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 | 2025-08-26 阅读:95
为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和“一线的专业课”,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舒相华教授、张莹实验师、潘登博士带领“云岭千峒·共牧兴邦”学生实践团于2025年8月3日至9日赴德宏州芒市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共同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集动物疫病防控与普通话宣传为一体,深入了解德宏州边境抵边村寨畜禽养殖问题,助力筑牢基层动物防疫屏障。
一、理论实践至牛舍:检测采样双向转化实践
8月4日,实践团在德宏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动物疫病检测的系统学习。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内,实验室负责人向队员们详细地介绍了检测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样本保存规范与生物安全防护要点,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防疫工作的严谨性。将理论付诸实践,下午,团队来到芒市隆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疫病防控实地调研及样品采集。成员在养殖场兽医手把手教学示范下,完成50份肉牛全血样本采集,并在养殖场布设诱蚊灯开展虫媒流行病学调查。队员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兽医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专业精神。此次实地采样,让队员们切身感受到基层兽医工作的艰辛,也检验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8月5日,在芒市勐嘎镇街子村入户调研时,团队在一养牛户圈舍内发现放牧黄牛体表有高密度硬蜱寄生。亲眼目睹蜱虫寄生现象,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动物疫病防控知识普及对保障养殖户经济效益和公共卫生安全的紧迫性。团队成员立即规范采集虫体样本100余只。带队教师现场向傣族养殖户普及蜱传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识,纠正“蜱虫仅吸血、危害不大”的认知误区。采样后返回芒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实验室进行蜱虫样品处理,样本经分拣后浸没于核酸保护液中,于4℃冰箱保存备检。为后续开展边境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做准备。
二、双语科普进傣寨:健康养殖与推普双推进
团队成员走访芒市风平镇、轩岗乡、勐嘎镇等多个乡镇,入户走访三十余家养牛散养户。团队中的傣族学生成员担任翻译,克服沟通障碍,成功发放驱虫药100份、消毒剂10公斤等物资;同时推广团队自制的图文版《虫媒传染病、布病防控知识手册》,普及科学养殖知识,并收集村寨虫媒感染概况,帮助农户树立健康养殖理念,队员们还与村民儿童、老人亲切交流,普及普通话并了解基本情况。
三、边境深度访文脉:傣药民俗多元共传探源
8月6日至7日,在紧张的疫病防控调研工作之余,实践团还集体前往德宏州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过系统参观历史文化馆、民族文化馆,队员们借助丰富的文物陈列、生动的场景复原及现代数字影像技术,深入了解了德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等五大世居民族的独特文化习俗。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德宏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照亮精神家园的灯塔。边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聚的团结精神与非凡创造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诠释。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根基,也进一步坚定了队员们扎根边疆沃土、服务当地农牧民群众的信念与初心。
随后,团队深入当地民间傣医傣药堂进行民族医药文化考察。步入药堂,数以百计的中药映入眼帘。队员们认真了解傣族医药“古方新传”的智慧与实践,感受这一扎根乡土、代代相传的民族医学瑰宝如何以其独特方式守护着边疆人民的健康。
四、滇西丰碑砺初心:远征军魂坚毅信念永传
8月8日下午,团队来到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前,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师生们回顾1944年中国远征军为收复腾冲、守卫疆土而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感悟九千英烈以身殉国、血沃边关的崇高精神。巍峨的纪念碑如同刺破历史阴云的利剑,无声诉说着那段不容忘却的烽火岁月,深刻警示后人铭记历史、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
五、野保中心察实况:物种救护科学守护攻坚
实践团最后一站是到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考察学习。在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下,队员们不仅了解了德宏州野生动物的现状,还学习到针对受伤、受困或罚没野生动物的收容、救护、康复及野化放归等全流程工作。通过近距离观察和聆听案例,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德宏作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与采取的科学策略,进一步增强了未来兽医工作者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责任感。
通过这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和“一线的专业课”,让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在乡村实践中变得鲜活,在与基层兽医、养殖户的深度交流中,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身所学专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价值。同学们纷纷表示,会带着这份对专业的执着,努力将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服务基层的本领,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养殖大棚,用所学为农业农村发展排忧解难,让青春在为乡村谋发展的道路上绽放绚丽光彩。
新闻来源:云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
https://mp.weixin.qq.com/s/Mm_SD44ruVNsDTAao7Pp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