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报道
2010-06-26 10:30:13  产业经济研究室

产业经济研究室赴弥勒区域推广站调研

 

当前,我省旱情形势严峻,各地立足抗大旱、抗久旱,切实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抗旱救灾工作。

面对旱情,我省农作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2010222-23日甘蔗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成员到弥勒县区域推广站进行了甘蔗生产及抗灾情况调研。 

一、甘蔗种植情况

甘蔗产业是弥勒县传统的经济支柱产业,2009/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为8.45万亩,甘蔗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提高其产量和经济效益,当地政府及农民都在对甘蔗的种植及加工模式不断创新。

(一)间套种模式

间套种是指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庄稼,这种方式是我国农民的种植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间套种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

为充分利用光、热、水、土、人力等资源,挖掘粮食增产潜力,2003年弥勒县竹园镇在甘蔗田中试验套种玉米面积100亩,当年甘蔗单产没有减少,每亩还增加玉米产量100公斤,实现了增产增收。此后,甘蔗套种玉米面积逐年在竹园镇推广增加,2009年发展到15000亩。此外在蔗田间套种黄瓜一般每公顷产22500~30000kg,丰产的可达45000~52500kg,每公顷可比单一种植甘蔗增收20000元以上。目前,弥勒县蔗区间套种品种逐渐增多,蔗田间套种对巩固和提升弥勒蔗糖产业,实现蔗农增产增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积极培植甘蔗专业村、专业组

为充分体现甘蔗产业在热区的经济效益,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原则,弥勒县甘蔗种植逐步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向高肥力、便于管理的田、地集中。通过组织村民互助种植、管理、砍收,降低种蔗成本,提高种蔗效益,并依托企业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吨糖田和高优蔗园的建设。

(三)推进 “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弥勒县人民政府蔗糖生产办公室和云南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甘蔗优良品种的科技推广力度,积极引导蔗农种植糖分高、产量高的甘蔗良种,以切实确保蔗农在增产的同时得到增收。2009-2010榨季制糖企业还将从成本中每吨提取7.7元用于糖料收购秩序维护、奖励和甘蔗种植的扶持。

(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快甘蔗良种推广步伐

由于部分蔗农素质偏低,种植水平不高,管理粗放,加之品种结构不合理,使得一定范围的甘蔗单产低、糖份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蔗农增收、企业增效。因此,在蔗区的每个专业村、专业组设置了技术指导人员,实行依靠科技、推广良种、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建立连片、高产、优质的甘蔗基地,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二、甘蔗受灾情况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由于20098月以来,弥勒县降雨极少、气温持续偏高、干旱严重,对甘蔗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全县53500亩甘蔗受灾,本榨季预计甘蔗农业产量为34.5万吨,比上一年50.6万吨减少16.1万吨。弥勒县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抗旱措施:

(一)面对严重的旱灾,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灾情,全力以赴做好抗旱保收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积极采用农业节水抗旱技术措施,力争把干旱对生产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二)县区域推广站就甘蔗抗旱栽培技术对当地农民进行了培训和指导。其内容主要包括1.新植蔗抗旱栽培技术。(1)深沟板土栽培技术;(2)灌溉盖膜栽培技术。2.宿根蔗抗旱管理技术。(1)快锄低砍保蔸技术;(2)开垄抗旱技术;(3)蔗叶还田保水技术。同时积极引导农民选用抗旱新品种。

(三)实施坡改梯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农耕地坡改梯作为一种有效的水土保持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可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率。目前旱情形式严峻,蔗区农户积极实行耕地坡改梯,减少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墒、保肥能力。

 

 




Copyright © 2010 云南省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