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产业经济动态省内动态
2011-02-26 17:09:38  产业经济研究室

调研:云南农户家庭种植甘蔗是怎样实现规模经营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多数人担忧一家一户的小农户不能实现规模经营。最近,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就说: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农地资源相对稀缺,这造成农户经营规模非常狭小,因此劳动生产率不高,市场和国际竞争力低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只有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逐步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市中,使得留在农村的经营主体能够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所以,凡是研究农业、农村经济的同志,大概这20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声音,就是呼吁推动农村规模经营。

    然而,我们观察到的情况,却说明一家一户的小农户也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其例证就是云南省蔗糖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第二大产糖省,云南省常年甘蔗种植面积450万亩,蔗糖产量200万吨以上,其中带动种植甘蔗的农户600万,全部是家庭经营,而且实现了规模经营。

一、引言

    云南省境内热区面积8.11万平方公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甘蔗生长和蔗糖分的积累,具有发展蔗糖业的良好条件。十一五期间,甘蔗糖业通过调整、巩固和提高,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和食糖产量稳居全国第二。

    云南常年甘蔗种植面积450余万亩,主要分布于德宏、临沧、保山、思茅、红河、西双版纳、玉溪等地州(市)。目前,全省拥有机制白糖生产线87条,日处理能力14.23万吨,拥有3.3万行业员工,覆盖蔗农600多万人,基本形成了以怒江、伊洛瓦底江、澜沧江、红河及南盘江等低热河谷地区为主的蔗糖产业布局和集原料(甘蔗)种植、科研、加工、贸易、教育和设备制造等相互配套的、完善的产业体系。

    多年来,蔗糖产业为云南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以来,甘蔗工农业产值已突破100亿。据统计,云南甘蔗面积占经济作物总面积的20%,实现的产值却占经济作物总产值的30%以上,省内有38个县市(如耿马、永德、盈江、潞西、昌宁、澜沧、勐海等)

    甘蔗产值占农业产值的30%以上,蔗糖税利占当地财政收入的35-78%;十五以来,240万贫困人口靠种蔗脱贫致富。

    改革开放前,云南省甘蔗种植是以人民公社生产队集体经营的方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受到压制,再加上科技跟不上,甘蔗产量与质量长期徘徊不前。粉碎了万恶的四人帮,废除了人民公社集体生产制度,普遍实行农户家庭经营,才迎来了甘蔗种植大发展,实现了规模经营。

    本文说明,云南省现有450万亩甘蔗,没有人怀疑是规模经营,但却是一家一户农户种植出来的。特别是,就全省各地的情况看,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种植甘蔗尚没有流转的迹象,也就是说土地不流转照样可以实现规模经营。

二、糖厂 + 农户的模式做到了规模经营

    (一)以糖厂为中心的30公里内连片集中布局农户种植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云南省甘蔗面积连年扩大,导致植蔗区域高海拔(大于1300米)和山坡地(坡度大于25度)等非宜蔗区域面积较大,甘蔗生产效益较低,广种薄收、栽培粗放、单产低、效益低的现象突出。糖厂的蔗区半径范围过大,加大了糖厂的的运输费用及生产成本。

    正是因为蔗区布局不尽合理,云南省各级政府加强了产业结构调整。下面以云南省德宏州的盈江县和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德宏州的盈江县2008年至今甘蔗种植总面积稳定在24万亩。其中:水田16万亩,旱地控制在8万,最终要实现甘蔗产量138万吨的目标。按比较优势原则,逐步缩小蔗区范围,促进甘蔗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化蔗区是以距制糖企业运距30公里的植蔗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30公里以外为适当发展区域。在重点发展区域和适当发展区域建设中,水田蔗以糖厂为中心、公路沿线田块为重点发展,旱地蔗中海拔在1200米(盏西蔗区1300米),坡度在25度以上的要退耕还林、还草,建设集中、连片、优质、高效、稳定的原料蔗基地,以技术进步为依托,重点实施良种、良法等农业科学措施,建立集约生产组织,实行统筹规划、高起点、大规模的组织实施,鼓励资源和资本结合,使科学种蔗的潜力高效发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蔗糖产业,推动甘蔗生产技术进步。

    同样,蔗糖也是勐海县较平稳的支柱产业,为提高甘蔗种植效益,县里调整种植布局,将两个糖厂30公里范围内的4个镇作为高产高糖的优质甘蔗基地,采取企业+农户的形式,按标准化、良种化、产业化要求,推行大面积集中连片甘蔗下田,重点建设吨糖田,农科技术人员深入蔗区为蔗农提供实行良种、良法的技术服务。2007年全县举办各种甘蔗技术培训近百期,培训蔗农近万人次,使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旱地高优蔗园栽培等实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当地的英茂糖业公司投入资金为蔗区修建水利设施、运输道路,加强砍、运、榨一条龙服务,并对种植先进乡镇、大户实行奖励。2007/2008年完成甘蔗种植面积20.5万亩,累计甘蔗下田面积5.1万亩,新良种种植面积14万余亩,建起连片吨糖田示范样板田3000多亩,带动了甘蔗大面积的增产增收,一大批农户靠种植甘蔗过上了小康生活。

    (二)糖厂与农户签订有约束力的种植合同,形成命运共同体

    制糖行业是对资源依存度比较高的行业,有原料作基础,制糖企业就可以搞大生产规模,扩大市场份额,进而控制食糖市场。因此,糖厂与蔗农之间是互为唇齿的关系,蔗农与糖厂的经济利益也是互动的。

    所以,在此基础上,经过各级政府、村委会、糖厂、蔗农的研究与交流,糖厂和蔗农签订有约束力的种植合同,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样就为实现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这里仍以盈江县为例。

    蔗糖业一直是盈江县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大产业。经过多年来发展,盈江县蔗糖产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在十五期间,蔗糖产业在国家、省、州的重视、关心支持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开发,在传统的资源利用基础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扩大蔗糖产业的生产规模,科学地进行区域布局,提高蔗糖产业水平,努力提高蔗糖业的市场竞争力。实行订单农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原料基地合同关系。

    采取订单农业,订种植面积、订种植时间、订产量、订品种、订价格,订田块、订砍收时间,一定三年不变。制糖企业根椐任务和自已的生产能力与村民小组签订原料蔗产购合同,制糖企业为蔗农提供种苗、肥料、农药、地膜、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服务,由村民小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供原料蔗,避免甘蔗产量大起大落,挫伤企业和蔗农积极性,保证企业和蔗农的利益。通过企业与蔗农建立契约关系,使蔗农、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完善蔗区管理,运用法律手段和市场经济法规,形成一个共建、共管、共用、共享、风险共担的生产机制。

    同样,在云南省元阳县,糖厂与蔗农也是把命运连接在一起。

    2009/2010年榨季,云南省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在这场旱灾面前,农民受到很大影响,企业的利益也因此受损。为了减少损失,维护企业和农民的利益,部分企业纷纷与农户站在一起,共同应对这场旱灾。元阳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就积极与蔗农一起抗击旱灾。这正是糖厂与蔗农利益共同体的体现。

    元阳英茂糖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7月,2008817900万元收购了元阳县红泰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制糖生产线,日处理甘蔗2000吨、年产白砂糖30000吨,此次旱灾对其影响较大。

    20098月以来,元阳出现历史罕见的夏秋冬连续干旱气候。元阳英茂糖业有限公司蔗区今年共有甘蔗面积4.25万亩,这次的干旱造成全部甘蔗面积不同程度受灾,其中造成绝收面积有0.59万亩,造成重灾减产达50%的面积有2.03万亩,造成轻灾减产达20%的面积有1.6万亩,造成甘蔗减产7.56万吨,直接经济损失6917.4万元,蔗农损失达2192.4万元。

    元阳沙拉托村的村民李某今年种植了10亩甘蔗,但产量却只有去年的三分之一,损失很大。

    2010223止,蔗区砍收甘蔗面积2.67万亩,公司收购甘蔗8.34万吨,其中砍收干旱受灾较重甘蔗面积1.95万亩,占收砍面积的73%,收购干旱受灾甘蔗3.6万吨,占收购甘蔗量的43%。  

    为此,企业提前开榨降低农户损失,元阳英茂糖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志永说,自从20098月份干旱灾情发生开始,公司每天都安排了24名农务工作人员,分成6个工作小组深入蔗区,走村串户了解受灾情况,反馈受灾信息,动员、指导农户开展抗旱自救工作。

    一方面,今年由于干旱,甘蔗减产,按估产统计的产量,该公司的榨季生产时间应该安排在1月底开榨是最合理、对公司最有利益的,但公司考虑到老百姓的利益,如果不提早开榨,随着干旱的持续,农户的损失将会更加惨重,所以公司最后决定提前开榨,以降低农户的损失。

    另一方面,榨季开始以后,该公司通过压缩干旱危害较轻蔗区甘蔗砍运计划,加大重灾蔗区南沙镇及马街乡的砍运量,调整公司的砍运作业计划、加快受灾甘蔗的砍收速度,降低受灾农户的损失。

    元阳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在今年帮助农户抗旱工作期间,共投入了38.36万元资金用于抗旱救灾,首先,投资3万余元购置了11台套抽水机,借给农户在有条件的地方抽水浇灌蔗地,减少损失,投资6.8万元,购置塑料胶管6700米及配件,送给农户引水灌溉蔗地。

    同时,该公司还赞助购置人工增雨弹,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缓解蔗区的旱情,并投资4万元,配合县政府修复呼山蔗区主引水管道工程,并组织公司技术人员16人,先后两次,投入4天时间,修复该水管,确保呼山供水管道的正常供水,无偿提供地膜6吨帮助农户实施甘蔗抗旱节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同时为农户提供水泥管500多米,帮助农户修建蓄水池或维修沟渠。

    大旱让蔗农受企业受损,但他们不畏天灾,积极想办法抗旱,使得农户和糖厂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了双方利益。

三、一整套规范的栽培技术保证了高品质种植

    (一)新品种的推广使得产量和产糖率提高

    云南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特征的甘蔗种植实现的规模经营,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全省统一采用高产、高出糖率新品种。

    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科学研究所,目前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甘蔗种质资源库,共有2200余份甘蔗种质资源。经过多年的研究,该所开发的云蔗系列(云蔗92-19、云蔗89-351、云蔗94-375、云蔗99-601)、云引系列(云引3号、云引10号、云引15号、云引42号)、滇桂系列中的许多新品种,都成为了广大蔗农和制糖企业喜爱的品种,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蔗糖生产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09榨季云南省的主打品种仍然是台糖系列,主要是新台糖22号、16号、20号等,它们仍是云南省出糖率达到12.83%的大功臣。2008年,全国蔗糖产量下降,云南省在未增加种植面积的情况下,产量却增加了3万多吨,就是因为有了适合云南种植条件的高糖、高海拔等的品种,这对于完成云南省蔗糖到2012年,甘蔗面积稳定在470万亩,蔗糖产量由2007年的216万吨增加到250万吨,加工产值由70亿元增加到100亿元,总产值由100亿元增加到150亿元,到2020年,蔗糖总产值达220亿元的发展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9年,该所开始选育早熟、高产、高糖的新品种,经过10年努力,云蔗99-91号脱颖而出。该所张跃彬所长介绍:全国早熟品种的含糖标准为13%,该品种11月份的含糖量就超过了14%,对于制糖企业来说,意味着11月份就可开榨,此时正值上年蔗糖销售待尽,对抢占新年、春节市场都极为有利,也提高了制糖设备的生产时间。对蔗农来说,每亩78吨的产量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可以提前收割腾出田地为下一季生产做准备。目前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甘蔗种质资源库,加了收入,还可以提前收割腾出田地为下一季生产做准备。在常规生产下的该品种含糖量平均都超过了16%,最高值测定达到了20.17%,成为了全国最的甘蔗。最近数年,甘科所选育出的高海拔甘蔗品种一步一步地不断向高海拔山区爬升。据介绍,甘蔗所跟的高海拔一号,如今已爬到了海拔2000米的高度。

    与全国其他产糖地区一样,云南糖料扩大种植面积受到了种种局限,原有甘蔗品种需要更新换代,云南糖业科研人员用科研成果说明了如何在种植面积受限的情况下做强云南糖业。虽然省内外先进制糖企业有很大差距,但平均生产规模从1980477/日提高到2000/日、产糖率从1980年的10%左右提高到2009年的12%以上,等折标准煤耗与蔗比从19808.5%以上降到目前5.94%,吨蔗耗水从1980年的40吨降到10吨以下,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在良种推广,提高甘蔗含糖份、出糖率方面取得的成绩,令糖业界刮目相看。2008/09榨季达到12.83%,跃居全国第一位,意味着在云南7.8吨的甘蔗就可以榨出1吨糖,同比之下,广东则需9.25吨,广西预计也需8吨左右,这不仅仅使云南制糖企业的生产成本显著降低,也打破了历年来广西出糖率水平蝉联榜首的格局

(二)推广科学的砍蔗计划

    甘蔗在成熟期的出糖率最高,未成熟期和过成熟期的出糖率都不会最高。而在成熟期,各种植村、各农户又有一个最佳砍伐时间选择,从而既保证高出糖率,又维护农户利益,各糖厂与农户之间就有一个科学的砍蔗计划,所谓科学的砍蔗计划,包含榨前砍蔗计划、每日砍蔗计划两个处理环节,主要功能是企业对所辖蔗区的甘蔗按生产需求及考虑蔗农利益等因素,灵活设定条件安排砍蔗,保证甘蔗在较高糖分时进厂压榨。两个计划中,各糖厂都有共同考虑的原则和个性化原则,和各个种植村的农户具体讨论决定。

    榨前砍蔗计划,按保证甘蔗糖份、公平合理、均衡生产的原则分阶段安排,确定榨季阶段砍蔗任务的目标。

    每日砍蔗计划,根据糖厂榨季当前的实际情况,从蔗农抽签表中筛选出符合设定条件的砍蔗任务,并印发蔗农砍蔗证,发放到蔗农手上作为砍蔗通知,农户必需按规定时间内完成砍蔗计划。当然,农户按照计划砍伐,糖厂必须派车进村把砍伐的甘蔗运回糖厂,及时入榨。

    这样一来,严密的砍蔗计划,就把一家一户的农民家庭经营,与现代化的糖厂对接了起来,实现了科学化榨糖。

    (三)糖厂论质定价激励农户规范化种植

    甘蔗按质论价是制糖企业实行优质优价、提高甘蔗蔗糖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

    甘蔗收购按质论价实施前,通过召开工农协商会议,广泛宣传教育,使蔗农对按质论价体系有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对甘蔗收购按质论价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共识。良种良法的推广,不但只是提高甘蔗糖分,而且还是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最终受益的是糖厂和蔗农双方。在榨季结束后,由糖厂农务科组织,给蔗农发放甘蔗按质论价用户意见反馈表,广泛征集意见,这是为了更好地做好下一个榨季的甘蔗收购工作打下基础。

    甘蔗按质论价实施后,蔗农不再像以前只追求高产单个品种的种植, 而是高糖高产、早中晚熟多个优良品种合理搭配,按453比例;并加强病虫害和倒伏的防治工作,积极推广宽行间距、地膜覆盖栽培保水技术等各种科学种植方法,定期进行土壤养分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平衡施肥。

    糖厂论质定价使企业与蔗农最终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盈的目的, 同时也给其它同类型企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甘蔗收购按质论价,充分体现公平、公证和合理的交易方式,有利于提高产糖率,提高蔗农积极性,推广高糖高产品种,促进甘蔗种植科学化。

    (四)推广甘蔗间套种植技术

    近年在蔗糖产业受市场影响,面积减少,效益下滑,种蔗积极性受到影响的形势下,云南省各级政府积极制定应对政策,投入扶持资金,组织农业部门认真开展甘蔗间套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

    甘蔗是云南省德宏州的传统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德宏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对甘蔗产业的培植和提升,通过几年的努力,根据各县市的实际情况,已初步形成了甘蔗单垄单行1:1套种冬马铃薯、瓜类、蔬菜,甘蔗宽窄行双垄双行2:2间套种冬马铃薯、玉米、大豆,甘蔗单垄双行1:2间套马铃薯、蔬菜、鲜食玉米三种间配套种模式,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二熟三熟,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一季经济产量,取得较好的示范效果,受到了广大蔗农的欢迎。2009年该州甘蔗间套种植示范推广面积达10850亩,间套作物平均亩增加收入460元,示范区总收入可增加499.1万元,经济效益明显。同时,发展甘蔗间套立体种植技术,有利于利用生物多样性,抑制有害生物的发生,促进主体作物的生长。还可以促进甘蔗早生快发,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和中耕除草次数而降低种植成本,增加收入,提高综合生产效益。甘蔗间套种技术是一项稳定甘蔗生产,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好措施。

四、风险防范也很重要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成灾比例高。近几年农业每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约为125亿美元,占世界平均每年损失(500亿美元左右)1/4左右。从国内来看,我国每年约有03亿公顷农作物受灾,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4,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在40%以上。频繁而巨大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农产品供给的减少,而且造成了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的破坏。

    面对农业灾害,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无非有二:一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但却是投资大、周期长;二是普遍建立农业保险。然而,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十分狭窄。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粮食作物的承保比重只有001%,棉花002%,大牲畜11%,奶牛36%,生猪08%,家禽13%,水产养殖25%。另据测算,1998——2000年需要补偿的农业损失平均每年为168159亿元,通过农业保险平均年补偿为45亿元,仅占027%。而且,即使这么低的保险,基本上全是农业龙头企业投保并受益,广大农民几乎没有参与,无法通过农业保险得到任何补偿,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

    云南省是我国自然灾害最频发的省份,干旱、洪水等每年都对农作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家一户的甘蔗种植也不例外。自20098月下旬到2010年上半年,云南省遭遇百年大旱,降水偏少,气候偏高,气象干旱露头并不断发展,大部分出现了明显的连续性干旱。据国家气象局资料,200991201031,云南平均降水量只有163.7毫米,仅为常年同期的一半,均为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而云南平均气温分别达到15.1℃,是1952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值。

    本次特大干旱的主要影响到甘蔗的伸长和成熟两个时期。甘蔗伸长是整个生育期中生长最活跃、最旺盛的时期,是形成甘蔗产量的关键时期。由于降雨大幅度减少,土壤水分下降,严重抑制了甘蔗生长,同时甘蔗生理耗水抽干植株,导致甘蔗生长矮小、干枯。其次是影响甘蔗的成熟,甘蔗生长进入成熟期后,久旱不雨,蔗汁品质不良,蔗茎含水份少,虽然进厂入榨表现糖锤度高,蔗糖分高,但非蔗糖分也高,蔗汁纯度相应降低,杂质多,澄清煮炼困难。

    据云南省农业厅农情统计分析,2009/10榨季,云南特大旱灾已经导致全省六成以上的甘蔗糖料面积受灾,其中,红河州约有90%以上的甘蔗糖料面积受灾,灾情最重的保山市蔗区几乎百分百甘蔗糖料面积受灾,特大旱灾已经对全省的甘蔗糖料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预计今年云南省甘蔗糖料产量将因灾减产450万吨,相当于减产50余万吨食糖。

    2010年,云南保有宿根面积334.1万亩,新植下种116.5万亩,均遭受了冬春严重干旱,甚至将遭受极端的春夏连旱的影响。据云南省糖业协会秘书长杨运生表示,在450万亩甘蔗种植面积中,受灾面积达到80%,绝收52万亩,甘蔗损失450万吨,糖的产量减少50万吨左右,甘蔗农户损失12.6亿元。

    为了抗击灾害,2008年起,云南省通过政府财政、龙头企业、农户三方共同承担保费的方式,在临沧市、西双版纳州启动地方政策性甘蔗保险试点,当年省级财政提供了500余万元保费补贴。2009年又增加德宏州为甘蔗保险试点。该险种的期限为1年,保险责任包括火灾和地震、洪水、渍涝、山体滑坡、泥石流、旱灾、暴风、龙卷风。在保费方面,每亩基本保险金额为600元,每亩保费为25.5元,各方分摊原则为:省级财政承担45%;市级财政5%;县级财政10%;龙头糖业公司20%,种植户20%。截至2009年底,这一保险的承保面积为47万亩,按计划2010年将增加至102万亩,其中地方各级财政将累计投入保费补贴1632万元。

    面对旱灾,云南省保险业已经行动起来,截至2010328,人保财险临沧支公司已对甘蔗旱灾提供多笔预付赔款,赔款被用于购置柴油、水泵等;人保财险版纳勐海支公司出资20多万元全力投入抗旱保苗工作;平安寿险支付因缺水打井眼死亡的被保险人4万元。除临沧外,德宏州也在去年加入甘蔗种植政策性保险的试点工作,当年纳入甘蔗保险试点实施的甘蔗种植面积就达32万亩。

    云南省保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云南省自开展政策性甘蔗保险试点以来,通过政府补贴一点,龙头企业拿一点,农户自担一点,保险公司适当优惠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农特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并在保险保障责任、巨灾风险补偿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尽一切可能减少干旱带来的损失。

五、云南省将继续扶持农户甘蔗种植并实现规模化经营

    早在1980年代,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便作出了做大做强蔗糖产业的决定,每年都根据具体情况出台扶持政策,特别是坚持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切实抓好甘蔗农业的扶持和发展。目前,云南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正在编制甘蔗生产的十二五规划,其基本构想是:规划甘蔗种植面积500万亩,产蔗2500万吨。其中:稳定100万亩吨糖田实现产蔗800万吨;改造200万亩旱坡地蔗园,实现产蔗1000万吨;种植200万亩山地蔗园,产蔗700万吨。实现农业产值60亿元,加工产值100亿元。

    值得称道的具体扶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实施大规模中低产田地改造。云南省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集成全省相关部门力量,整合资金,策划投入20亿元左右,按每亩补助1000元标准,完成200万亩中低产坡地蔗园改造,将跑水、跑肥、跑土的旱坡地蔗园,改造成为保水、保肥、保土的、具有明显增产效果的台梯地蔗园,使全省高产稳产蔗园面积达300万亩以上,切实改长期以来甘蔗生产立地条件差,单产低的局面。

    二是积极协助各部门,向国家相关部门争取投资支持。争取五年间,筹措资金4500万元,建设15个国家糖料基地县。

    三是 广泛开展甘蔗高产创建活动。争取筹措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6000万元以上,组织千名专业科技人员深入甘蔗生产第一线,推广普及甘蔗高产高糖节本新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切实实现甘蔗增长方式的改变。

    四是全面进行新一代甘蔗改良与更新。目前,云南省主要种植的新台糖22号,新台糖16号、粤糖93/159、闽糖69/421等品种占300余万亩左右,这些品种经10余年种植,已呈现逐年退化之势。新台糖22号、16号在滇西南蔗区虫害严重,闽糖69/421在滇南蔗区黑穗病严重,粤糖93/159 易感黄叶病,生产上已迫切需要推广新一代的甘蔗高产高糖新品种。近年来,云南省农科院甘蔗所以及国内广西甘科所、广东所都在投重资,重联合,以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合作新机制,联合攻关。当前,国内育种规模扩大5倍以上,进行新一代甘蔗新品种选育,已形成粤糖55号、云蔗99/91、桂糖97/69等一批有潜力、有望取得新突破的甘蔗新品种,

    五是大规模推广振新甘蔗生产的十大技术,即:推广以温水脱毒为主的健康种苗技术;以测土配方为主的甘蔗复合肥应用技术;以高效低毒农药、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蔗园间套马铃薯、大豆为主的蔗园增效技术;以蔗梢饲牛,蔗叶过腹过田、发展沼气的循环经济技术;以蔗叶还田为主的少耕种植技术;甘蔗小型机械化技术;以可降解地膜、除草地膜为主的科技物资技术;以原料高效管理系统为主甘蔗信息技术;以节水增效配合人工降雨为主的抗旱技术。

    六是积极探索发展现代甘蔗农业之路。一方面,现代甘蔗农业是蔗糖产业发展必由之路,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大力发展甘蔗机械化,在目前已成熟的甘蔗整地、开沟、培土施肥、植保的基础上,突破甘蔗收购机械关,争取国家农机补贴15000万元,在云南省60%的蔗区耕地上实现甘蔗生产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另一方面,大力扶持甘蔗专业合作社、甘蔗专业村等合作组织,并与科研单位、甘蔗生产管理部门、涉农企业在甘蔗高效农药、农用地膜、专用复合肥企业紧密结合,积极探索甘蔗产业新物资、新装备、新技术为支撑的经济合作组织模式。

    七是积极开展甘蔗种植保险。在2009年全省德宏、临沧、版纳甘蔗种植保险试点基础上,力争2010年,实现全省七州市甘蔗种植保险全覆盖。

    八是积极呼吁和协调有关部门,营造境外甘蔗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云南省农业资源不足,人多地少是基本省情,广大农民增收致富需求迫切,利用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发展境外甘蔗种植,既可为云南省糖厂提供了原料资源,又减少了当地毒品种植,对境外毒品替代种植,和睦边疆,巩固边防有着重要意义。云南省将积极呼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努力营造甘蔗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具有云南特色的蔗糖业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六、小结

    上述的分析表明,在农户土地不流转的情况下,云南省蔗糖业的发展实现了规模经营。今后云南省蔗糖业的发展,糖厂与蔗农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将会更加完善,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将更加有力,政府政策的带动将更加有效,云南省蔗糖业的规模经营仍将将会扩大。

   (云南糖网—滇糖信息)



Copyright © 2010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