30吨的梧州糖厂[4]。 相对于全广西省而言,这5间糖厂一是规模小,属小型糖厂;二是生产技术不算先进。这5间糖厂或因日军炸毁或因洋糖冲击而倒闭,最后只剩下梧州糖厂惟一机糖厂。我们称这一时期的机制糖厂为现代化的萌芽,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具有移植型的特征,5间糖厂的机械设备或是从美国或是从广东等先进制糖的国家或省份引进。二是政府和民间共同参与了这一现代化的进程,新桂系政府拨专款建设广西糖厂和岭南炼糖厂。桂平县两间小糖厂的建立则完全是民间商人自发性的行为。由于旧中国特殊社会环境的制约,加上广西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地处偏僻的地理环境,这一系列因素决定了解放前广西制糖业不可能有一个大的发展,而只能停留在现代化萌芽的阶段。 二、建国以来的广西制糖业的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制度的变迁,广西制糖业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现代化的大规模启动、现代化的初步发展和现代化走向成熟三个阶段。 (一)广西制糖业现代化的大规模启动(1949至1958年)广西制糖业现代化的大规模启动是以新中国的成立为界标,同时又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首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放了生产力,广大普通民众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广西制糖业现代化启动的最根本条件。其次是1953年国家制定的以工业化为中心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促进。广西地方政府适应全国工业化的需要,根据广西的实际,把甘蔗生产放在重要位置,兴建糖厂和制定一系列发展甘蔗生产的政策,启动了广西制糖业现代化的进程。再次是得益于农业现代化中的甘蔗种植,尤其是重视科研和甘蔗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为广西制糖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广西省政府投资106.6万元,建成日榨200吨的贵县独山糖厂,这是解放后兴建的第一间现代化糖厂。1952年,对旧社会留下来的梧州糖厂进行技改扩建,1956年和1958年11月先后建成贵县糖厂和桂平糖厂。截至1958年底,全广西机糖厂建设总投资7332.5万元,建成机糖厂12间,总日榨能力为6300吨,比1950年增长209倍[5]。 (二)广西制糖业现代化的初步发展(1958至1978年)广西制糖业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受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经历过曲折和反复。由于“大跃进”的“左倾”冒进影响,1959年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广西的糖蔗种植面积、产量大幅度下降,广西制糖业现代化受到挫折。其后,经过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经济形势逐渐好转,1964-1965年榨季,广西投产的新老糖厂共14间,比1958-1959年榨季投产糖厂增加日榨能力1250吨[6]。1965年至1966年,广西糖蔗生产陆续恢复发展,机糖厂建设开始出现新的发展势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8年至1969年只建设4间小型糖厂,扩建1间糖厂。1970年以后,广西提出机糖土糖并举,机糖厂以建设中小型为主的原则,1970年至1978年新建中小型糖厂45间,平均每年建糖厂5间,这是广西建设机糖厂间数最多的时期[7],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带动了广西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广西制糖业现代化走向成熟(1970至20世纪末)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广西制糖业现代化走向成熟的转折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糖蔗种植面积、产量都获得持续大发展,为加快广西制糖业现代化步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期间,机糖厂建设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对老糖厂以挖潜扩建为主,同时在新开发糖料甘蔗集中产区,适当建一些新糖厂。1979年至1987年,全广西建设机糖厂总投资77985万元,新建糖厂20间[8]。1988年广西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糖业生产基地之后,广西逐步调整了制糖业现代化的方针,把重点放在把糖厂逐步建设成为大型的、现代化的、综合利用配套成龙的制糖企业,提升机糖厂的现代化档次,同时在规划建设中提高科技含量。从1988年到1993年,全广西建设机糖厂总投资203611万元,其中挖潜扩建糖厂69间,新建机糖厂11间。至2000年末,全自治区拥有机糖厂100间,其中大型糖厂7间,中型糖厂64间,小型糖厂29间[9]。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糖厂为主的制糖业现代化生产布局,这一布局的形成,标志着广西制糖业现代化正式走向成熟。 三、对建国以来广西制糖业现代化的特征分析 综观建国以来广西50年来制糖业现代化历程,我们可以归纳总结以下几点特征。 (一)强政府的作用是广西制糖业现代化的主因和主导力量现代化理论认为,所谓强政府就是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不仅对现代化进程进行计划,而且还直接进行组织和动员,把主要的经济活动纳入政府指导或领导之下。政府处在经济活动的第一线,指导和监督计划的实施,为规划的经济目标动员资源,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政策和管理条件[1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强政府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所以它构成了广西制糖业走向现代化的主因和主导力量。从甘蔗的种植收割,机制糖厂的规划设计投产,到产品的收购上缴留存等一系列程序都纳入强政府的议事日程之内。这种管理方式的好处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在制糖业现代化这一大型社会系统工程启动时,它必须依赖强政府发挥社会的整合功能,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为现代化工程启动服务。所以广西制糖业的现代化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双重作用下,短短半个世纪,就完成了由原工业化走向现代化成熟的历史进程,其成就是巨大的。但是,如果强政府在经济起飞阶段尤其是在现代化启动阶段起重要作用,这种状况持续太久,会导致问题累积,积重难返。从这个意义上说,强政府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手段,它必须根据变化和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生产力发展规律,中国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我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计划在2010年左右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规律的自发性,不能否认强政府的作用。广西的制糖业现代化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初步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对强政府作用的认识付出了代价,也获得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如1991年,国家决定对食糖价格实行适当放开经营,当时广西制糖业由于强政府作用的突然弱化而明显不适应这一变化,导致1991-1992年榨季大部分糖厂食糖滞销,经济效益下滑。1995-1999年连续5年间,由于全国制糖业市场低迷,白糖供大于求,广西制糖业连年亏损,直到2000年才初步扭亏为盈。另外,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一些机制糖厂设备老化,亏损严重,影响了制糖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1994年广西制糖业加快了股份制和合资企业的建设步伐,先后与英国、泰国成立两家中外合资股份公司,组建贵港制糖业股份集团、南宁制糖业股份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关闭破产一批扭亏无望、设备陈旧的小糖厂,重点生产桂花牌、云鸥牌等优质白砂糖名牌产品,抢占市场份额。这些措施的实施,增强了广西制糖业现代化发展的后劲,为制糖业在新世纪更好地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透过广西制糖业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脱胎换骨的痛苦过程,我们应该看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这个转变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涵量。强政府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同时强政府的放权不宜过大,应逐步有序稳妥地进行。 (二)呈后发性、波浪型特征广西地理位置偏僻,自古以来经济就不发达,这种局面决定了广西制糖业现代化呈后发性、波浪型的特征。按现代化理论,一般认为后发性现代化启动的国家或地区要赶上或超过发达地区,可以实行“赶超战略”、“跨越式战略”,藉此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走完现代化历程,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就广西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全国的局势,广西不可能实行赶超发展战略,只能根据实际,逐步实现制糖业现代化。而事实恰恰就是机制糖厂的现代化与甘蔗种植收割的手工业化不协调,这种内在矛盾拖缓了制糖业现代化步伐。所以广西制糖业现代化既然没有了后发优势,那么在以后的现代化历程中,在国家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有过迅速发展时期,也有过缓慢发展徘徊时期,由此决定了广西制糖业现代化呈波浪特征推进。 (三)机糖厂大体沿湘桂铁路布局,民族经济融合作用明显我们对广西机糖厂的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广西机糖厂的设置大体上沿湘桂铁路布局,蔗区分布亦主要集中在这一带。广西地方政府根据广西的自然地理条件,实施“桂南重点发展,桂中适当发展,桂北因地制宜发展”的制糖业发展战略,决定了广西机糖厂的布局呈“金字塔”形状。广西制糖业现代化的这种金字塔布局,是一种超稳定结构,是非常有利于制糖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广西地方政府对制糖业结构重新进行调整,改为“重点发展桂中和桂西地区,桂北、桂东、桂东南部分地区要逐步退出制糖行业,其余地区适当扶持,适度发展,全面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制糖业结构的重新调整无疑会对广西制糖业现代化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广西机糖厂的分布大都处于汉族和壮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交界处,也就是民族间交往多融合多的区域,这种机糖厂的现代化布局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现代化机制糖厂的投资兴建是与经济作物甘蔗的种植推广紧密相连的。从甘蔗种植推广形成种植集约化区域到现代化糖厂的投资兴建对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可以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是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其二是可以增加就业,从糖厂的建设到投产本身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其三是可以改变当地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其四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可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传统观念。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有着诸如爱国、尊老爱幼、好客等优良的传统和习俗,但同时也有“民皆安土重迁,不逐末服买”的重农轻商等落后观念。这是当地人民群众最不容易改变的意识。而在强政府的作用下,作为经济作物甘蔗能在民族地区种植推广,带去先进的种植技术,再加上现代化糖厂的示范效应,无形中拉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观念差距,对促进民族融合,对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促进经济发展意义是非常大的。 (四)荒地种蔗,解决糖粮矛盾粮食作物种植与经济作物甘蔗的种植的争地矛盾即所谓“糖米相克”的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这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广西在走向制糖业现代化过程中,解决“糖米相克”的创新办法就是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前提下,甘蔗种植尽量少占好的耕地,而把目光放在旱地荒坡上。事实证明,这一发展甘蔗种植战略是非常正确的,也是符合广西的区情的。据有关资料统计,广西境内荒地有1500多万亩,占耕地三分之一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旱地用来种植糖料甘蔗,不挤占粮田;有宜垦荒地600万亩,可以垦荒种蔗,扩大种植面积[11]。目前广西糖料甘蔗90%以上种在旱坡上。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国家看好广西的制糖业生产,1988年广西被国家选定为全国重点制糖业生产基地,从资金、物质、信贷等各方面重点倾斜,从而夯实了广西制糖业现代化的基础。 四、广西制糖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是机制糖厂总体上看规模偏小,分布也不太合理。大型糖厂数量少,中小型糖厂偏多,这是广西制糖业的一大缺陷,它成为制约广西制糖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办法是走集团化生产的道路。贵港制糖业股份集团和南宁制糖业股份集团的组建是良好的开端。同时必须根据制糖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下决心淘汰一批设备老化、亏本的小糖厂,组建一批现代化的新糖厂,使糖厂布局达到最优化。 二是食糖产品深加工不够,综合利用率低。广西机制糖厂的主要产品为白砂糖和赤砂糖。单一的产品容易受制于市场变化,必须在食糖产品的深加工以及降低吨糖成本上下功夫,不仅要有优势名牌产品,而且要有其他相关产品。根据实际多开发一些综合利用项目,加强糖厂的综合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 三是荒地种蔗,必须加强对荒地的土壤肥力改造。加强蔗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旱地甘蔗机械深松耕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主攻提高甘蔗单产。否则会影响旱地荒坡种蔗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四是糖厂青年员工素质不高。随着糖厂规模的扩大和老一代员工的离退休,造成技术员工的断层,影响机制制糖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办法是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和各级甘蔗研究所推广站的优势,加强对在岗青年员工的技术培训或轮训,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