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工作简介

master | 2016-08-23  阅读:8048

云南农业大学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科教兴农之路,理论创新敢于“顶天”,实践创新甘于“立地”,在承担全球环境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国际、国内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基础与应用创新,培育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的同时,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使科研成果接受生产实践检验,把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农”发展作为学校自身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实抓好。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注重工作实效,积极探索建立农业高校科技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科技含量,健全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各项社会服务工作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显著,为云南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半月谈》、《光明日报》、《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给予了专题报道。学校也因此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2008~2015年,连续八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扶贫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是全省受表彰的唯一高校;被云南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先进单位”。

一、创造性地开展了“3+3”校县联合行动

在总结多年来科技服务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云南“三农”问题的实际,全力支援边疆革命老区建设,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全面服务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农业高校为依托的“大学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模式”,以地处云南滇东北、滇西北“一东一西”,具有云南“三农”问题、边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典型代表性的会泽县、剑川县为代表,创造性地开展了“3+3”校县联合行动,即一个学院与一个县级职能部门结对帮扶一个乡镇,一个学院党委与一个县级职能部门党支部结对帮扶一个脱贫致富示范村党支部,百名教授、博士与百名县级干部职工下基层,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农户和企业。2008年至今,云南农业大学11个学院分别与剑川县8个委办局、8个乡镇、12个脱贫示范村党支部结对挂钩;19个学院(部门)分别与会泽县15个委办局、17个乡镇、17个脱贫示范村党支部结对挂钩,开展了一系列定点定人结对帮扶工作。累计签订合作协议50余份;累计派出各类教师2800余人次,开展工作达8000余工作日;启动实施种植业、养殖业、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等各类项目190余项,争取项目投资2600余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220余期,培训县、乡、村干部和技术人员5000余人(次),指导农户40000余人(次);共派出180名教授、博士“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370户农户和企业;编制剑川县、会泽县“十二五”、“十三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完成剑川县、会泽县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试点规划和村庄规划,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纲领,有效促进了当地烤烟、马铃薯、核桃、花椒、反季蔬菜、生猪等产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

二、持之以恒地在姚安县开展定点挂钩扶贫工作

从2002年开始,楚雄州姚安县前场镇被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云南农业大学定点挂钩扶贫点。十四年来,全校广大师生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动真情,出真招,扶真贫,真扶贫,持之以恒地帮扶姚安县前场镇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帮助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协助争取项目资金,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教育教学条件、畜禽良种推广、土地开发整理、水利设施建设”等形式多样、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工作。在姚安县前场镇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园区、优质林果栽培管理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农业种植(反季蔬菜、大蒜、山药等)示范园区,项目涉及农户和企业年实现经济效益近千万元;争取千亩连片土地整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新增粮食作物种植用地近千亩,新建灌溉输水管线百余公里、灌溉水窖千余座;引进滇撒猪配套系、奴比黑山羊等优良种畜1600余头(只)开展本地畜禽养殖品种改良;编制《姚安前场镇现代农业型特色小镇规划》,系统完成前场小镇规划的功能定位、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人口规模、产业发展、区域统筹、基础设施和城镇设施布局等方面,该项目获准省级立项建设,将连续3年获得国家和省级共计近200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支持,项目将受益1.8万余人。

二是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项目为载体,强化科技培训与教育扶贫工作,全面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先后选派了80余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姚安县担任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到各级各部门顶岗工作;积极与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联系,寻求支援,先后在姚安县前场、适中、弥兴、仁和、等乡(镇)建成5所近4000平米的希望小学;组织专家、教授750余人次深入生产一线举办科技培训班200余期,实施了“千名乡土兽医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累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2万余人次,现场指导农民群众3万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近6万份;建成优质林果推广示范样板基地近800亩,带动当地近15000亩林果的改造提升;建成无公害优质大蒜、百合、山药、蔬菜基地10000余亩;协助争取并实施各类产业扶持项目70余项,到位项目资金近4000万元。

三是积极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全校广大师生捐资助学和海外引资100多万元,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活动,累计救助贫困学生1800余人次;累计捐赠电脑、电视200余台、教学课桌椅近500套,科普图书50000余册;重点实施了“三培养”、“五个一”工程,开展支部共建活动,师生党员结对帮扶农户90余户,近600人次。

三、深入推进“兴边富民”工程

作为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实施“兴边富民”工程“3+1”对口帮扶省直企事业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31”对口帮扶工作的通知》。在第一轮(2005~2007)为期三年的“兴边富民”工程中,学校对口帮扶临沧市镇康县;在第二轮(2008~2010)为期三年的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中,学校对口帮扶怒江州泸水县;“十二五”期间,学校作为“3+1”对口帮扶省直企事业单位在怒江州泸水县实施为期5年(2011~2015)的“兴边富民”工程。2005年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以来,云南农业大学组织专家、教授在泸水县全面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植示范近16万亩,增产粮食900余万公斤;结合农业生产科技需求,针对性开展科技培训80余期,培训技术人员近6000人次,指导农户近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近15000份;联合设立函授办学点,函授各类专业本专科学历近1000人;协助争取饲料开发、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发展项目资金近400万元;编制完成泸水县“十二五”、“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推进泸水县农作物品种结构调整,累计示范推广20余个农作物新品种;多方式、多途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泸水县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对口帮扶工作。

 

 

                   社会服务办公室

                    2016年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