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知识

大学语文多媒体网络课件





 返回首页


昆曲简介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始于元代末年的江苏昆山一带,是南曲的一个支派,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

  昆曲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很高,许多唱词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昆曲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昆曲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昆曲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昆曲的成长代表了中国戏曲的成长,它对京剧和川剧、湘剧、越剧、黄梅戏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常把昆剧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久(1570-1800),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昆曲从晚明开始就经常在封建贵族及宫廷中演出,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倾向日趋严重,到清代中叶便转入衰落时期。昆曲的唱腔以悠扬宛转见长,在它新起的时候,听者感觉回肠荡气,到后来节奏愈趋缓慢低沉,行腔转调过于细密,大多数人不能欣赏。由于偏重曲词的欣赏,忽视作品的内容,题材范围也日益狭小,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发展和改进。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剧坛上出现了“花部”与“雅部”之争,导致了昆剧消衰的局面。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参考自:
  [1] 《昆剧发展史》,胡忌、刘致中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2] 《中国戏曲史略》,余从、周育德、金水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4] “环球华人网”中有关昆曲的介绍
  [5]“袅晴丝”中国昆曲网的有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