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4 21:29:58 王桥美
茶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基本简介: 王白娟,云南农业大学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优秀茶教师,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云南省“兴滇英才”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云南省妇联第十二届执委常委,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云南省有机茶产业智能工程研究中心和云南省高校智能有机茶园建设重点实验室主任。云南省茶产业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三茶统筹”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团队带头人,云南省勐海智慧茶产业科技特派团团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专家工作站建站专家,省级茶学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智慧茶产业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 主要成果:
主持中央引导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30余项。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d等期刊发表论文近120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80余件。制定省级、团体及企业标准10余项。出版《品鉴普洱茶》《滇红茶的饮用与品鉴》等著作10余部,其中2部获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1部获昆明市机场畅销书并印成印尼语走向世界,极大推广了云南普洱茶文化。获云南省发明专利一等奖1项,西部优秀图书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1项。 
基本简介: 李家华,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副院长,1994年7月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茶学系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3年10月至2009年3月留学日本鹿儿岛大学,获日本鹿儿岛大学农学研究科获农学硕士学位和日本鹿儿岛大学连和农学研究科获农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是茶叶生物化学、茶叶加工与品控、茶树种业创新等。 主要成果:
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省澜沧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古茶树资源生化成分遗传多样性的评价与利用研究”1项(项目批准号:32160726时间:2022.1-2025.12)和横向项目4项。 
基本简介:
王兴华,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
“万人计划”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云南省知识产权领军人才、云南省茶叶产业体系茶叶加工岗岗位专家,第十届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中国茶叶学会茶叶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茶树栽培、茶叶初精深加工技术研究、药茶产品开发等教学科研。
主要成果:
参与选育省级茶树新品种2个;研发茶叶加工中试生产线4条、茶叶新产品及药茶产品10余个;以主编、副主编、编委出版《云南高原特色茶树栽培》《云南名优茶与数字化加工》等专著8部,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5项;主持或参编省级、市级、团体及企业标准13项;主持和参与课题20余项。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三等奖各1项,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1项,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三等奖各1项,普洱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基本简介: 高峻,男,汉族,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7月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澜沧(大关、绿春)团成员、云南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建设体系栽培研究室岗位专家、省科技厅“双江自治县茶产业科技特派团”成员、2021年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联系方式:1241402556@qq.com)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绿色茶叶生产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发展农业(茶业)生态生产力模式与应用”研究, 主要成果:
在相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以第一完成人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了云南省地方标准“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DB53/T614—2014)的制定和修订为“生态茶生产技术规范”(DB53/T614—2020代替DB53/T614—2014)的工作、“云南省茶叶初制厂(所)建设技术规范”起草工作;所提交的“茶园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构建及推广应用”被省农业农村厅遴选为2019年云南省农业主推技术。2018年6月,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一项。
基本简介:
李亚莉,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首届“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云南农业大学百名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四届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茶叶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国家茶艺技师,国家评茶技师,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茶艺师)裁判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茶艺师、评茶员)。(联系方式:595778901@qq.com)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普洱茶加工关键技术及综合利用、茶树种质资源、民族茶文化研究工作。
主要成果:
主持项目13项,参研项目35项,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出版教材9部,出版专著21部,授权专利13项,软件著作专利2项;科研、教学获奖共46项,其中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大理白族自治州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
 基本简介: 刘晓慧,博士,硕士生导师,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综合办主任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茶叶生物化学和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 主要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7项,参与国家、省等项目10余项,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一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荣获第五届全国茶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主持建设校级一流课程一门,参与建设省级一流课程一门,发表教改论文两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云南省茶艺大赛均获一等奖。 
基本简介: 杨广容,女,白族,云南省大理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2452739538@qq.com。2009.11-2010.11应邀前往加拿大农业部莱斯布里奇(Lethbridge)农业与农业食品研究中心()AAFC [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 Lethbridge Research Centre,
5403 1st Avenue
South, Lethbridge, Alberta, Canada T1J 4B1]进行访问研究,2013.9-2014.9为云南大学省内名师工作室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茶树栽培学》和《茶树育种学》教学和科研。(联系方式:2452739538@qq.com)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茶树种质资源、茶树栽培生理生态和茶园土壤微生物与养分环境等。 主要成果: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古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宏基因组学研究”、云南省教育厅项目“不同年龄茶树根际微生物基因组DNA的分离和鉴定”、云南省科技厅才支持计划项目“有机茶叶栽培和精品有机红茶研发”等项目申报和研究,对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特点与分布和茶园生产特点及土壤养分状况有深厚研究基础,在《MBC Microbiology》、《Pedosphere》、《Archives of agronomy and Soil Science》、《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和《茶叶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古)茶园栽培生理生态、土壤微生物与养分和茶叶品质等研究论文近30多篇;2016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2018年来,主编专著《云南茶园土壤环境质量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待出版)1部、国家重点图书“中华茶通典”《茶资源与育种》(副主编)1部(光明日报出版社,待出版)、参编“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茶树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8)。 
基本简介: 陈立佼,博士,硕士生导师,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实验室主任,云南省有机茶产业智能工程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云南省思茅区茶叶产业科技特派团成员。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茶树微生物组学、茶树特异种质资源、古茶树资源保护、茶树分子育种、茶树栽培、茶树生理生化研究工作。 主要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云南省科技厅青年项目1项, 云南省科技厅农业联合专项1项、参与国家及省级等7项科研项目。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0篇(其中SCI收录5篇),以共同作者发表论文发表会议论文14篇,参编著作1部;授权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6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参加中国茶叶学会学术会议并作报告1次。荣获第八届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论文奖。主持云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篇、建设校级一流课程1门。2021年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七), 2021年“红云园丁奖”。 
基本简介:
侯艳,博士,云南省科技副总;茶学专业负责人。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茶叶功效及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德昂酸茶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
主要成果:
主持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云南省自然基金等6项项目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十余项重大项目研究。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6篇为TOP期刊)。作为执行主编出版专著1部、副主编出版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主持建设一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被评为智慧树“十万金课”教学名师。

基本简介: 马燕,硕士生导师,国家评茶师考评员、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组成员、云南省科技特派员。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普洱茶发酵与微生物研究。 主要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塔宾曲霉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催化普洱熟茶甲氧基苯形成机制研究,32160728;普洱茶发酵中葡萄球菌的作用与机制及安全风险研究,32460780)、云南省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普洱熟茶发酵微生态系统优势曲霉与酵母的相互作用与机制研究,202501AS070039)、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云南省教育厅基金和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服务等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云南省科技特派团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多篇,SCI收录期刊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红云园丁称号。 
基本简介: 王桥美,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家高级评茶员,国家一级茶艺师技师,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研究生)办公室主任。 研究方向: 普洱茶发酵微生物与茶叶品质的关系研究、茶树病原微生物的生物防治研究。 主要成果:
主持云南省科技厅、教育厅项目6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研发项目、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3篇为TOP期刊)。授权专利及软著10余项,参编书籍3部,制定标准4项,技术规程4项,获得“普洱茶科研创新奖”集体奖项1项;2021-2022连续2年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2025年被评为“优秀学业导师”。 
基本简介: 邓秀娟,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评茶技师、一级茶艺技师;国家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评茶员考评员。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关键技术与风味品质形成、茶叶资源利用与生化功效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成果:
目前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9项,在“Food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论文15篇,参与出版《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普洱茶》等专著2部,已获授权专利3项。荣获全国生态文明信息化教学“优秀成果”奖,全国茶艺职业技能大赛“茶席设计金奖”、个人茶艺铜奖,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云南省赛区比赛暨第五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全国首届大学生省互联网+创业大赛云南省铜奖,昆明市“十佳茶艺师”等。 
基本简介: 黄玮,博士,硕士生导师,高级评茶员、高级茶艺师。2012年本科毕业于广西大学农学院园艺专业;2015年硕士毕业于福建农业大学茶学专业;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担任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技术中心实验室副主任;2022年6月博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茶学系,现任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茶树营养与有机茶园土壤微生物研究。 主要成果:
目前已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等国际期刊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基本简介:
江冰冰,博士,硕士生导师,高级评茶师。2022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获得农学博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专业,获得农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获得农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微生物-茶树互作;茶树病虫害流行及绿色防控;茶树品质提升及生态调控机理。
主要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项目、 云南省农业联合专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等。目前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在 Microbiology 、 Plant Disease、 植物保护学报、微生物学报等期刊发表 9 篇文章,参与发表 10 篇文章。 
基本简介:
车绕琼,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高级茶艺师。
研究方向:
微生物与茶树互作关系、茶树病原微生物生物防治以及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研究。
主要成果:
研究成果先后发Bioresource Techn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the Taiw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等国际一流刊物上,共计10余篇。承担和主持地厅级省部级及国家级项目4项,在研项目包括: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花树/茶树间作介导茶树根际微生物组调控茶叶品质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基金,主持,2026-2029,32万 2. 省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茶树炭疽病菌真菌病毒分离、鉴定及防治效果与机制研究;省基金青年项目,主持,2025-2028,5万 3. 科研启动经费 2024-2026,20万 4.“三区人才” 项目 2025-2026,2万

基本简介: 赵芸,博士,硕士生导师。202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获得农学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获得农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天然药物化学、茶叶生化成分及功能研究。 主要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等项目。目前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在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Food
Chemistry 等期刊发表 7 篇文章,参与发表 11 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