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产业发展动态
2010-12-10 10:04:19  李学坤

云南省马铃薯产业正在崛起

                                                             
云南省马铃薯产业正在崛起

云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

      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今后要把云南建成全国最大的商品薯生产基地、服务全省、面向全国和东南亚的种薯供应基地、全国加工成本最低的重要食品加工基地的目标和任务,全省认真规划,制定措施,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马铃薯产业的投入,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工企业,全省马铃薯生产、加工、流通协调发展,产业优势进一步凸现,云岭高原正在抒写马铃薯产业的新辉煌。
一、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五”以来,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制定切实有效措施狠抓马铃薯产业的发展。2005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792.7万亩,鲜薯产量850万吨,农业产值37.6亿元,加工产值7.94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314万亩、218万吨、15.6亿元和4.5亿元。全省马铃薯年加工能力在5000吨以上的企业由2000年的6家发展到10家,年加工处理鲜薯由30万吨增加到80万吨,对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由于秋、冬、早春反季马铃薯范围不断扩大、面积增加,涉及薯农由2000年的1300多万人增加到1500多万人,薯农人均从马铃薯种植中得到的收入由138元提高到251元。特别是第五届世界马铃薯大会在昆明的召开,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了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2004年4月农业部杜青林部长在云南视察工作时,对云南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给与了高度评价。“十五”期间马铃薯产业发展呈现几个主要特点:
        (一)马铃薯生产发展明显加快
      200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接近800万亩,提前两年实现规划目标。我省马铃薯面积、产量在全国的排位已由2000年的第5位和第4位,2005年上升到第4位和第3位,加工鲜薯从30万吨增加到80万吨,加工产值从3.44亿元增加到7.94亿元,云南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二)马铃薯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为做大做强我省的马铃薯产业,根据我省不同区域各自优势和特点,云南省农业厅于2003年6月编制了“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云南省马铃薯产业优势区域布局实施规划”来引导产业发展,各地按照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布局,逐步形成曲靖、昭通等9个市县100多万亩的菜用薯和淀粉原料薯集中产区;以昆明、楚雄、大理等8个县60多万亩的炸片和菜用薯集中产区;以德宏、临沧、红河等南部13个县50多万亩加工型原料薯和菜用薯集中产区;以丽江、迪庆、曲靖、昭通、楚雄为主的10个县50多万亩的种薯扩繁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加工龙头、营销企业的滇东北、滇中、南部和滇西北正、反季商品、原料薯和种薯区域生产格局的马铃薯产业带已基本形成。
      (三)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为确保种薯质量,“十五”以来,全省加强了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良繁和示范推广工作。一批专用型新品种如云薯201、云薯101、丽薯1号、宣试13、90单等逐步通过审定,在全省正、反季中已示范推广10多万亩,并呈逐年扩大趋势,主栽品种的脱毒良种换种面积由2000年的148万亩发展到2005年的300万亩。到2005年全省脱毒核心苗、原种及一、二、三级种繁育体系已基本建立,已有组培室2700平方米,网室50000平方米,共生产脱毒苗225.61万株,生产迷你薯920万粒,分别比上年增50万株、100万粒。扩繁各级种薯50多万亩,总产量68.38万吨,比上年增15万吨。2005年我省还向省外及周边国家出口种薯约10万吨。并依托省级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现有条件,正在建立和完善马铃薯品种资源收集保存及开发利用中心、种质资源库、马铃薯质量检测中心、病毒分析检测和种薯脱毒中心、马铃薯生理生化分析中心,4个州、市种薯质量检测点和5个县级种薯质量大田检测点。

      (四)马铃薯生产加工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
“十五”以来,各级政府努力增加投入,切实加强马铃薯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在项目区每年试验示范掰芽移栽快繁技术1万多亩、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60万亩、生物多样性间作套种152.9万亩、垄作栽培192.36万亩、施用专用复合肥和晚疫病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300多万亩,使全省马铃薯良种及规范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科技含量迅速提高,农民的种植和管理水平明显进步,种植效益逐年提高。2005年脱毒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37.5%,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
      (五)马铃薯商品原料基地初具规模
      根据我省加工企业的布局和市场需求,2000年以来重点在我省的东北部、中部和南部热区13个县建设了优质专用型马铃薯原料生产基地。目前全省加工型马铃薯种植面积由30多万亩发展到250万亩,每年可提供加工企业原料150万吨,并且在生产布局上,根据加工企业需求,经过技术摸索解决了茬口矛盾,大力发展秋、冬、春反季马铃薯,2005年春播马铃薯达到560万亩、冬播186万亩、秋播47万亩,力争实现周年供应,降低加工成本。为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围绕市场大力发展优质菜用型马铃薯,2005年全省菜用商品薯种植面积达270多万亩,产量310万吨,产值17.7亿元。2005年我省外调商品薯100多万吨,涉及22个省份并出口到东南亚越、缅、老、泰等4国。
      (六)马铃薯国际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
云南省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与国内外马铃薯科研、加工企业及大专院校的合作,“十五”以来,云南省政府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签订了科技交流、科技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启动了9个科技合作项目,内容涉及资源引进、新品种选育、重大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及新技术的应用、产后储藏技术研究等多个领域。还共同组建了“东南亚薯类作物科研与培训中心”面向东南亚开展以马铃薯为主的薯类作物科研与培训。通过多年的对内对外合作,我省已经引进和收集了164份马铃薯种质资源(其中杂交实生籽组合40份,特色种质资源32份,加工型品种资源23份,抗晚疫病种质资源62份,安第斯山块根作物资源7份),通过这些材料已选育出适合我省气候条件的部分加工型优质品种,可望成为适合我省加工企业需要的主要原料品种。目前,通过与CIP合作项目的开展,从引进的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中已选育出10多个品种在全省推广,并成为我省部分主产区的马铃薯加工和鲜食主栽品种。
在招商引资方面,澳大利亚泰尼科私人有限公司到云南成立了泰尼科(昆明)园艺有限公司,专门进行优质脱毒种薯的生产和销售;荷兰的艾维贝(AVEBE)公司已与云南润凯公司签署协议,在曲靖市合资兴建了年产3万吨的马铃薯淀粉加工厂;云南昭阳威力淀粉有限公司2万吨精粉厂在昭阳落户。
      (七)马铃薯科研、生产、技术推广队伍进一步壮大
在抓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政府的协调和有序的分工协作,促成了我省科研力量的整合,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云南师大薯类研究所以品种资源保存及利用为主;云南省农科院以品种选育、产后贮藏、病毒检测和晚疫病防治为主;云南农业大学以生理研究和病理研究为主;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技术推广单位以种薯扩繁体系建设、脱毒种薯及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商品薯基地建设、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等为主。科研力量的整合为云南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多年来的发展,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一支集马铃薯基础研究、资源保存、品种选育、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的科技队伍,具备了健全的省、州、县、乡种薯生产和技术推广网络,为全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199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把其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内容,曾先后两次在宣威召开了“云南省马铃薯深加工产业发展专题会议”、“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专题会议”。2003年开始又将马铃薯列为重点发展的5大农业产业进行培植,从产业规划、技术推广、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各个方面全面加大了支持力度。省农业厅2005年在南部商品薯主产区和北部种薯主产区先后三次召开了以马铃薯为主的冬农现场会、种薯生产情况暨供需洽谈会、实生薯育繁现场会,对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育繁、生产和基地建设等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结合各地实际,认真做好规划,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通过多年的培育,云南的马铃薯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积极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为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5年来,省级共安排马铃薯专项资金4948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支农资金4000万元,科技三项费538万元,马铃薯产业化扶持410万元。还积极争取到农业部种薯基地建设、品种资源保存、生产基地建设等多个项目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除此之外,在民政、扶贫以及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中,加大了对马铃薯产业的投入。州县各级也积极增加投入重点建设了马铃薯种薯基地、商品薯基地等。
      (三)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推进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发展
      云南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发展,积极扶持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以马铃薯为原料的食品工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对大型的加工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2002—2005年通过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马铃薯企业12家(次),计480万元,并且明确了云南艾维贝润凯淀粉有限公司、子弟食品有限公司和大理高原绿色食品公司为省级马铃薯重点龙头企业。同时,围绕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在全省投资建设了一批加工原料薯基地。目前,全省已建成并投入生产的以马铃薯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类型有:一是以云南艾维贝润凯淀粉有限公司为首的3家大型淀粉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为6万吨淀粉;二是以生产油炸土豆片为主的云南天使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子弟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嘉华食品有限公司和昆明上好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年总产油炸土豆片2万多吨;三是以加工粉丝、粉条和膨化食品等为主的企业,如华澳生物有限公司,年生产各种产品1万吨。这些企业,年加工马铃薯鲜薯60多万吨,比2000年增加30万吨,为云南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马铃薯产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良种繁育体系比较薄弱
      一是技术不规范,种薯的生产,管理粗放、产地环境隔离条件差;二是脱毒种薯的生产和供应未形成有效体系,脱毒种薯生产品种少、数量有限;三是种薯生产监测、检测体系不够完善。
      (二)马铃薯产业化水平仍较低
      一是我省马铃薯的加工比例低,不到全国平均10%的水平,各地以原料销售为主,加工增值差,产业化经营的程度不高。二是马铃薯加工专用型品种较少,原料和种薯基地建设规模不足。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三)科技生产水平低
      一是脱毒种薯的覆盖率不高。2005年全省各级脱毒马铃薯推广面积约300万亩,占种植面积的37.8%,良种覆盖率不高;二是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滞后。
四、“十一五”马铃薯产业工作重点
      一是建立和完善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在生产上,马铃薯种薯扩繁规模小、速度慢、代数高、质量差已成为制约全省马铃薯产量、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最大瓶颈。在“十一五”建议把建立和完善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作为重要的突破口,一是重点建设品种引进选育和茎尖脱毒核心苗生产基地,60万亩原种和一、二、三级种扩繁基地,年生产优质脱毒种薯60万吨,供全省300万亩品种更新换代,并力争出口省外及东南亚20万吨种薯。二是建立起全省种薯质量检测体系,加强种薯质量检测,提高种薯质量,重点在全省种薯主要生产区建立种薯质量检测着站(点),包括一个省级种薯质量检测中心,6个州市级种薯质量检测点,6个县级种薯质量大田检测点。
      二是加快商品薯基地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当前我省及外省马铃薯加工企业最大的困难就是原料收购不足,省内企业生产能力普遍闲置三分之一。特别今年由于干旱造成减产使马铃薯价格上涨,如艾维贝原料收购价格由去年的每公斤0. 38元提高到0.40—0.45元,到11月中旬只收购了约2万吨原料,同比少60%。原料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马铃薯总量不足、商品薯基地建设滞后、品种混杂严重等。“十一五”期间围绕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需求,在滇东北、滇中、滇西北和滇西南按季节、分区域、以重点县为主,稳定建设500万亩商品薯基地,其中菜用薯基地300万亩,加工型基地200万亩。同时在基地建设中,以品种为龙头,大力推广应用以无公害为主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
      三是加大新品种、科技措施推广力度。一是加快优质高产品种示范推广,力争每年脱毒种薯及新品种推广应用500万亩。一方面要加强合作-88、会-2、中甸红、威芋3号等主栽品种的脱毒种推广,提高大面积生产用种的质量,提高种植效益;另一方面加快新近育成云薯201、云薯101、丽薯1号、宣试13”等专用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二是加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各地要紧紧围绕优质专用型马铃薯,根据不同品种、生产条件,从种植节令、密度、施肥、病虫害防治、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丰产栽培技术的组装配套,力争形成正季、反季、专用型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四是加快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一是各级政府要清楚地认识到加工企业是我省马铃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和扶持加工企业,帮助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争取 “十一五”期间在种薯生产和加工上各引进1-2家规模大、产品质量好、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企业落户云南。二是以我省与国际马铃薯中心、世界马铃薯大会联合公司等已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结合我省开展的信息入乡工程,建立起云南与国内外、科研与生产、企业与基地、市场与农户的马铃薯科研、生产、加工及市场等全方位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及时准确地传递我省马铃薯生产情况,拓展云南马铃薯产业的市场空间,将马铃薯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三是积极引导和培育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组织农民协会和个体营销协会、乡村社区组织,与加工企业及进出口商建立广泛的联系及合作,发展订单生产,形成“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开发模式。
                           
 
 
 
 
 
     


马铃薯产业经济研究室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