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9 09:44:10 张德亮
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
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
李学坤 张德亮 龙蔚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摘要:马铃薯在云南是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的第四粮食作物。2009年10月份,云南省政府启动了为期5年的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已经把马铃薯产业作为省内第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重点产业进行建设。本文结合对云南马铃薯主产区的调研,通过一定的数据收集,分析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对云南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马铃薯 产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F 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产业体系已于2009年10月正式启动,这是一种综合性更强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体系,它将马铃薯首席科学家、马铃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区域推广站、产业经济研究室、农户和加工流通企业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构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产业体系依托现有省、州(市)、县、乡的马铃薯科研和推广力量,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需求,以马铃薯产品为单元,以马铃薯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为主线,使马铃薯产业体系从研发到市场各环节紧密衔接,有效提升马铃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提高马铃薯产业的高附加值,解决云南广大山区人民的温饱和增收致富问题。
一、云南马铃薯产业的基本特征
云南是一个山区面积占94%左右的省份,马铃薯主产区又都集中在土壤贫瘠、缺乏灌溉的丘陵和高寒冷凉贫困、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和半山区。马铃薯在云南是仅次于水稻、玉米、小麦的第四粮食作物。云南是中国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至2007年,云南省马铃薯种植面积665.1万亩,排全国第四位,平均单产407.63公斤/亩,排全国第三位,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排列全国前列在全国。
(一)生产环节:播种面积、亩产和产量波动不大,稳中有升
从图1可以看出,云南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1982-1997年,增长相对平缓期,如播种面积从1982年的250.2万亩到1997年的344.85万亩,增幅为137%,而从1997年后,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快速增加,至2007年,播种面积则达到了665.1万亩,增幅达193%。后一阶段还表现出一个新特征,就是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波动变化明显增加,如播种面积2005年达到了历史的748.05万亩,之后就大幅下滑,2006年下滑幅度达到了17%.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一是市场经济下以市场定生产,当市场上马铃薯价格上升时播种面积和产量就会增加,而在价格下跌,生产者无利可图时播种面积和产量就会相应下跌。另外一个原因,则与自然灾害有关,当有重大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时,降低也就成了必然。
同时和全国马铃薯主产区的马铃薯大省相比,云南有优势,也有不足。和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等省播种面积波动太大相比,稳中有升是云南马铃薯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但是规模种植却远低于甘肃、内蒙古和贵州。2007年这三个省(区)的播种面积分别达到了986.7万亩、919.95万亩和907.35万亩,高于云南的665.1万亩。
图1:全国马铃薯主产区1989-2007年播种面积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种植业信息网(http://zzys.agri.gov.cn/)
这一期间,云南马铃薯在全国的比重呈现一个典型的“V”型,1990年-1999年播种面积在全国的比重下降较快,自1999年以后逐渐回升,进几年来,播种面积均稳定在10%以上。(见图2)这得益于云南政府把马铃薯作为一个现代农业产业的重点来加以扶持的结果。
图2:1982-2007年云南马铃薯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种植业信息网(http://zzys.agri.gov.cn/)
(二)加工环节:加工企业规模不断变化
进几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认同提高及消费者口感的变化,马铃薯精深加工业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立体气候使云南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马铃薯,冷凉地区病虫害少、马铃薯退化慢,特别适合繁育;云南还拥有面向广阔的东南亚市场的区位优势。因此,云南的马铃薯加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加工企业,如长江以南最大的马铃薯加工企业-云南润凯淀粉有限公司,全国知名的薯片加工商-昆明子弟食品有限公司、昆明天使食品有限公司等。
(三)销售环节:拓展本地和国内市场,面向东南亚
马铃薯是消费者白吃不厌的普通商品,其吃法多种多样,因此其销路一般没有问题,云南马铃薯除解决本地需要外,还外销至广东,上海等地;同时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云南马铃薯还出口东南亚。
三、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效率相对低下
云南省马铃薯的亩产量虽然长期保持稳定,但是生产效率低下,我们比较全国马铃薯的平均亩产数据可以发现,云南马铃薯的亩产水平低于全国马铃薯主要产区的亩产水平。(见图3)
图3:1989-2007年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亩产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种植业信息网(http://zzys.agri.gov.cn/)
(二)种植保障措施有限
云南马铃薯的种植,虽然在技术、品种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抵御自然灾害和防虫治病上,还显得比较薄弱。2010年初,云南遭遇60年一遇的旱灾,使得全省马铃薯损失惨重:据初步测算,马铃薯受灾48.3万亩,成灾25.9万亩,绝收0.4万亩。
(三)专业合作社作用不明显,缺乏必要的市场信息预测能力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云南马铃薯的市场价格从2009年10月以来,已经大幅提高,原产地的马铃薯收购价已经由0.7-0.8元/公斤涨至目前的2.0元/公斤。但是由于专业协会作用不明显,种植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预测的能力,加之信息不畅,种薯户早已将绝大多数马铃薯在价低时进行了抛售,现在面对节节攀升的马铃薯价格,种薯户只有望价兴叹!
(四)精深加工能力滞后
云南省马铃薯加工比例低,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0%,各地均以原料销售、就地销售为主,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除了几家薯片加工商和淀粉加工商外进行少量加工外,绝大多数的加工属于作坊式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不适合进行马铃薯的精深加工。
四、云南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率
马铃薯虽然是传统种植产业,但也应该注重科技含量,生产中应重施基肥,精细耕种。结合2010年大旱造成马铃薯重大损失的教训,应该大力研究和示范推广抗旱保苗播种技术和先进的轮作、施肥技术,重点示范推广地膜覆盖、作物生育期补充灌溉、冬灌等抗旱节水技术,增强马铃薯抵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提高生产效率。
(二)增强专业合作社功能,大力开拓马铃薯市场
云南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品种选育、技术指导、市场销售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应该更加重视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转变观念,与相关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带领群众,开辟市场;引入市场信息预测和分析功能,实现商品薯的价格最大化。
(三)提升加工能力,最求马铃薯的高附加值
经过多年的发展,一批马铃薯加工经营的龙头企业已经带动了一批农户逐步走向市场。结合消费需求和市场导向,鼓励和引导马铃薯加工企业重心前移,积极进行生产能力的更新换代,采用“公司+大户+农户”的一体化方式,培育种植基地,稳定种薯农户,收购马铃薯供应商,实现加工能力的提升,增强云南马铃薯在国内和东南亚的话语权。
(四)瞄准东南亚马铃薯市场
东南亚马铃薯市场前景广阔。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均不是马铃薯的主产国;而如果从欧美等产薯大国进口,则成本昂贵。因此云南在马铃薯出口贸易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域优势,云南应该出台扶持政策,鼓励马铃薯大户、流通组织、加工企业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增强云南马铃薯在东南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勤志 冯中朝 中国马铃薯生产的经济分析[M]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
[2]杨勇 白永平 中国马铃薯生产省域优势比较分析《中国马铃薯》[J] 2008年03期
[3] 汤克仁 在“加速发展云南马铃薯优势产业研讨会”上的讲话[A] 加速发展云南马铃薯优势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 2003年
[4] 魏明 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 加速发展云南马铃薯优势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 2003年
本文得到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马铃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项目的资助
|